王贤露
[摘要]在明确新形势下寄宿制小学家校合作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家校合作家长方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下一阶段应建立教育目标统一、角色参与多元、学校主体明确的家校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校合作;寄宿制;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88-03
在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背景下,寄宿制小学将逐渐增多。由于寄宿制小学家校沟通时间长,学生相互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建立教育时问衔接、教育目标稳定、不同角色互补的家校合作机制,对实现纠正学生成长偏差,提升学生全面能力,塑造学生完全人格等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一、寄宿制小学的概念
寄宿制小学是指小学生在读期间(通常是工作日)的食宿均在校园内集中进行的学校。学生所有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起居、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都在校园里进行。学生在校就读周期从周日晚上到周五下午,持续五天,完全脫离了家庭生活。寄宿制小学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学校实行学生“24小时无缝隙管理制度”。
二、家校合作的概念
1.家校合作的传统概念
我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家校合作是指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马忠虎指出,所谓“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和学校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应该有着共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他们没有互相对立的立场是极为重要:“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传统家校合作概念突出学校和家庭的二元制教育模式,侧重教育的权威性,对学生角色关注不足,且相对封闭。
2.家校合作机制的演变
从20世纪中叶到目前,家校合作机制演变大致经历了三种形态:
(1)汇报型。
最初的家校合作,是校方“单向汇报”,即学校教师会定期主动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各方面情况,这种汇报以学期末的家长会形式较为常见。在学期中,如无特殊情况,家长其实不太关注学生在校情况,家、校合作以校方单方面的汇报为主。
(2)沟通型。
上世纪末开始,家校合作形态逐渐转变成家长和教师“双向沟通”方式,即不仅只是教师主动联系家长汇报孩子在校情况,家长也会主动联系教师询问孩子在校各方面情况,甚至会主动告诉教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或者向教师询问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等。这种转变有赖于双休制的普遍推行,家长周平均工作时间的减少可以投入更多精力于子女教育。
(3)合作型。
近十年来,新媒体的发达,社会组织机构的活跃,教育培养目标的复合化,都促使家校合作形态的关键词逐步落到了“合作”上,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地展开了。
参与合作的角色不再仅仅是家、校双方,大量的社会机构,包括企业、职能部门(如交警、消防)、高等院校、NGO组织等等纷纷加入家校合作平台,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为基础教育作有益的补充。
合作平台越来越媒体化,最开始一般只是电话或者书面留言,后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QQ、微信、微博)逐步占据了家校合作的主要平台。家校合作的各方,都可以在这个新媒体平台上,及时发表相关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组织各种讨论。
3.新形势下家校合作的概念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学校教育从封闭、单向的价值取向转向开放、民主、多元化的必由之路。家校合作已经由家、校两方互相协调的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塑造学生完全人格为目标,以学校为主体,学生、家长、各社会机构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育培养模式。
三、某寄宿小学家校合作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与理解,笔者对成都某外国语小学二年级住校生家长进行了家校合作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剔除无效问卷6份,确定最终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4%。问卷分为十个问题,分别涉及家校沟通的频率、家校合作的投入、家校合作的设想等三方面内容,分别统计分析如下。
1.家校沟通的频率
统计显示,家校沟通频率方面,数据分布较为均匀,从每周一次到每四周一次的家长人数较为平均,但还有20%的家长从未联系过教师。而大部分家长认为,目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频率刚好合适,38%认为还需加强。每周62%家长花在家校沟通上的时间集中于一小时至十分钟,完全没有的家长比例则是19%。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来自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和文化程度的家长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从这部分问题的统计看出,不同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与投入肯定各不相同,家校合作的初步问题,即改变少数“不关心”派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薄弱的问题。
2.家校合作的投入
与平时观察经验相同,调查表明,目前参与家校合作的家庭角色以母亲为主(61%),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各角色之和(39%)。夫妻在孩子教育阶段的共同投入其实一直是家校合作力求解决的问题。
令人惊喜的是,绝大多数家长(68%)非常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愿意每个月花半小时来校给孩子们讲一些生活方面的小知识与技能。如前文所述,家长群体多元,很多家长是各行业的专业从业人员,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定期邀请家长做各类小讲座,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讲座家长的孩子也将非常有荣誉感,这不但能增强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亲子关系。
大多数家长愿意以电话和网络方式(共65%)与学校沟通,这也反映现代社会沟通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倾向。当然在这种背景下,家校合作还是不能放弃面对面的重点沟通。
3.家校合作的设想
调查发现,在选择哪些第三方机构加入家校合作平台的问题上,家长更倾向于才艺培训机构(42%),其次是动植物保护机构(26%)。可以看出,在社会机构选择方面,家长更倾向于才艺技能提升。但在此问题的补充中,还是有很多家长提出增加消防、交通等机构介入家校合作平台,进行安全常识普及。
另外,相较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身体情况(均为18%)而言,家长更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42%)和情绪变化(24%);学校对家庭的教育指导形式上,家长更愿意选择亲子阅读指导(50%)或趣味家庭作业(30%)。
最后,针对下一步的家校合作建议的调查是开放式的,家长给出的建议多种多样,其中提出次数较多的为:
(1)希望学校在对孩子才艺培养方面再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
(2)建议学校多开展亲子活动、家长联谊活动,以促进彼此相互了解。
(3)希望学校每期能设置“家长开放日”,以此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
(4)建议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周统一固定时间接待家长,交流孩子在校情况。
(5)建议学校引进一些好的合作机构,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培养较多的兴趣爱好。
四、寄宿制小学家校合作新机制
在明确寄宿制小学新形势下家校合作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家校合作家长方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新型的家校合作机制应该有如下特点:
1.教育目标统一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只是让孩子学好语数外等各学科的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塑造学生完全人格,最终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基础教育阶段的宏观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自觉”。这里的“自觉”,不是主动、自律的意思,而是作为人类一分子,自我觉悟、自我觉醒的意思。孩子的自觉,意味着,他(她)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认识世界是什么而“我”是谁,只有自觉了的个体,才能真的理解我为什么要学习,我应该怎么学习的问题。这也是教育启蒙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一个略带哲学化的思考,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目标。
具体一点的目标,即引导学生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如好奇、勇气、诚实、守信、宽容,等等。品质的塑造,远远优先于知识点的学习,带着优秀品质的孩子,如同带着良好的天赋,将受益终生。
寄宿制学校的作息时间特点,导致家、校交替教育时间较长(一周一次),学生的状态干预容易滞后。这就要求在合作机制的构建中,在长期教育目标指导下,明确各阶段分目标,一以贯之的推行。
2.参与角色多元
首先,四方角色的构成。在新型家校合作机制中,家长、学校、学生、社会机构都参与其中。较之家、校二元制的合作模式,多元、开放的新型合作机制,能确保合作平台动态、持续地协调发展。其中社会机构(非营利性)的介入尤为重要,这类社会机构包括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如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型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如交警、消防、食品安全等;高等院校,如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等;NGO组织,如环保公益组织、植物、动物保护组织等。
基于前期调查的研究,由于寄宿制小学孩子在校时间较长,很多家长都希望学校能够引进一些社会的合作机构,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培养较多的兴趣爱好。学校也能根据社会机构专业化的特点,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而社会机构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走进校园,将极大地提升其社会价值。
其次,家长角色的丰富。根据前期对家长的调查分析,家长们十分愿意到校为孩子们讲授他们的专业知识或者生活小技能。把讲台交给不同行业的家长半小时,不但将给孩子们带来各类新颖的知识,还能培养孩子的荣誉感,进一步优化亲子关系,甚至带动家长的学习。
最后共同学习模式的形成。在新型的家校合作机制中,学生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客体,各角色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学习是一种普遍形态。家长们、学校老师们也要随时充电,或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或定期到相应的社会机构培训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技能。家长们还需要定期到学校通过开家长会、与其他家长交流来学习更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另外,社会机构介入,引导学生们形成各种兴趣爱好,家长们和老师们可以放低姿态,向学生们学习他们的一技之长,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师生问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学校主体明确
寄宿制小学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在家校合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培养方案的確立、家校平台的构建,以及家校合作过程中起协调、反馈作用的,都只能是学校。合作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事务性工作较多,包括家长们到校来给学生们讲授专业知识技能或生活小技能,社会机构来学校给学生们进行的各种培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等,都是由学校联系、安排和组织的。所以,学校是整个家校合作机制的责任主体,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目标确立、平台构建、时间安排、协调反馈,都应坚持以学校为唯一主体。
另外,各校有各自的特色方向,掌握不同类型的特色校外资源,如有的学校以体育为特长,与各类体育机构联系密切,有的以艺术为特色,能经常性的组织艺术展览,有的以外语为特色,能与驻华使领馆长期合作交流,有的则以国学为特色,能让学生学习中华国学精髓……可以由此进一步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建构各具特色的家校合作机制。
针对寄宿制小学的家校合作新机制,角色是多元的,结构是开放的,并且根据不同阶段、时代的特点能够进行优化和调整的。家校合作,最终实现的是学生成长、家长成长、学校成长。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