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2020-03-31 09:26曹晶晶
传媒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大学生

摘 要:自网络强国战略提出以来,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也成了学界业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课题组调研数据,从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选择情况、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及评估情况、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参与及应对情况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2

一、引言

5G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移动媒体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消磨着受众的时间与注意力,大学生也不例外。笔者不禁思考大学生作为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的群体,其网络媒介素养现状是怎样的。笔者在充分阅读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以调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与5G技术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社会已经从简单的虚拟社会,变为人们实际生存的方式之一。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介不断渗透到人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大学生具有高频率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习惯及心理,对网络信息的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对网络带来的负面效果的处理能力却是有待论证的。网络媒介中过载的信息和娱乐化的体验也在不断地挑战着大学生的固有认知。正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过渡时期的大学生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性,极容易受到网络媒介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强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通过调研,系统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掌握其使用网络情况及其在使用过程中受网络影响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样本说明

课题组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定义为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需要具有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评估能力、内容生产创造能力以及应对能力等。

同时,基于之前课题组对媒介素养内涵、发展演变、评价标准的梳理,本次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主要反映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选择情况、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及评估情况、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参与及应对情况等方面。

课题组以全国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取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为确保调研样本能够涵盖各个年级、学历与学科分类,尽可能做到调查的全面性与科学性,课题组着重考察综合类本科的大学生,同时也适当覆盖到其他学历,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5份。此外,为了尽可能地获得更加深入的信息,我们还选取了50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和深入访谈。

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选择情况

课题组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与选择情况界定为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的途径、时长、内容选择及目的等,主要观察大学生对网络媒介是否存在过度依赖、对网络媒介内容的选择目的是否明确或是否偏娱乐化等问题。调查问卷中为衡量这类问题进行了设计,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对网络媒介过度接触

大学生的上网时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使用选择及依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累计时长多于5小时。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即人均每天上网时长约4小时。对比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上网时长远远高出我国网民上网时长的平均水平。

2.使用网络媒介目的多样化,但以娱乐交友为主

被问及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多选题,最多可选三项)时,近八成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娱乐为主要目的,紧随其后的是人际交往,占73.64%,说明大学生接触网络媒介的目的以娱乐消遣及人际交往为主,这已然逐步削弱了其利用媒介去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我们将上网时间设置为自变量,分别将使用网络的主要主要目的和使用网络自控能力程度设置为因变量。结果显示,随着学生使用网络时间的增长,以“网络娱乐”为目的使用网络的占比得到了明显增长,而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使用网络的占比明显下降;同时,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选择“经常”一上网就很久下不来的同学明显增多。在此基础上,大学生遇到网络信息时很难有意识地认真浏览、分析网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3.存在网络媒介依赖问题

课题组设置了不同问题分别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时的上网情况、无网络时不安情况、无意识上网情况,答案的设置均为“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五个选项,并将调查结果通过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大学生网络媒介依赖程度越轻,最终得出平均分2.78分。课题组认为,这个分数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即其对网络媒介存在过度依赖的问题。

(二)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及评估情况

课题组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及评估情况界定为大学生对网络媒介运营、盈利及媒介影响的认知情况、对网络媒介及其传播信息信任度、思考解读情况等。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媒介所提供的“参考架构”去解释社会现象和事实,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果受众的媒介素养有限,那么他们就很难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事实。大学生经历过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等哲学命题都有一定的理解,他们对网络媒介对其自身的影响认知也成了课题组关注的一个问题。

调查显示,64.4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对其主要是积极作用,也有些消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2.09%的大学生选择“完全是积极作用”。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本应当对网络媒介的影响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却依然有少数人将网络媒介影响归为积极作用,反应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影响认知偏于乐观。这一点在个案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及信息地认知情况远低于其认知水准,尤其在一些舆论热点事件中,大学生表现出的认知情况也并不尽如人意。

在被问及反应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及其传播信息信任度的问题时,12.13%的人认为大多数网络上各类信息时真实的,27.2%的人认为大多数大学同学发布或者转发的各类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课题组在访谈中,也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延伸设计。结果显示,当网络信息与同学及亲友传递的信息相冲突时,部分大学生更容易相信同学及亲友传递的信息,而非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不能通过理性思考,追溯信息来源,辨别信息真伪,解读信息背后的本质,可能影响着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公信力和公共事件的评判。

(三)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参与及应对情况

大学生的媒介参与及运用情况主要包括大学生参与及运用网络媒介的目的、主动性及面对大量网络信息的反应与造成的影响等情况,调研结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随机性较强

大学生面对大量网络媒介信息的推送,是否有耐心阅读完整内容,并给出相应的反馈行为,也是衡量其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指标。调查结果显示,仅19.67%的大学生表示每次都能够完整地阅读信息的内容。同时,课题组在访谈中也着重了解了大学生阅读信息的习惯与态度。除特别感兴趣的信息外,他们更倾向于随机点开系统推送的信息,基于阅读信息时的状态决定要不要完整阅读信息,并进行转发或评论。

2.信息获取及求证主动性不强

在以往的教育基础上,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媒介素养体系,具备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内容参与及创造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他们所形成的网络媒介素养都是浅层次的、零碎的、偏重直觉性与感官性的。大学生在被问及一些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时,多数被访者也只是简单知道事件名称,并不能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即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时,持一种“不求探索”的佛系态度。同时,97.91%的大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之后会对网络媒介信息抱怀疑态度,但却只有7.11%的大学生选择“总是求证信息地真实性”。

3.道德规范意识薄弱

发布或者转发网络媒介信息是大学生网络媒介参与及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对超负荷的网络媒介信息,大学生如何选择以及选择哪些网络信息进行发布或者转发也是我们调研和访谈中的重点关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76.57%的大学生完全或者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进行发布或者转发信息;仅有37.66%的人表示自己没有发布或者转发过不真实的信息;同时,33.89%的大学生选择了在网络上发布或者转发过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参与及运用过程中道德规范意识薄弱。

正如国密执安大学精神卫生所所长詹姆斯·米勒的研究所述,当一个人接受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信息的超载使人们对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对大学生自身以及对我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群体之一,其认知体系并没有完全成型,长时间的媒介接触与大量信息的冲击使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较其他群体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引导,但并不是所有的引导都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由于他们习惯于从单一渠道或随机获取信息,依赖直觉或亲友而非从多渠道核实信息真伪,极容易造成对网络媒介及其信息的接受与认知、使用、批判的失衡。同时,大学生的网络媒介道德规范意识薄弱,在参与运用网络媒介及信息时,自我约束力不强,对其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针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采取合理的引导或教育措施,提升其网络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牟芷.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 (10):77-78.

[2]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08月30日.载于中国网信网,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 1124938750.htm

[3]陈少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0 (2):110-111.

[4]王湘宁,萧翔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4(35):115-116.

[5]尚琼琼.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青年记者, 2010(11):72-73.

[6]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52-53.

[7]夏天靜,钱正武.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以常州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154-156.

[8]曾美霞,张新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64-66.

[9]唐海涛.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6):58-60.

[10]黄峥.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涵新探[J].今传媒,2010 (10):150-151.

[11]李霞.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5.

作者简介:曹晶晶,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网络强国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9JK061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短波同相水平天线幕的维护调整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