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洒
摘 要:基于乡村生活图景展现恬静悠闲的生活方式,传达寻求本真的生活态度,此类“田园式”的短视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其受众间的互动仪式,从群体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状态四个部分分析互动仪式的形成,从情感能量的累积和群体团结的形成分析互动仪式的产出,试图挖掘“田园式”短视频喜闻乐见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互动仪式;粉丝群;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02
时下“田园式”短视频赢得大批受众的青睐,频频占据热门微博榜单和热搜。“田园式”短视频主要是以乡村田园生活为背景,在农家的衣食住行里取材,在菜地摘时蔬,在院落里做饭,周边群山环绕,溪水潺潺。作品散发着浓烈的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画面恬静悠闲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田园式”短视频已不仅仅是对其发布者个体或对商品的营销,而是逐渐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吸粉力和文化影响力逐渐提升,甚至在海外社交平台也赢得大批追捧者,此类短视频除了满足了国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承担起了人们对于文化输出、讲好“中国故事”的诉求。
本文将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来分析“田园式”短视频受众间的互动仪式特征及其产生的结果,试图挖掘“田园式”短视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深层次原因。
一、互动仪式的启动
互动仪式是发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各处,发生在各种际遇中,诞生于不同场景下。既可以是无组织无领导的小范围讨论,也可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大规模活动。互动仪式的启动需要以下四个条件:群体的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的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状态。
(一)虚拟的群体聚集和共同的关注焦点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同其身体在场而互相影响。人群因为某项活动而关注同一个主题和焦点时,才可能高度团结在一起[1]。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屏幕前完成虚拟的身体在场,并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产生情感的共鸣。仪式的启动起始于人们共同关注着此类视频或其发布者这一个主题和焦点,共同点开了同一个视频,或共同进入视频发布者的微博超话,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因为对共同关注而形成虚拟的聚集,结合成为一个际遇群,在观看过程中通过视频上方不断滚动的弹幕交流产生了情感的互动,并且逐步感受到他人的存在;通过微博评论中的观后感,继续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超话,进一步形成群体的团结。
(二)排斥局外人的屏障和共享的情感状态
互动仪式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1]。在视频中发送弹幕,多数具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微博平台上的短视频设置了严格的成员身份准入机制——只允许铁粉身份的用户发送弹幕。铁粉是由微博推出的体现微博用户与博主之间亲密程度的互动产品,互动主要包括对博主的微博、博主专属超话中的微博进行转评赞、在超话内每天持续发帖或签到、在博主的粉丝群内积极发言,并且微博会对用户的互动行为进行筛查。而这种互动要在近30天内对博主进行5天及以上的互动。这种准入机制,将大部分短暂停留的人群排除在弹幕的大门之外,但这并不会影响粉丝群体内部的团结,反而会激发群体内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成员间情感的互动、传递和共鸣。
二、互动仪式的产出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会产生出来一系列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群体的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道德感。
(一)累积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过程中,情感能量是一重要的驱动力,是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1]。笔者认为,“田园式”短视频之所以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类型,源于此类视频所引发的观看者之间的情感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尽相同,不仅仅是狭隘的对于视频发布者个人魅力的喜爱、追捧之情,还包括现代人对于理想中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对于古风古韵的怀旧之情,甚至包含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以2020年1月1日微博全站日榜最高第1名的視频“当烙锅遇上缙云烧饼,你以为有故事?并没有”为例,该条视频的播放量为2786万次评论10.7万,点赞63万。视频画面中女子背着竹篓走过山路带回赶集的、在自家菜园里采摘蔬菜,以及制作美食的一系列过程,最后女子和家人围坐在夜幕中的院子里、烙锅旁吃饭,女子拿起吉他弹唱。评论中点赞量最高的一条是1.6万赞,其内容是“一直觉得你就是我微博里的桃花源,是山中充满灵性的青葱翠绿,清透闪亮。”微博超话中,其粉丝油菜花2019年12月14日发布的微博中亦称“视频中出现的,不过是柴米油盐,花卉蔬果,犬吠狸戏,日落月出。却又似有魔力一般,让人沉浸在这几分钟,恍若置身桃花源,暂时脱离了尘世烦嚣。”从超话中发布的内容也可看到,粉丝所发语句辞藻都较为华丽,所分享的多有书法、绘画、诗句。人们在互动仪式中不断累积情感能量,也在不断地消耗情感能量,维持互动仪式链保持稳定的条件其一就在于及时给予参与者正面积极的回馈。“田园式”短视频构建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桃花源般的世界,在其中的成员互相分享着自己的实践,不断加强群体内脱离都市、向往田园这种情感的积聚。
(二)形成群体团结
涂尔干认为,仪式可以增强个体的集体归属感,使得社会成员保有信仰和信心,使得社会共同体得以维持并正常运转。进入“田园式”短视频发布者的超话,其简介为“X家人聊天的地方,温馨点,不要说粗话”,置顶的帖子一中明确写出针对黑粉的措施,如“不要用过激的言语和其他人争辩,以免招黑。不需要争辩的,我们一起沉默,若需要的,我们也是一起。”由此可见,其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帖子二的标题为《这一刻,所有的我们都将成为一体》,其中规定了粉丝应有的修养,群体成员遵守着管理员所制定的群体内部的规则,不断增强群体感、归属感。
三、结论与反思
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感情的俘虏”[1]。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相遇集合形成际遇群,遵循着互动仪式,共同积累情感,获得群体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承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田园式”短视频其展现的并非真实的农村生活,而是构建一个现代都市人群理想中的世外桃源,人们在其中获得逃避或是幻想的慰藉。不能否认“田园式”短视频对于一些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互动仪式中积聚的情感能量是有一定的虚幻性,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抗。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