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2020-03-31 13:21李超然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国启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演变过程及改革特点,探讨了美国课程改革经验对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其一,课程改革必须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其二,要优先优化课程结构;其三,课程改革应该以社会作为大背景,响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点;启示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二战后,各国都期望通过教育最高速、最有效地提升本国实力。到目前为止,美国的基础课程改革能适应社会变化作出迅速转变,在一系列课程改革之后,美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模式。对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演变

二战后,为了巩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教育为了适应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上的发展,开始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但是在不同的年代,其课程改革还是伴随着时代背景而体现出不同的特色。

1、20 世纪50 年代

50年代 “生活适应教育”是战后初期美国课程改革的主题。[1]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对一直强调个性教育的美国敲了一个警钟。1958年,美国教育部发布《国防教育法》,希望以严格的教育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培养天才和精英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在冷战的竞争中超越苏联,成为第一强国。50年代末,由于《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学校中强化了“新三艺”教育,即数学、科学和外语。[2]

2、20 世纪60—70年代

6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50年代课改的延续,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但是这次课程改革过分强调学术性,所编写的教材高深难懂,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完全压抑学生个性发展,学术性过强,造成了大量学生辍学。

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美国社会中矛盾激化,课改内容过于艰深,大量学生辍学,大量工业企业难以寻求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人本主义课程改革思想活跃,“生计教育”应运而生。此次课改要求学生在发展智力和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情感,并且关注社会问题。但“生计教育运动”又过分强调人性化教育,忽略了学术性课程,美国学生的文化水平又陷入令人担忧的局面。于是,美国社会在70年代中期,开展了“回归基础”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3]在小学重视读写算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中学安排大量时间给予英语、数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布置并要求完成相关家庭作业,并且对升学考试制度也做出严格的规范,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0 世纪80 年代

80年代的课程改革顺应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产生。在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时代,企业和工业生产要求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此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以经成为整个产业界急迫的任务,教育改革当然也刻不容缓。于是,里根政府又进行了“高质量教育运动”。其中,“高质量”目标是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国家的生存与繁荣。

1984年,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美国学生学历低下、文盲半文盲人数增多、课程落后、教育目标达成率低等问题,并强調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报告指出三个课程改革目标: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实行单轨的教学计划,恢复学术性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提高中学毕业标准。三是加强道德教育。[4]

1989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带头,发布“2061计划”,它囊括了美国从1985年之后的20年间的改革计划,并且细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实施,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科学和技术修养,其中课程改革是主要内容,旨在普及全国中小学科技水平的科学扫盲计划。[5]

4、20 世纪90年代

“2061计划”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水平,但是美国教育质量状况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众也意识到国家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加强政府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调控。90年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美国第三次重要的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上,内容注重学术性,对学生采取较高的学业标准。1991年小布什政府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明确指出,要将基础教育置于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上,以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五门为学校的核心课程。1994年克林顿发布报告《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小学课程设置方面,在布什规定的五大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门,分别为:外语、政治、经济、艺术课程,核心课程由此变为九门。至此,美国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出现了种类繁多、多元的局面。

5、21世纪至今

21世纪至今,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教育平等和追求教育卓越。2001年,布什政府公布《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报告,该报告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两个主题。[6] 一年后,美国联邦教育部颁布《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从此美国教育的使命更加注重卓越,平等成了其从属概念。[7]这一战略规划表示,美国“将阅读置于优先地位,扩大高质量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进行高中改革,增强教师和校长的整体素质,缩小成绩差距,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可以看出,美国在这一时期更加追求教育卓越,忽视了教育公平。

二、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特点

二战后至今,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以重视个性发展还是基础知识技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是战后半个多世纪美国课改的成果。其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博采众长, 勇于创新,虽然也存在课改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钟摆现象”,虽然作为21世纪的超级强国,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算不上世界上最优秀的,但是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对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依旧做出较大的贡献,并且呈现出的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核心课程改革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

基于改良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二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将课程改革置于核心地位,而不是教学模式或是师资培养方面的改革,因为美国社会一直认为学生学会什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比如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了英语、数学、理科、社会学科、计算机科学等五门新的基础训练学科作为现代课程的核心课程,并且建议对学生采取更严格的分数检测。在《2061计划》中又首次提出课程设置要以科学、数学和技术等学科为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8]8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后的美国中学课程加强了必修课程,减少了选修课程,对美国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和选课自由化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起到了很大的纠正作用。

2、课程设置灵活、多元

二战后美国为了使学生从战争状态过渡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开设了大量生活适应性课程。在小学课程的设置上内容多元、综合且灵活,并且出现了综合性课程,比如包括历史、地理和公民等学科的社会研究课;包括阅读、写作和听说等学科的语言艺术课。并且这些课程不是单一设定的,各州、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调,联邦政府只是起着指导作用。

3、课程改革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应急色彩浓

美国课改的最主要原因始终是由于在强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下需要保持其霸主地位,无论是前苏联卫星上天对美国的冲击,还是石油危机以及西欧和日本等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对美国朝野的震撼,美国始终认为自己处于危机状态,然而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高效办法即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进行课程改革。于是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有着浓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每一次的课改,客观上是促进了美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美国人才质量的上升,但是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仍旧不符合其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应有的水平,说明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三、美国课程改革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对培养新一代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实施资源的缺乏、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灵活性不足、课改环境不佳等。虽然中美两国国情有所差异,但我们仍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课程改革必须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美国中小学教育及课程一直在围绕需要和质量两个且标左右摇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主题,也使得80年代的教育改革可以被称得上优质教育改革。美国在课改上也曾经忽视过教育质量,走过一些弯路,我国在进行课程改革优化的同时应该以此为戒,应该做到素质和质量两手抓。

第二,應该优先优化课程结构。如上可见,美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关注核心基础课程的改革,对是否安排选修课、课程的门类、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以及新的基础课程的安排做出了多次调整。相比较我国以学科类课程一统天下的单一课程局面,美国现行课程结构体现了多元、综合的特点。我国在进行课改时,应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课程结构,不仅要注重课程设置的自由化也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课程改革应该以社会作为大背景,响应社会需求。美国多次课程改革的背后动力都是国际社会的变化,伴随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以及应急性特点,却也反映出美国一直将教育作为一个提升综合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体现出其教育对社会变化的迅速反应能力。我国在进行课改的同时,应该取其精华,学习其灵活快速的社会反应能力,通过教育、改革课程结构以长久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但也不要过分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2] 李金元. 二战后美国小学阶段课程设置演变及其特点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3] 赵国金.美国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点及趋势[J].教学与管理,2011(35)62-64.

[4] 罗娜娜.面向21世纪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5(11)29-31.

[5] 白彦茹.美国中小学课程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07)33-37.

[6] 穆岚.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4(03)10-15.

[7] 范姣. 二战后美国课程改革的整体特征及其带来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

[8] 范牡丹.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李超然(1994.0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教育政策.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美国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