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叙述了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分析了淮海战役中人民参与支前运动的缘由: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经济上:人民为了保卫土地改革的成果。阐述了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主要内容。论述了淮海战役支前运动在当代的价值: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党员发挥好模范带头的作用。
【关键词】 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人民群众;启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耗费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场战争,也是人民投入热情最高、力度最大的一次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内少有的以少胜多的一次重大战役。“相对辽沈、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在战场兵力对比上敌占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战役。”[1]人民解放军在面临与国民党兵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奇迹,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陈毅在分析这次战役胜利的原因时说,首先是毛主席的战略决策的胜利; 第二是贯彻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 第三是两大(中原、华东) 野战军的密切配合; 第四是人民群众的广泛支前。”[2]在诸多原因当中,陈毅似乎更看重人民群众支前运动这一原因,因为他曾这样评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3]
一、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缘由
淮海战役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时间拉长,参战人员的增加,因此耗费的人力、物力与日巨增,但又因解放军后勤力量有限,因此需要后方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人民参加支前运动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经济上:土地改革。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
战争需要动员,人民需要教育和激励。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 “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决定了中国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的支持程度和支持水平。”[5]中国共产党员是支前运动中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支前运动的客体。针对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颁布一些动员政策,使得他们积极学习,并且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解释并积极宣传,如《为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华中支前总动员令》等;其次,社会动员不仅仅是一项口号,而是在动员过程中需要与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相结合,土地改革运动就是很好的证明。最后,社会动员也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来达到动员的效果。如通过阶级教育、形势教育等方式,达到人人都参与支前运动的更好的效果。
2、经济上: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运动在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处理好土改与支前以及土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对于能否顺利展开支前运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土地改革运动是催化剂,加速了支前运动的进程。首先,处理好土改与支前的关系。“许多地区和群众对解放战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同时出于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刻骨仇恨,把支前擺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错误地提出了“老婆孩子一起拥,不怕老蒋百万兵”的过激口号,在支前工作中造成严重的浪费民力的现象。”[6]其次,处理好土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土地改革运动的展开经常会与春耕秋收的大忙季节相互冲突,这一倾向的出现,影响着土改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土地改革的开展是生产的基础,生产的顺利进行又是支前运动的物质基础,支前运动又是保卫土地改革胜利果实的武器 。
二、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主要内容
支前运动在苏、鲁、豫、皖、冀五省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西地区,北自山东渤海,南达苏北长江沿岸的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筹集物资、转运伤员、人民慰问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这不仅使人民子弟兵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精神上受到了鼓舞,并提高了军队的士气。
首先是保障前线粮食和物资的供给。淮海战役随着规模大、历时长,自然耗费的人力物力就比较多。如果只依靠军队自己准备的粮食和物资,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筹资前线粮食和物资的重任就落在支前人民的肩膀上。在中国共产党员的动员和教育下,人民群众了解了淮海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知道了支前为了谁之后。人们自愿加入到淮海战役的支前运动中去,保障解放军的后勤作业。
自从加入到支前运动以来,他们干劲十足。人们群众纷纷愿意把自己的口粮省出来支援前线,并动员周围身边的人积极参与到筹集粮食的大军中。人民群众不辞辛苦,日日夜夜碾米、做装米袋子、装粮食、运粮食等,自己吃粗粮却让士兵吃细粮。在搬运粮食物资的路上,天气恶劣、路面泥泞不平等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此状况下,他们并没有怨言,坚决完成把粮食、物资运到前线的任务。“淮海战役期间,后方人民用这种落后的运输工具,克服了无数困难,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5亿7000万斤粮食、15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及时运到了前方,满足了战争的需要,直到战争结束时,我军前线还存有1亿4000万斤粮食。” [7]到战争结束后还有余粮,让人震惊。人民的这种无私奉献,敢于吃苦的精神是有几千千万的支前人民筑成的。
其次是抢修交通运输线。交通运输线是战争的动脉,如铁路、公路和其他大路。不论是对于行军打仗的士兵还是对于支前运输的民众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是否畅通,对于士兵来讲,关乎解放军可以是否争取更多的时间、抢先有利的地理优势等;对于前线的运输民工来讲,关乎后方的粮草、弹药、供给是否能到达前线,这是战争的生命线。如此重要,两万多民工和铁路民工,开始日夜背负前线、抢修被敌人破坏的铁路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铁路员工和后方人民共抢修了铁桥68座,涵洞228座,修复铁路120华里。等等。[8]
再次,转运和护理伤员。战争必定有伤员,尤其在淮海战役中,规模大,并且大部分都是同时作战,所以伤员的数量可想而知,因此战场上需要的护理人员和转运人员就比较多。当人们明白伤员们尽早的接受治疗和转运,他们就能尽快的重返前线,为他们报仇雪恨。因此在人民群众中流行了,“伤员为他们流血,他们为伤员流汗”这样的口号。另外,在护送伤员的过程中,视伤员如自己的亲人,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共转运伤员50次,999名,其中冒硝烟顶弹雨从火线转运的就有483名,全队民工有七名在抢救伤员中光荣牺牲,其余143人全部立了功。[9]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市民、医护人员、群众和学生都为伤员献出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成千上万的伤员重返战场,他们真的是功不可没。
总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是人民的胜利。此外,淮海战役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伟大实践,也经过实践证明共产党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正确性,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另外,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党员以身示范带领人民更快的投入到淮海战役中去,也值得我们今天的党员和人民学习。
三、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当代价值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是陈毅将军对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最高评价。所以支前运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观,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永远不过时,永远在路上,永远都是进行时。其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支前运动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观的重要性,而且还体现了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不怕牺牲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1、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淮海战役中体现共产党人民群众观内容:首先是共产党颁发的惠民政策制度,最具代表的是土地改革政策的颁布,上面已经有不再赘述;还有老百姓口中所讲:“这几年要不是共产党民主政府给咱想办法和贷款,咱早就饿毁了,就今年春天的生产救灾来说吧,上级为咱不知贷了多少款,帮助咱度过了春荒。”[10]等等。由此看出共产党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其次共产党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使人民明白共产党是为谁打仗,人民为谁支前。最后,人民也用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是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支持和对共产党的积极拥护。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使党和人民紧密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党为人民,人民为党的人民群众观。
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人民群众观对今天的党与群众的关系仍然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第一,人民群众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首先党密切联系群众在淮海战役的实践中取得胜利,从而证明了人民群众观理论的正确性。其次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的人民群众观实质上也属于毛泽东的人民观,它为党中央的接班人起到了表率的作用。今后才有了五代领导人的人民观,他们始终如一的坚持党密切联系群众。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是依然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也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打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淮海战役”。
2、党员发挥好模范带头的作用
支前运动不仅体现了人民群眾观的重要性,而且还体现了党员模范的带头作用、不怕牺牲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党员的模范作用在支前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民工英雄的模范作用的产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
在淮海战役中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支前运动中,哪里都有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第一个上场的身影。张荣春截断别人的话:“我先说,党员是骨干,我第一个要求去,战场上,上级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坚决完成任务!”[11]在战场上出现了无数个像张荣春的党员一样,打仗冲在最前面,有困难第一个上,有好处往后退的人。在支前运动中,党员的带头作用、榜样作用对支前运动中的人民受到了良好的影响,都向他们学习、看齐,使支前运动中涌现了无数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涌现了大批的先进人物,战后并以积极的态度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使我们党的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这就是党员带头的作用,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促进了党的建设,壮大了党的队伍。他们这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着支前人民。
任何时代都需要模范,虽然我们今天处于和平年代,但仍然需要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模范作用。2018年6月底,郑德荣等七名同志被评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是信念坚定的杰出楷模,对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党忠诚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广大党员需要学习和奉行的精神力量。党员的模范作用在今天仍发挥着耀眼的光辉,对以后我国的从严治党,和优化党员的成分,以及对吸引更加优秀的广大青年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担负起新的“淮海战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党来勾画一副伟大的蓝图带领人民取得胜利,那就需要党员发挥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004-1008.
[2] 肖章.人民支援淮海战役的光辉篇章[J].江苏党史资料,1988(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5] 蔡志国.社会动员论——基于治理现代的视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38.
[6] 王东溟.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33.
[7][8][9] 何晓环、傅继俊、石征先.淮海战役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33-241.
[10][11] 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资料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335-517.
【作者简介】
王开茹(1994.05—)女,汉族,山西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