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定春 蒋红珠 王若飞
(1.四川省成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610068;2.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510631)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证明方法,主要用于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些数学命题,它是沟通特殊到一般、有限到无限的桥梁.数学归纳法的思想起源于毕达哥拉斯时代,从特殊的点子数出发,归纳出一般结论.欧几里得对素数有无穷的证明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数学归纳法中归纳递推的思想.13世纪末,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在证明排列组合问题时,用了现代意义下数学归纳法中的归纳奠基和归纳推理的思想,这标志数学归纳法逐渐走向成熟.帕斯卡在证明帕斯卡三角时,明确运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核心步骤,即归纳奠基和归纳推理两个步骤,这意味着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正式确立.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发表了《算术原理新方法》,建立了自然数五条公理,数学归纳法有了理论依据,标志着数学归纳法走向成熟.随后,数学归纳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归纳法,如第二数学归纳法、跷跷板归纳法、倒推归纳法、跳跃归纳法、累积归纳法、无穷归纳法、区间归纳法等.接下来将介绍第一数学归纳法(以下均简称:数学归纳法)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
假设命题P(n)是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如果P(n)满足:(1)命题P(1)为真.(2)假设命题P(k)为真,证明命题P(k+1)为真.由命题(1)、(2)为真,则对正整数n,都有命题P(n)成立.
验证命题P(1)为真,称为归纳奠基;通过假设命题题P(k)为真,证明命题P(k+1)为真,称为归纳递推(归纳推理);最后步骤为下结论.
1.求证数列通项中的应用
例1(2014年广东高考数学卷)设数列{an}的前面的n项和为Sn,关系为Sn=2nan+1-3n2-4n,n∈N*,且S3=15.(1)求a1,a2,a3的值;(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析对问题(1),由于数列Sn,满足Sn=2nan+1-3n2-4n.容易得a1=3,a2=5,a3=7.
对问题(2),由问题(1)中a1,a2,a3值,猜数列{an}通项为:an=2n+1.
现在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以上的猜想.
(1)当n=1时,显然结论成立.
(2)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ak=2k+1,前k项和为Sk=3+5+…+(2k+1)=k(k+2).
由数列Sk满足Sk=2kak+1-3k2-4k.
则k(k+2)=2kak+1-3k2-4k,整理可得ak+1=2k+3.
即ak+1=2(k+1)+1,所以当n=k+1时成立.
由(1)和(2),对任意的n∈N*,有an=2n+1.
故数列{an}通项为an=2n+1.
评注该试题的第二个问题,巧用问题(1)的结果,先猜测出数列的通项相公式,然后再证明猜想,充分体现了“先猜后证”的思维模式,在数学史上很多数学结论的发现,往往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先猜想后证明的方式进行的.
2.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例2(2019年浙江高考数学卷第20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3=4,a4=S3,数列{bn}满足:对每个n∈N*,Sn+bn,Sn+1+bn,Sn+2+bn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解析问题(1),解答过程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点及上述的关系式可得,数列an=2n-2,bn=n2+n,其中n∈N*.
显然这个不等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1时,有c1=0<2,显然不等式成立.
即当n=k+1时,不等式成立.
评注该试题从直接法不容易解决,又注意到需要求证的命题为一个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自然想到使用数学归纳法.
例3(2014安徽高考数学理科卷第21题)设c>0,整数p>1,p∈N*.(1)证明:当x>-1且x≠0时,有(1+x)p>1+px;(2)略.
BP神经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映射系统,能以任意精度逼近,削弱坐标转换中的系统误差与异常误差等因素的影响。但该方法具有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外推能力差等缺点,因此,还需要研究改进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在坐标转换中的精度与可靠性。
证明问题(1)是关于正整数p的命题,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①当p=2时,有(1+x)2=1+2x+x2.当x>-1且x≠0,有x2>0,故(1+x)2>1+2x成立.②假设当p=k(k≥2)时,命题(1+x)k>1+kx成立.由假设可得(1+x)k+1=(1+x)k(1+x)>(1+kx)(1+x)=1+(k+1)x+kx2.因为kx2>0,所以(1+x)k+1>1+(k+1)x.故当p=k+1时命题成立.
由①和②知,对于任意的整数p>1,p∈N*,当x>-1且x≠0时,有不等式(1+x)p>1+px成立.
评注该试题的解法除了数学归纳法之外还有其它方法,如二项式展开、伯努利不等式.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巧用“(1+x)k+1”的变形,然后根据假设的不等式进行放缩.
3.证明整除性中的应用
例4证明:当n∈N*时,11n+2+122n+1能够被133整除.
证明这是一个关于正整数n的整除性命题问题,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
(1)当n=1时,11n+2+122n+1=113+123=(11+12)(112-11·12+122)=23×133.则当n=1时,能被133整除.
(2)假设当n=k时,11k+2+122k+1能够被133整除.
当n=k+1时,有11n+2+122n+1=11k+3+122k+3,采用“配凑法”变形可得11k+3+122k+3=133×122k+1+11×(11k+2+122k+1).
其中133×122k+1能够被133整除.
由假设可知11k+2+122k+1能够被133整除,故11×(11k+2+122k+1)被133整除.
因此当n=k+1时,11n+2+122n+1=11k+3+122k+3能被133整除.
由(1)和(2)可知,对任意的n∈N*,11n+2+122n+1能被133整除.
评注解决该整除性命题的关键在于巧妙运用“配凑法”,将“11k+3+122k+3”与“11k+2+122k+1”建立联系,再由假设可以证当n=k+1时命题成立.
4.证明恒等式中的应用
故当n=k+1时,等式成立.
评注该试题的思路可以归结为:观察→试算→猜想→验证(证明).这一步的推理过程是需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经过了观察、试算、猜想,并不能够说明猜想的结果是正确的,这时需要用数学归纳法进行验证.
在最近的几次课程改革中,数学归纳法一直不被重视,以前高考要考,老师要教,现在的高考数学对数学归纳法已经不作要求,很多高中老师已不讲,甚至不提数学归纳法,显然是对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也是对人类智慧结晶的损失.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建议将数学归纳法的内容纳入高中数学必修内容.原因如下,其一,数学家庞加莱和华罗庚先生都十分地推崇数学归纳法;其二,数学归纳法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在历经了千年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和丰富的,是人类从有限证明向无限证明的飞跃,是人类认识无限的光辉范例;其三,数学归纳法是发展的,具有强劲的生长力,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派生出很多其它类型的归纳法,因此可以认为数学归纳法是其它归纳法的“母本”;其四,高等数学中常常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关于自然数的无限命题,以《高等代数(第四版)》(北大数学系前代数小组编)为例,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定理、例题(不含课后习题)高达18次,足见数学归纳法在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五,发达国家对数学归纳法的要求较高,且普遍高于我国的要求,如日本、美国等.其六,数学归纳法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育人的好素材.最后,数学归纳法在高中阶段是可教的、可学的,有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建议在下一次修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时,将数学归纳法纳入必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