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0-04-01 15:08张煜陈远其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张煜 陈远其

摘要:基于種子植物分类学课程的特点,文章从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入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程教学质量,以期为同行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种子植物分类学;参与式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208-02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为植物形态解剖与植物系统分类。其中,植物系统分类包含孢子植物学和种子植物分类学两门课,种子植物分类学是植物系统分类部分的重要内容。学好植物学课程,将为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且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对高校教师上好该课程的一大考验。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训练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目标是培养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从事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创新人才。目前,学生对种子植物分类学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中不同科属的代表植物没有直观感受,导致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以考试为学习动力,并没有真正投入该课程的学习。与学生交流得知,学生认为基础理论课属于冷门课程,学习劲头不足,而认为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应用型课程学习更有前途[2]。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种子植物分类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是32学时、24学时,为大二第四学期开设,是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植物学野外实习也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种子植物分类学理论课和实践课结束后进行,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植物分类学知识的理解。但是植物形态解剖和孢子植物学分别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由于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系统分类理论课程时间间隔长,没有连贯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植物系统分类部分时已经基本忘记植物形态学知识。

二、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当地植物资源特色优化课程内容

种子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种子植物起源、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由于该课程内容非常丰富,知识点繁杂,有限的学时要求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因此,开展好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大挑战。为了达到既能掌握重点科属代表植物特征,又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植物兴趣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方面,由于目前使用的教材关于植物系统分类的认识还很陈旧,教学过程中必须紧跟学科最新发展,把最新的成果和动态带入课程,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植物类群知识[2]。比如,介绍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相关植物类群时,可以把最新被子植物种系发生学组(APG)分类系统中该类群的分类地位与教材中的分类系统进行对比,讲解各自分类依据的不同。另一方面,省属高校的省内生源居多,大多数学生对家乡植被生长环境等情况知之甚少。通过将具有湖南特色的植物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结合,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区系专题介绍,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湖南省丰富的植物资源及其地理分布区域,尤其是了解特有的珍稀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并对本地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增强学生对当地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意识。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4]。参与式教学模式与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相比,在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生通过扮演教师的角色,不再依赖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将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专业素养外,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视[5]。

以本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由学生主导的参与式教学,教师起辅助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课件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式教学主要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授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首先,根据人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取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中常见植物所在的科属为授课内容,课前三周分配某一科植物的教学任务给每个小组,再由组长分配组员查阅资料、讨论备课、设计教案等。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小组备课情况。课前准备完成后,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教师”以PPT形式授课,所有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投票评选出PPT制作优秀和语言表达好的“教师”。同时,授课“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汇报自己的体会。比如对茄科的介绍,通过结合生活中“地三鲜”这道菜,导入介绍该科植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特征,吸引大家的目光;对常见的伞形科植物,通过介绍耳熟能详的植物特征,设计“小试牛刀”的游戏环节进行课堂小结,巩固当节课内容等,带动课堂气氛,加深对植物的记忆,受到大家的好评。

(三)实践环节强化记忆,拓展学习时空

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十分发达,利用学习软件以及植物图库等数据库,成为学生认识植物资源的重要手段[6]。本次教学改革中,除了实践课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和周围公园的植物外,笔者还让学生调查校园内植物资源,制作校园植物资源名录,利用课余时间拍摄植物整体和局部照片,如叶、花、果等特征的特写,或者制作小视频多角度展示植物特征,并记录植物的习性和用途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植物资源入手建立自己的植物图库,加深对植物特征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课环节,主动性更强。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有所变化,以学生自己拍的照片为素材进行植物识别考核,检验学生对植物关键特征的掌握情况。

三、结语

种子植物分类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高,而且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一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逐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师范类本科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骆乐,徐鑫,纪永,金银根.翻转课堂模式下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知识的教学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8,(35):106-118.

[2]李泰君,王大会.武陵山区高校植物学教学改革本土化路径研究[J].高等教育,2018:168-169.

[3]康秀琴,魏小丛,李颜斐,黄雅奇,吴安驰,温红芳,邓湘雯.湘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39:100-107.

[4]罗芳.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难点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8,(22):9-20.

[5]陈发波,鲁庚,邓丽.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大学教育,2017,30-32.

[6]师雪芹,韩菲.智能手机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生物学杂志,2018:1-3.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普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