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支付对“橄榄型”消费结构形成的促进效应分析

2020-04-01 09:01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净收入消费结构转移性

葛 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福州 350001)

引言

转移性支付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调节不均衡和不协调的矛盾,特别是对缺少内在发展资源的区域和群体提供启动动力和基础保障。如何研究通过转移性支付推动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更多的区域和人口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内需规模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固化,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我国社会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从短期来看,消费升级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尚未形成稳定的“橄榄型”消费结构。其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下行预期、流动性退潮及社会层级分化(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等2019年研究报告):一方面广大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另一方面既无财产性收入也无转移净收入的高负债白领及中等收入的城镇职工消费降级明显。研究如何通过更好地利用转移性支付,帮助更多低收入人口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进而提高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最终形成“橄榄型”消费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1 2014-2018年各项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图1 2000-201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变化

我国社会当前的消费特征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自2008年出现下滑以来就一直处于放缓状态,特别是在2018年增长率从两位数跌至4%,但从图1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的表现来看,2008年前后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的第一轮转换,即资本形成总额让位于最终消费支出,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经历了2008年的风暴后,通过及时地提出产业调整升级战略,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也重新企稳。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自2013年起发出明显的抬升信号,201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6.2%,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是食品烟酒、衣着、交通、通信等基本需求型消费支出波动放缓;二是居住消费支出及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其中2018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率为各项指标之首,达到16.1%;三是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尽管出现波动下滑,但基本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内需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的持续上升得益于前期流动性增加、人力成本上升、乡村振兴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一是城镇居民在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快速获得财富积累;二是互联网经济降低了创富的门槛,大量的普通居民有更多创业创新的机会;三是技能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薪资水平提高明显;四是乡村振兴从减税、补贴及医疗保障等多项措施为农民减负增收。

我国自2000年加入WTO后,对内对外的贸易活跃度大大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2008年以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都保持快速上涨趋势;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双双进入减缓通道。但由于2005年建设新农村战略的推出,以及后续乡村振兴战略接力,因此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自2010年起均高于城镇居民(见图2)。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下行、房价的过快上涨、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缩,居民的生活成本增长速度开始超过收入的增速,如图3所示,除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出现的恐慌式买房外,城镇居民的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趋势线在2016以前均在全国房价趋势线以上。由于2014年掀起的新一轮全国性房价暴涨,自2016年起,城镇居民的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趋势线开始低于全国房价趋势线。

英国英语方言与规范英语有很大的差别,但英语方言与英语语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英语方言的研究对英语语言体系研究具有积极的补充作用与正面反拨效应。但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对象只限于英国英语;二是对研究内容只是进行了“粗线条”的讨论与分析。因此,建议有更多的同行专家对“英国英语方言”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

从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也可以看出,居住类消费支出自2014年起有了明显增长,总体平均增速从2014年的6.7%,提高到2018年的13.1%,几乎翻了一倍,导致这一变化原因就是全国各大城市全面的房价上涨。如表2所示,2014-2018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增长率几乎翻了3倍,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率则相对平稳。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目前消费结构特征可概括为:第一,基础需求型消费增速减缓,发展和享受型保持较好增长势头,总体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品质型消费升级;第二,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居住生活成本增速上升,抑制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进程,尤其是对高负债的城市白领和缺少转移净收入的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消费具有非常高明显的挤出效益;第三,高端消费市场和低端消费市场同时高速增长,贫富差距拉大,消费分级明显。

图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对比

图3 2001-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商品住宅同比增长率对比

图4 城乡居民四类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比重对比

表2 2014-2018年城乡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增长率对比

转移性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转移性支付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直接发放给居民,形成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二是用于各类非个人的财政补贴,主要是对各地区各级政府的转移性支付预算安排,用于各行业、各领域建设发展支出用途,包括生产、交通、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建设。

直接转移性支付对消费的影响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从2013-2018年居民收入结构看,转移净收入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平均占比分别为18.3%和17.1%(见图4),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1.9%和10.1%,城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的平均人均支出增速。但农村居民的财产净收入比重非常小,仅为2.17%,且远低于城镇居民的9.76%;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中有近40%的经营净收入(主要为农业生产),但仅比城镇居民的经营净收入高966元,而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要比农村居民高15272元。

从2013-2018年变化来看,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2.3%,而经营净收入比重下降5.1%,财产净收入上升0.3%,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占比整体下降4.8%,,而转移净收入上升2.5%。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离开土地变为城镇居民,弥补农业生产的收入损失主要依靠非农职业工资收入和转移性支付,且转移净收入贡献略高;而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了2.2%,经营净收入上升0.1%,财产净收入上升了0.7%,经营和财产净收入比重上升了0.8%,转移净收入上升1.5%,且财产净收入的增幅在2017年和2018年均高于整体人均可支付收入增幅。

可见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更加依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而城镇居民拥有更多非工资性收入来源。一旦出现经济形势下滑,或者产业升级过程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必然是从事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新城镇居民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刚刚从温饱开始在局部实现消费升级的势头戛然而止;其次是不具有财务积累或高杠杆财富就业人员,经营状况下滑或者职业危机迫使这部分人群不得不缩减升级消费的规模和频率。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城市化和三产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自2000年来,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就业向城镇转移(包括外出打工和就地城镇化),城镇就业人口比重从31%上升到56%,农村就业人口从69%下降为44%。农村居民在进入城镇就业的历程是先进入第二产业为主,然后转为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速逐渐超过第二产业。而且私营与个体承当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就业问题的重任,城镇个体及私营就业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14.7%,猛增到2018年的56.2%,其他单位就业人口比重从85.3%下降为43.8%。

将城乡人口收入增速对比后发现,城镇居民2013-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低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低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其原因为: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水平提升速度低于城镇人口就业增速和城镇生活成本增速,新增城市居民和就业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低收入的非技能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受益于农业转移性支付和“互联网+”新经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不受城市房价高涨的困扰,因此消费支出增长表现更好(见图5)。

但显然针对个人的转移净收入不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因素,城乡居民的人均转移净收入均不足以负担其适配烟酒类消费,更谈不上刺激更高级别的消费需求(见表3),而需依赖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净增长。

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最终在集聚效应、资本垄断、权力交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收入一次分配必定向着核心地区、垄断性行业和企业以及资源拥有者集聚,普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及资源要素的产出分配的不公平会愈演愈烈,最终在消费上反映为金字塔型的消费结构。我国目前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国家,众多隐形富豪的不断露面更是惊人,与广大在房贷和教育中苦苦挣扎的城市白领,以及还被基本医疗和生活所需困扰的低收入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5 2000-2018年城乡居民消费指数变化

图6 2000-201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趋势线对比

表3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转移净收入与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对比

转移性支付对“橄榄型”消费结构形成的促进效应

我国社会的消费结构演变与转移性支付的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消费结构为“倒T”型,即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很低;而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东部沿海外向型城市依靠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从而出现了一大波先致富的人群,此时的消费结构为“土”字型;而经过2005年新农村建设,2008年四万亿投资等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持续加码,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获得大量的转移性支付进行建设,其直接的效果就是在金融危机冲击对外贸易的背景下,确保了广大基层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增长。从2008年左右起,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趋势线开始超过城镇居民,这一阶段实现大量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好的生产生活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2008年之后东部地区面临人力成本上升、城市化发展降速,而中西部地区依靠产业转移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乡村振兴政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持续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四线以下城市及县域经济的发展,该时期城乡居民消费指数趋势差异持续扩大(见图6)。

然而,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时,在区域层面的发达地区在经过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转移后,逐渐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如新型产业、高端制造业、专业服务业等,已经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走出来,而承接产业转移地区并没有将产业发展转化为内生动力,长期依靠转移性支付补贴和支持,一些地区转移性支付承担过多的功能和要求,扮演了“小马拉大车”的角色,出现绩效偏低、交叉重复等问题,转移性支付未能有效转化为地方的内生动力。在社会群体层面,城镇居民普遍受到产业转型升级影响,非技能型工作机会减少,竞争加剧;但一二线城市高房价接盘者和无房者面临着比三四线城市更沉重的住房消费支出压力,而一二线城市无房就业人员的生活质量并不比农村居民好多少。当前我国社会消费结构类似为重心下垂的陀螺,即温饱线以下的人口比重已经很小,但大量的人口集中在中等偏下消费水平。

如何将消费结构“陀螺”的重心上移,真正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消费结构,本文认为应当利用转移性支付从以下方面着手:

减缓直接收入型转移性支付的投入,提高生产型转移性支付的精准性和效率。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中的转移性支付,中西部及东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城市已经获得了充分的生产基础建设支持,近年来中西部地区转移性支付规模占全国近80%,为区域经济均衡以及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些地区能够将转移性支付投入真正转化为内生动力却很少,除了产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影响外,更多的是地方没有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及时进行创新和升级探索,过度依赖转移性补贴来维系夕阳产业和消费挤出型产业,如房地产的过度投资。

因此,对于中西部及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的生产性转移性支付在保持更高增速的同时,更要提高生产型转移性支付的精准性和效率,重点扶持创新创业,特别是外向型产业的发展。例如对高校毕业生,一二线城市精英人才返乡创业提供大力支持,加快以人才和创新集聚,提高本地资源的深度开发速度,提高高附加值产业的本土化。

提高对核心城市保障性消费支出的转移性支付投入。对于一二线核心城市居民而言,最大的消费支出为住房,而经过多轮暴涨后,核心城市的房价已经处于高位,且很难回落到平均收入水平。未来一二线核心城市的新增户籍人口中租房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长期租房也已经在新生代形成流行观念。为了解决以租房为主的城市白领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压力,针对核心城市的转移性支付应当在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人才补贴、医疗补贴等方面加大投入。

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质性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的重中之重还是农村居民,目前我国仍有44%的农村就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是农业生产从业者。我国是农业资源强约束型国家,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量的1/3~1/2,而农业人口的体量却全球排名前列的。因此必须实质性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减少纯农业生产就业人口的规模,转为农业经营从业者,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农业产品生产效率和附加值的提升,提高整体农业收入的总体规模。

从基础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出发,加强农村居住地规划和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品质,小村变大村,大村变强镇。在提高土地利用集中度、优化农业生产规划的同时,还能在人口集聚区创造更多的商贸物流、文化娱乐相关的业态发展机会。在基础社会保障方面,继续加大转移性支付投入,解决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及救助、教育支持等影响家庭发展的不利因素。

加大各地区、各级城市间甚至城市内部的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在区域和城市之间,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与核心城市紧密捆绑,必然决定了非核心城市居民为了自身和后代的发展向核心城市转移,从而需要巨大的财富积累换取一个核心城市中生活质量不高的位置;教育、医疗及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更有利于人口的均衡集聚,从而提高整体消费水平和生活品质。

猜你喜欢
净收入消费结构转移性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浙江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
道康宁公布201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影响转移性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