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0-04-01 04:11赵会芳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赵会芳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450006)

脑梗死属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病发时大脑缺血、脑组织产生坏死、正常神经功能遭到损害,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大部分患者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但往往会遗留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研究[2]表明,康复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临床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 例。 观察组女23 例,男26 例; 年龄42~78 岁,平均(62.83±8.46) 岁; 病程6~36 h,平均 (25.19±1.05) h。 对照组女24 例,男25 例; 年龄43~77 岁,平均 (62.03±8.56) 岁; 病程7~38 h,平均 (25.49±0.95) h。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符合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 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疾病者; 精神疾病患者。

1.3 护理方法 (A)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 (B) 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包括: ①成立路径护理小组: 组内根据患者病情讨论、制定针对性路径式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患者出院后要求其回家后坚持护理。 ②心理护理: 按患者兴趣选择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内容,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支持安慰,当患者出现注意、记忆障碍时,采取有效心理干预,疏导其焦躁易怒、不安紧张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相关知识,同时推广成功治疗、护理经验,增强其信心。 ③肢体摆放及按摩: 对患者1~2 h 交替摆放侧、仰、健侧卧位,防止发生压疮; 涂抹按摩油于患肢、口面肌肉处,适力按摩,改善淋巴、面部肌肉血液循环。 ④肢体训练: 指导患者十指交叉、握拳,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举过头顶,前伸肩关节,伸直患侧肘关节,置两侧上肢于腹部,重复进行20 组。 ⑤坐起平衡训练:将患腿下部用健腿勾住,抬患腿并移至床边,健腿支持身体,带动上身躯体直立保持平衡。 护理人员将双手分别放于患侧腋下、健侧腰部,患者手支撑床,护理人员按住患侧肩部,令重心分别反复偏向患侧、健侧,保持片刻。 ⑥站起训练: 指导患者移臀至椅前段,屈曲髋、膝关节90°; 并拢两膝,足跟用力;双手握拳,两上肢屈曲90°上举至肩; 起立时,前屈躯干,前移重心,髋关节、膝关节前屈,双足掌用力后上提髋关节,伸展腿部和躯干站起。 ⑦步行训练: 保持立位,前后摆动患腿,行踏步、屈膝、伸膝,患腿用力,健腿前后移并保持平衡; 搀扶步行或辅助平衡杠步行,直至徒手步行; 健腿上患腿下,安全平稳后持续进行上下台阶训练超20 min。 ⑧生活活动训练:从患侧送食物入口腔进食,对吞咽障碍者,通过鼻饲管进食糊状饮食,无呛咳时可去掉鼻饲管,慢慢由半流质过渡为正常饮食; 瘫痪严重者用健手洗漱,以健手协助过渡为患手独立进行; 患者衣服应宽大柔软,穿脱简便,穿时先患侧,再健侧,脱衣时相反,以训练手进行精细活动时的协调作用; 第二人协助如厕,防止站立时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摔倒或用力过猛再次病发。 ⑨语言康复训练。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指导患者发音肌训练,如伸舌、张嘴、鼓腮等; 做好构音肌训练,用软毛刷等刺激口面肌肉以及软腭,也可用手指按压、牵拉,增强构音提升软腭灵敏度,指导患者发出基本元音辅音; 对于完全失语者,耐心以口型示范、唇部模拟等方式引导其观察模仿发音。 随后展开字词句训练,依次为单字、词语、成语、短句、长句; 对不完全失语者,可学习短语、短句和长句,按部就班,恢复其言功能; 采取刺激视听感受与自主语言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发音准确度与速度; 日常要反复刺激大脑中枢,如用耳机听音乐,也可用语言障碍治疗仪和吞咽障碍治疗仪辅助刺激,加速语言康复进程。 (C) 护理时间: 两组患者均连续护理干预1 个月,结束时测评护理效果。

1.4 评价指标 ①语言功能: 采用西方失语症评定法 (WAB)[4],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语言功能,分值共计100 分,分数越高,语言功能越好。 ②肢体功能: 采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5]评定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肢体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语言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的WAB 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WAB 评分对比 (±s,分)

表1 两组的WAB 评分对比 (±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49 32.83±4.42 82.73±1.42 75.240 0.000对照组 49 32.73±4.38 65.63±2.44 45.933 0.000 t 0.112 42.400 P 0.911 0.000

2.2 肢体功能 干预后,观察组的FMA 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的FMA 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49 26.13±6.43 49.13±7.42 16.398 0.000对照组 49 27.53±5.34 38.73±6.43 9.380 0.000 t 1.173 7.415 P 0.244 0.000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因严重的中枢神经元损伤,单靠药物治疗难以恢复其语言、肢体运动功能。 研究[6]表明,进行康复干预能有效活化运动神经组织,可加速病灶四周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进程,生成新神经路径,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脑梗死致死率不高,但是迁延难愈,易导致残疾发生。 恢复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是护理的重点,减轻脑梗死损伤程度,使患者回归社会、恢复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与护理的最重要目标。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秉承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语言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干预手段。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通过刺激神经中枢系统产生并输送不同层次的感受因子,同时刺激释放多种传导神经冲动因子,重组神经中枢系统功能分配情况,疏通阻塞的神经系统通路,改善神经突触的敏感度,刺激神经中枢系统进行重塑[7]。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强调 “因人而异”,患者年龄大小、脑梗死分级、耐受力强弱、语言及肢体功能受损度都存在差异,故要采取针对性、阶段性训练。 难度、运动量适中,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训练等级,避免患者不必要的肢体损伤[8]。 同时予以患者语言和运动行为刺激,增强中枢神经的感觉信息输入力度,促进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此外,该护理干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克服困难,坚持锻炼; 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时,在训练患肢同时辅助健侧肢的主动运动,从而缓解运动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全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活动; 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耐心与患者交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逐步提升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WAB、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脑梗死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情况。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采用路径式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语言及肢体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