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粉红
[摘要]科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发现科学规律,积累科学事实,让学生在以“理”启“智”的过程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小学科学课堂应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理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热情,聚焦核心问题;搭建合作平台,建构全新概念;依序分层深入,逐步丰富认知;践行迁移运用,不断拓展概念。
[关键词]小学科学;迁移运用;理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45-02
与其他课程不同,科学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探究,获得实施证据,引导学生能够发现科学规律,积累科学事实,使学生在以“理”启“智”的过程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小学科学课堂应该多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理趣”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以人教版《声音的传播》一课教学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激发学习热情,聚焦核心问题
在常态化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执教《声音的传播》一课时,将课堂设计为“提出问题一实验探究一形成结论”的反复式结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性可言,使课堂始终局限在封闭式、验证式的模式中,向只关注结果的方向迈进。“理趣”课程则引领学生朝着文本的方向探究,使学生的智力思维不断朝着新开发、被更新的层面深入。
很多学生认为声音发出来就自然被听到,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在这一过程中介质的存在。课堂中,笔者紧扣“传播”一词展开教学,举椰树借助水传播种子的例子后问:“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学生举了蒲公英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的例子,认识到传播就是将某物从一处引向另一处,为学习声音的传播奠定基础。
“那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学生纷纷从自己的生活积累出发进行猜想:声音是靠气体传播的,理由是人在说话时会呼气(学生将声音与气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声音是靠物体传播的,因为说话的声音碰到物体之后会传到耳朵中……整个猜测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理趣”课堂的情感驱动就是要在聚焦问题的过程中,让每个参与猜测的学生都能合理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从他人的认知和分享中受到启发,深入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更深入的梳理,认识到想法的重要性,体悟被他人聆听时的尊重、被他人关注时的感受,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状态进入学习的场域之中。
二、搭建合作平台,建构全新概念
课堂是关于时间的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同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理趣”课堂就是要在学生合作探究和建构全新概念的环节中,给予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更为充足而自由的时间,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确保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紧凑而有效。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性思考:“声音能不能在水中、空中、固体中传播?”然后,笔者出示电铃、密封性极好的塑料袋、抽气机、水杯和土电话等,让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实验,研究声音不能通过什么来传播。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设想,进行汇报展示。
在合作探究时,笔者提供了一些必需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以思维启发。学生的汇报交流呈现的是他们的智慧和创意,从中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获取更多富有价值的认知经验。由此不难看出,积极而良好的情感态势,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乐学、善于、要学的意识。
三、依序分层深入,逐步丰富认知
“理趣”课堂要求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朝着向上的势头发展,要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汲取营养。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出发,设置阶梯式的问题,让学生在难度增加的过程中铸造思维品质。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设计,而要在教学内容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在教学方法上再往前走一步,在依序分层深入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不断丰富起来。
如教学时,笔者选择了“气体和固体在传播聲音时哪个效果更好”作为过渡性问题,并利用土电话展开教学。首先,了解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并对比棉线与空气在传播声音时的效果差异。其次,组织“你问我答”的游戏,分别运用土电话和空气进行对话交流,并对比两种传声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最后,紧扣实验过程,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由于有前期的学习经验,学生对土电话较为熟悉,继续运用这一器材探究新问题,能有效避免使用冷僻实验装置带来的麻烦,便于学生将思维直接指向最核心的问题,认识到介质不同,传播声音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随后,笔者紧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声介质的认识,理解声音传播的概念。
四、践行迁移运用,不断拓展概念
什么才是真正的积累,什么才是真正的习得?绝不是机械层面上的“记得”,而是在知识体验和概念建构的基础上,能够随机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信息。对于“理趣”课堂来说,只有活的知识才是有趣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只有经历真正的迁移运用,学生的认知才能得到提升。
如播放火箭发射的视频后,笔者问:“发射火箭时声音震天动地,能够传到四面八方,为什么后来就听不到了呢?”然后,笔者播放小狗睡觉的视频:“为什么小狗总是喜欢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学生交流之后,笔者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广阔的海底世界,组织学生讨论:“海底的动物是怎么传递信息、传播声音的?”最后,笔者讲述“伏罂而听”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故事中运用了哪些关于声音传播的原理。
这些鲜活可感的典型事例,将声音在液体、固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都包含在内,基本上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看到的自然现象。在这样的例子中,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言语表达动力更加充足,激发了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兴趣。学生对声音传播这一内容不再停留在教材逼仄的空间中,而是在习得知识、培养素养的基础上,开始着力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消除认知困惑,形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运用知识的意识,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