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良1,李 达,冯振宇,闫建玲,袁长玲,杨园园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痉挛或循环血量减少的基础上受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刺激,使心肌负荷增加引起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以胸部闷痛为主,常伴气短、心悸、自汗等症,是冠心病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类型[1]。中医书籍中虽无冠心病心绞痛一词,但根据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临床症候,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胸痹一词最早出现于《灵枢·本藏》,汉代医家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病名,认为心阳不足或痰浊、瘀血、寒凝等阴邪阻滞脉道而致胸痹,创立“阳微阴弦”理论[2]。近年来,有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反应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3-4],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标志物,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但NO、IL-1、IL-6、vWF水平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人81例,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病人NO、IL-1、IL-6、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人81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冠状动脉正常组。其中冠状动脉正常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53.64±11.06)岁;体质指数(BMI)(23.90±1.73)kg/m2;心率(72.00±8.91)次/min,收缩压(132.79±10.83)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3.75±6.36)mmHg。冠状动脉病变组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58.78±7.89)岁;BMI(23.45±1.78)kg/m2;心率(72.80±10.38)次/min;收缩压(133.96±9.29)mmHg,舒张压(85.44±6.07)mm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5],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情况下诱发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可消失。心绞痛CCS分级参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胸痹阳虚脉阻证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主症:胸闷(憋气),胸痛、痛有定处;兼症:气短,心悸,汗出,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酸无力;舌脉:舌质淡胖,或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紫胀,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或脉涩。具有主症及兼症2项或以上,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79岁;②符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③符合胸痹阳虚脉阻证辨证标准;④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胆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胃及食管反流、颈椎病所致胸痛者;②心绞痛分级为Ⅳ级者;③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肿瘤等疾病终末期,严重贫血,精神病病人;④半年内曾患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依从性差,难以完成观察者。
1.4 方法
1.4.1 NO、IL-1、IL-6、vWF的测定 病人均于入院24 h内抽取3管空腹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分别采用人NO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试剂盒、IL-1 ELISA检测试剂盒、IL-6 ELISA检测试剂盒、vWF ELISA检测试剂盒96T进行测定。
1.4.2 冠状动脉严重程度评分 由我院心血管科有经验的2名以上主任医师于导管室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狭窄段近心端血管直径×100%,根据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量及狭窄程度进行评分。采用Gensini评分标准[7]:正常或无异常计0分,冠状动脉狭窄1%~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4分,76%~90%计8分,91%~99%计16分,完全闭塞计32分。不同节段动脉评分系数如下:左前降支远段(×1),中段(×1.5),近段(×2.5),左主干(×5),左回旋支近段(×2.5),左回旋支远段(×1),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1),第一对角支(×1),第二对角支(×0.5)。每个病人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积分乘以相应的系数,最终之和即为每个病人的Gensini评分。分析NO、IL-1、IL-6、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2.1 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NO、IL-1、IL-6、vWF水平比较 冠状动脉病变组NO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IL-1、IL-6、vWF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NO(pg/mL)IL-1(μmol/L)IL-6(pg/mL)vWF(%)冠状动脉正常组3161.53±2.0622.62±1.39164.59±3.80132.74±7.12冠状动脉病变组5059.46±3.0523.83±1.62166.47±4.21137.41±7.00P<0.05<0.05<0.05<0.05
2.3 Gensini积分与NO、IL-1、IL-6、vWF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以Gensini积分为应变量,以NO、IL-1、IL-6、vWF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ensini积分与IL-1、IL-6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P均<0.05)。详见表3。
表3 Gensini积分与NO、IL-1、IL-6、vWF水平的相关性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1支、2支或3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70%的病变者各占25%,此外5%~10%的病人有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其余约15%的病人无显著狭窄,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脂代谢紊乱、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学说有关[8]。NO作为血管扩张活性物质,除了能导致血管扩张外,还可抗凝、抗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凋亡、抗血栓[9]。本研究发现,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NO水平降低,并呈负相关;NO的降低往往会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IL-1β参与调节血管功能,包括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白细胞黏附于内皮,调节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增加促凝活性等。本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病人血清IL-1β浓度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且呈正相关,与卢小卓等[10-11]研究结果一致。冠状动脉内膜炎症反应发展过程中,IL-6作用较大,参与各种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12]。冠状动脉病变病人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者,且呈正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IL-6的升高密切相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使冠状动脉血流处于一种高剪切力状态,而在高剪切力状态下升高的vWF水平更容易引起血小板聚集[13-15]。本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组病人年龄偏大,危险因素较冠状动脉正常组多,短时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高,冠状动脉病变组病人vWF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但并未发现vWF水平高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考虑与冠心病心绞痛是否发病有关。既往也有研究证实vWF水平的升高是短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16]。
综上所述,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冠状动脉病变组病人NO水平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IL-1、IL-6、vWF水平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而NO、IL-1、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水平高低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阳虚脉阻证)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