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方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的差异性分析

2020-04-01 08:0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遗症电针中风

中风是中医病症名,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也称为脑卒中。它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表现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猝然昏倒、神志不清、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又分为出血性脑中风(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引起)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引起),其中以缺血性脑中风居多[1-2]。中风发病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中风发病率不断提高,具有发病急、症状复杂、变化快的特点,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可在发病短时间内死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治疗过后依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症状,即为后遗症。偏瘫、失语、肢体不济、面瘫等是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中风后遗症症状多样,涉及范围广,属难治病症,所以,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对降低中风后遗症病人的致残率尤为重要[3-4]。本研究对166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病人实施3种不同的针灸方法治疗,分析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治疗的166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病人,根据针灸方法不同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温针灸组55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56.12±5.26)岁;病程(9.57±2.31)个月。电针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55.43±5.60)岁;病程(10.17±2.18)个月。温针灸加电针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56.41±5.08)岁;病程(9.52±2.17)个月。3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脑卒中诊断标准[5]。中风发病6个月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有梗死病灶;局部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诊断标准,主症:突然昏扑,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次症:眩晕,心悸,肢体麻木,舌强。起病急,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缺血性气虚血瘀型中风;年龄45~78岁。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器官疾病;对针灸过敏者;精神异常者;严重高血压病人;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剔除标准: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或发生并发症;出现晕针或过敏;不适合针灸治疗而误被纳入者。

1.4 针灸方法 按照第7版《针灸学》教材取穴。温针灸组:主穴包括曲池、合谷、肩髃、百会、外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穴。配穴,面瘫加取太阳、四白、风池、地仓。失语加上星、通里、天柱、金津、玉液穴。上肢不遂加取极泉、尺泽。下肢不遂加取委中、昆仑、环跳、照海穴。偏瘫加取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穴。方法:病人取侧位,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1.5寸的不锈钢毫针,刺入以上穴位得气后留针不动,取2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距皮肤2~3 cm,从艾条下端点燃施灸。每个穴位灸30 min。

电针组:取穴同温针灸组。操作方法:取病人的肩髃、血海为负极,合谷、三阴交为正极。采用常州英迪 KWD-808 Ⅰ脉冲针灸治疗仪,选择断续波,以病人肌肉收缩的适应频率调整电针仪强度。

温针灸加电针组:上述方法同时使用。治疗过程中艾条要紧固在针柄上,以防艾条脱落烫伤皮肤。病人不能随意变换体位,以免引起弯针或折针。电针强度应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度。

3组病人均针灸3个疗程。隔天针灸1次, 10次为1个疗程。

1.5 观测指标 采用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估治疗后的疗效,包含语言、上肢瘫、下肢瘫、面瘫、神识、趾瘫、眼症、其他症状。采用Barthel指数(the Barthelin dexof ADL)是在1965年由美国人Dorother Barthel及Floorence Mahney设计并制订的,是美国康复治疗机构常用的一种ADL评定方法。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分。100分表示病人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良好,不需他人帮助,能够控制大、小便,能自己进食、穿衣、床椅转移、洗澡、行走至少一个街区,可以上、下楼。 0分表示功能很差,没有独立能力,全部日常生活皆需帮助。根据Barthel指数记分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成良、中、差三级,>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60~ 41分为。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 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量表共11项,包含意识水平、视野、凝视、感觉、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语言、肢体共济运动、忽视、构音障碍、面瘫,评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

1.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疗效。计算方法为: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疗效指数≥80%为基本痊愈;55%~<80%为显著进步;35%~<55%为进步;10%~<35%为稍微进步;疗效指数<10%为无效。

2 结 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7.27%,电针组为76.36%,温针灸加电针组为94.64%。与温针灸组相比,温针灸加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温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组相比,温针灸加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与温针灸组比较,①P<0.05;与电针组比较,②P<0.05。

2.2 3组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温针灸加电针组评分低于温针灸组、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②P<0.05;与电针组比较,③P<0.05。

2.3 3组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评分均有所降低,温针灸加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②P<0.05;与电针组比较,③P<0.05。

2.4 3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评分均有所降低,温针灸组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加电针组低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3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温针灸组比较,②P<0.05;与电针组比较,③P<0.05。

3 讨 论

中风是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病,中老年发病者居多,现在亦有年轻化趋势。中医学认为中风病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在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上冲于脑而产生的。中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易导致气虚血瘀型中风[6-9]。在中风发病6个月之后,经过治疗残留的症状称为后遗症。偏瘫、肢体不灵活、语言障碍等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症状。近年来中医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特别是针灸疗法已成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首选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已向世界宣布将中风后遗症列为针灸的最主要适应证之一。针灸是“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配以一定的操作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12]。针灸操作简单,起效快,费用低,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意义重大。

在本研究将166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病人分为温针灸组、电针组和温针灸加电针组。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7.27%,电针组为76.36%,温针灸加电针组为94.64%。温针灸加电针组的疗效较佳,温针灸组次之,电针组较差。本研究采用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估病人治疗后病情的缓解程度,治疗后,3组病情轻重诊断标准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温针灸加电针组的评分低于温针灸组及电针组。温针灸是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将艾条套在针柄上并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腧穴,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之效。电针是用针刺得气后加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可以刺激全身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中风后遗症病人的康复[13-15]。温针灸加电针可有效减轻病人病情,缩短病程,提高预后。中风后遗症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能力下降,本研究采用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治疗后生存质量,治疗后3组评分均有所下降,温针灸加电针组的评分明显高于温针灸组和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温针灸治疗可益气补血,电针活血通络,二者结合可舒筋活络、改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使病人能够主动运动,从而提高生活能力。中风是脑神经受损而导致肢体、面部神经、脑出血等疾病,同时又会并发其他脏器的疾病,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治疗后全面康复效果,治疗后3组评分均有所降低,温针灸组与电针组相比,温针灸组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温针灸加电针组又低于温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温针灸在燃烧时针体可将热力渗透到人体较深的组织,艾灸加热产生的红外辐射可加快组织细胞的代谢,缓解肌肉痉挛,调节血脂和血糖,降低发生中风的危险因素。电针所具有的微波电流可刺激肌肉舒展,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肌张力,还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提高受损神经细胞的代谢,进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6]。

综上所述,温针灸、电针、温针灸加电针3种针灸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均有疗效,并可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温针灸加电针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温针灸和电针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后遗症电针中风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春天的“后遗症”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