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潜在课程生力军:体育课程思政

2020-04-02 08:24夏肖林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夏肖林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问题进行研究。得出体育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重要组成,是“三全育人”的具体落实且能够助力完成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结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学校体育的“潜在课程”,是体育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  潜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132-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育人观开始凸显。体育课程是我国普通高校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通过体育课堂的教育渠道,传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体育人文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使之成为滋养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丰富沃土,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1  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的潜在课程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潜在课程,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绕不开潜在课程的概念。围绕“潜在课程”,研究者提出了隐性课程、非正规课程、隐蔽课程等相关概念。潜在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把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某种情感、态度称为“附带学习”,并指出这种学习相较正式的显性课程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对于未来有根本性的价值[2]。杰克逊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潜在课程,认为学校中有许多潜在课程的特质,其中包含了特有的价值、习惯、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及行为上的期许[3]。潜在课程的系统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展开,关注和探讨学校课程知识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美国学者阿普尔、英国学者扬等认为,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学校的课程中去,这些知识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因此,课程知识实际上负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4]。相较之下我国的潜在课程的研究发展稍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是这种隐蔽的教育理念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例如学校的实体环境、学校的规范文化、校园文化、课堂教育等吸引了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课程思政概念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被提出,究其实质是学校的潜在课程,即隐性课程。课程思政就是将这种隐性课程进行概念化,以期能够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如米勒的结构功能观点认为潜在课程是社会再制的必要成分,告诉学生什么是社会所期待的价值观[5]。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实质是体育课程的潜在课程,是体育教学中的“附带学习”。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必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这是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应于社会需要这个目标来源,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中提取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从纯粹的“象牙塔”中走出来,逐渐渗入到学生思想观念中。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是学生附带学习到的思想意识,是非知识性的精神概念,教育者将其提出并运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2  体育课程思政在新时代高校的潜在价值

高等学校不仅是进行专业教育,而且要培养大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行及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办学理念已成为高校的共识。高校的体育课程具有培育良好品德的使命,而其课堂应该成为立德树人的土壤。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体育课程联动起来协同思政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其有利于全面的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和实现体育课程本身的教育目标。

2.1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重要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培养何种人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五十三条指向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6]。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让思政课程为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把好舵、定好向。思政课程目前在高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为体现的,课堂教学是其主要形式。然而,因思政课教学内容较枯燥,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使得课程的思想教育内容不易进入学生头脑,需要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挖掘各门课程的隐形育人资源。

体育具有对人的精神锤炼、价值观的培育及基本道德的锻造和拼搏精神提振的内部稳定功能。因此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对身体的磨练,将其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形,这种教育形式可以使体育课程成为隐形育人的排头兵。体育课程具有强健身体、增强体质的显性价值,使其蕴含的隐形价值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高校通过对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深度挖掘体育人文思想,使其隐形的育人功能与其显性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助力学校思政教育,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前进。

2.2 是针对“三全育人”的具体落实

“三全育人”是指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7]。“三全育人”并不是高校育人的新增任务,而是育人观的具体化。是要求将高校的教育载体、教育资源、教育组织在体制机制上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让高校培养出更好、更有质量的社会主义奋斗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要求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首当其冲的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8]。

教育部《实施纲要》的出台是针对三全育人的具体落实。《实施纲要》对“课程思政”给出非常清楚的指向。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要具有崇高的师德,以身为范,以德育人,以言感人,言传身教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将思想政治的体育人文教育元素增加到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在体育育人的场域中实现全体体育教师总动员,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用学校体育教育实体场景、校园體育文化、课外体育活动等条件全方位育人。努力形成高校体育的“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出社会主义所需的思想素质过硬的接班人。

3  结语

体育的隐性育人功能随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提出而逐步被高校体育教育者所重视。价值观是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校体育教育者要使学生实现所期待的教育目标,必须认清体育潜在课程实质。将体育潜在课程概念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将体育课程思政视为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规范,在各类体育项目设置的课程中精心设置其架构和组织,在体育课程及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场域之下有意或是无意中建立并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Eric Margolis,著.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40-145.

[4] 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EB/OL].(2019-01-07)(2019-06-10).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8.htm.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9-06-10).http://www.zgjssw.gov.cn/zhiduhuibian/201702/t20170228_3709804.shtm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19-06-10).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_2.htm.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