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东酒徒 文
烹饪是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其中的分支──烹饪原料学也带点博物学的性质。不少古代饮食典籍里,都有对原料物性的描述,而流传在民间的俗、俚语,也有一些经验之谈。比如苏南的一句谚语“青鱼尾巴鲢鱼头”,说的是青鱼最鲜美的部位是尾巴,鲢鱼最肥腴之处是鱼头。
青鱼体长,身子亚圆筒形似草鱼,尾部扁平,体色青黑,又称“青鲩”。青鱼喜食各类水生昆虫及螺蛳。它长有一副坚硬的大槽牙,螺蛳吸进去,“咔”一下就能咬碎其壳;咬碎了再吐出来找螺肉吃。青鱼力大。我有一位业余喜欢打篮球的朋友,他长得高大结实。有次我们去捉鱼,碰到了一条大家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用网逮住抛上岸来,拿去过称一看,原来这是一条五十多斤重的大青鱼!回到家,用菜刀把尾鳍斩下来贴墙上,竟然有一把折扇那么大。
所谓“青鱼尾巴”是青鱼尾部那一段,非指尾鳍。青鱼尾用来做“红烧划水”最妙。划水,即鱼尾。因鱼在水中游弋,靠鱼尾左右摆动,故名之。把青鱼尾治净后,不要斩去尾鳍。一来是为着外形的美观,二来大的青鱼鳍骨是中空的,富含脂肪。顺脊椎骨横切四刀,便呈我们人的手掌状,这就便于入味了。油锅旺火,葱姜炝锅,投鱼尾,煎至发黄时,颠锅将鱼尾翻身再煎;烹料酒、酱油,下红糖,清水没之。大火煮沸,入味后小火焖。起锅,锅内留汤汁,勾芡并淋油,浇于鱼尾上即成。若不勾芡,可将锅内汤汁旺火收稠浇于其上,是为自来芡。自来芡,就是说利用鱼自身的胶原蛋白使汤汁浓稠。烧划水,浓油重酱,肉脂丰腴,口感鲜美,因此,这也是苏常地区广受欢迎的一道名菜。
青鱼尾也可拿来蒸。一般蒸的菜肴贵乎新鲜,食其本味。而要做清蒸青鱼尾,却须反其道而行。鱼尾用细盐抹之,拍花椒腌渍两三天,苏常人谓之“跑咸鱼”。腌好以后蒸而食之,鱼肉细嫩微咸,比新鲜的更具风味。
青鱼与鲢鱼、鳙鱼、草鱼合称“四大家鱼”。因为鲢和鳙的外形体态有些相似,所以本乡常熟人称鲢为白鲢,称鳙为花鲢,两者又统称鲢鱼。花鲢的头部特大,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故又称“胖头鱼”。所谓“鲢鱼头”,在吃客眼里特指花鲢头(鳙鱼头)。而白鲢头较之花鲢头略小,但品质却相差无几。
鲢鱼巨口细鳞,体背厚实,体色暗黑者为鳙,体色银白者为鲢。鲢鱼一般栖于河流中上层,吸食浮游生物及藻类。每年一到乡下秋收的季节,载满稻谷的挂机船“啪、啪、啪”地驶过河面,经常有受到惊吓的鲢鱼竞相跃出水面,一不小心就跳进了船舱,这才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美餐,带回家就可以打牙祭。鲢鱼具有群居的特点,比如你在桥面上撒下“赶鱼网”,静候片刻,就很有可能遇到鲢鱼群。待绳上的浮子乱动时,奋力起网,少则五六条,多则十几条。由于鲢鱼身上黏液很多,往往会粘在鱼网上,而且气味很腥,所以本乡人贬称“鲢鼻涕”。对于那些一斤左右的小鲢鱼乡民一般都不要,一是怕腥味,二是懒得去宰杀,因此多数都会扔回河里。
鲢鱼肉质软嫩细腻,有点面,骨刺细小且多。鱼头则为全身的精华所在,富含胶质,配以豆腐、粉皮、粉丝之类熬煮,汤汁浓郁,洵为佳馔。如“砂锅鱼头豆腐”、“砂锅拆烩鲢鱼头”,皆为名菜。曾从友人处得一法,到大冬天羊肉上市时,以羊杂汤煮白汤鱼头,最后撒上芫荽或蒜花,一锅热气腾腾的浓汤上桌时,满屋飘香。鱼羊合而为鲜,那滋味和营养自是没得说。不过这做法实在是有些奢侈,鲢鱼头宜白汤。先起个油锅,再下鱼头两面煎黄。随后下姜、蒜、料酒并大汤大火地久煮久沸,等到汤水浓白且火候到时,再转微火慢笃。待鱼头骨酥肉烂时,即可调味出锅矣。
说起做鲢鱼头,杭州城最出名的有两家,连苏常人也不得不甘拜下风。一是山外山菜馆,店里的招牌菜是“八宝鱼头王”,取材千岛湖有机鲢鱼头,据说是所费不赀,半个鱼头两百元;另一家是“王润兴”酒楼,所做“乾隆鱼头”更是名闻遐迩,凡是去那里吃饭的客人,几乎没有不点此菜的。其实,乾隆鱼头就是红烧鱼头豆腐,所用的一味调料是豆瓣酱,风味独特。此菜冠名“乾隆”,当然和这个好吃的“皇饭儿”有点关系──小老百姓闲着时总喜欢拿皇帝来说事,这倒也给饭馆的金字招牌增色不少。
青鱼尾巴鲢鱼头,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