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温脾贴治疗脾阳虚证60例

2020-03-31 02:34许建丰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虚证伏贴主要症状

许建丰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江苏 启东 226200)

脾阳虚证,又称“脾虚寒证”或“脾胃虚寒证”,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脘腹冷痛,腹胀纳少,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等症[1~2],常见于“虚劳”“胃痛”“腹痛”“泄泻”等多种中医病症中。脾阳虚证患者一般病程较久,常给患者的精神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西医治疗对本证的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症均无明显疗效,中药内服、温针、艾灸、穴位贴敷等均是治疗本证常用的中医疗法。笔者近年来采用自制温脾贴进行“三伏贴”治疗脾阳虚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充分发挥了穴位贴敷无创无痛、经济方便、疗效好的优点,并对连续治疗3 a 3个疗程的6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6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治未病科门诊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19岁~75岁,平均(47.76±14.17)岁;病程2 a~32 a,平均(10.70±5.28)a。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7年发布《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2]评定。主症:①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②脘腹冷痛,喜温喜按,遇寒受凉或饥饿时痛剧;③畏寒肢冷,手足不温。次症:①面色白;②肠鸣辘辘;③口泛清涎或伴有不消化食物;④女子带下清稀且量多。舌脉:舌质淡胖且伴齿痕、舌苔白滑,脉象沉缓。诊断:舌象脉象必备加主次症各两项,或舌象脉象必备加上主症一项、次症三项亦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属于“虚劳”“胃痛”“腹痛”“泄泻”等病症;③病情处于稳定期;④自愿参加本观察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②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④对本贴敷药物或贴敷胶布过敏者;⑤其他原因不适宜本治疗者;⑥依从性差,无法完成3 a全疗程治疗及随访过程者。

2 治疗方法

2.1 温脾贴制备

选用制附片、肉桂、吴茱萸、延胡索、丁香、细辛等六味中药按10∶10∶10∶10∶7∶7比例混合共研细末备用。

2.2 取 穴

第一帖: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命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等双侧共15穴。第二帖:三焦俞、气海俞、小肠俞、志室、腰阳关、下脘、关元、上巨虚、下巨虚等双侧共15穴。第三帖:同第一帖。第四帖:同第二帖。

2.3 操作方法

贴敷当天用新鲜生姜汁将温脾贴药粉调制成膏泥状备用。患者坐位,局部皮肤酒精常规消毒,将制备好的温脾贴膏泥制成底面直径约2 cm、高度约1.5 cm的类圆锥体(以下简称为药饼),按2.2取穴方案每个穴位外敷一个药饼,选用7 cm×7 cm的无纺布胶布将药饼固定在穴位上,根据个人耐受情况等不同,贴敷 5 h~6 h去除药饼,即完成一次贴敷。每年初伏期间开始第一帖,后续每间隔7 d~10 d分别贴敷第二、三、四帖,贴敷时间段为每年7月入伏首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每年三伏期间共贴敷4次计为1个疗程。第1年、第2年、第3年贴敷分别称为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连续贴敷3 a称为1大疗程。

2.4 注意事项

贴敷当日避免电扇、空调直吹,避免过大温差刺激;注意饮食起居调养,避风寒,忌生冷、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采用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根据《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修改[2]。

3.1.1 单项主要症状积分评定标准[2](见表1)

对表1中大便清稀等3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将积分分为0、Ⅰ、Ⅱ、Ⅲ共4个等级。0级:无症状,计为0分;Ⅰ级:症状较轻微,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计为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计为2分;Ⅲ级:症状较严重,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甚至难以坚持工作,计为3分。

表1 脾阳虚症状积分评定表

第1、第2疗程后主要症状积分于次年复诊时进行疗效评分,第3疗程后(大疗程结束后)主要症状积分于第3疗程贴敷结束10个月后电话随访进行疗效评分。

3.1.2 主要症状综合评定疗效标准[2]

按尼莫地平法,主要症状积分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积分改善百分率≥70 %;有效:症状有所好转,30 %≤积分改善百分率<70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积分改善百分率﹤30 %。将临床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数计算为总有效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和构成比描述,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见表2)

表2 温脾贴“三伏贴”3个疗程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致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生冷,或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所致,治宜温运脾阳[1]。本观察所采用治疗方法为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伏贴组方常选用易于透皮的辛温发散药物配制而成[3],故本法自制温脾贴六味组方中药均为辛温之品,附片、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脾肾,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延胡索、细辛散寒止痛,细辛可显著降低皮肤的屏障功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4],辅以辛温之姜汁作为调和剂,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助阳止泻、散寒止痛之功。本观察所选取膀胱经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命门、腰阳关等穴均为背部阳经经穴,属阳的背俞穴加上“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经穴合用,协同振奋人体阳气,温阳作用明显[5];脾俞、胃俞、肾俞、志室、命门、气海、关元诸穴温补脾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和胃腑下合穴,贴敷可温脾暖胃,为保健要穴;中脘是腑会及胃的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胃俞、中脘、大肠俞、天枢俞募相配通调胃肠气机;上、下巨虚是大肠、小肠经下合穴,辅以下脘疏调脾胃经气,合用亦可通调胃肠气机。以上诸穴合用,有明显的温脾止泻、散寒止痛作用[6~7]。

脾阳虚证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是典型的“冬病”,三伏天期间为“脾土主令”之长夏季节,且脾性喜燥而恶湿,此时投以温脾贴在阳气最为旺盛的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可发挥温脾贴和诸穴位的最佳功效,温阳健脾祛湿作用尤为明显[5],是“春夏养阳”基本养生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具体运用,也是本观察治疗脾阳虚证获得疗效的理论基础。清初名医张璐所著《张氏医通》[8]曰:“夏月三伏中……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明确指出“三伏贴”的最佳时间段是“三伏中”,现在很多临床医师都遵循这个时间,分别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穴位贴敷。笔者认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时间选取不必拘泥于三伏首日[9~10],将贴敷时间限定于三伏首日也不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及恒动观[11],应该有所变通。笔者认为,夏季三伏天期间凡是阳气旺盛的时间段(天)都是优质贴敷时间段(天),应该适当避开阴雨天等阳气相对较弱的时间段(包括三伏首日),所以本观察在贴敷时间选择上较为灵活,只要天气晴好、阳气旺盛均可以进行贴敷,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减轻了因扎堆治疗给医院形成的压力。

温脾贴的精心制备、准确的穴位贴敷操作规范也是本观察取得好疗效的关键:温脾贴药粉须加工成细末,经80目~100目过筛;必须用新鲜生姜汁调配制作温脾贴膏泥,生姜汁及温脾贴膏泥隔日均应弃用;膏泥调配不能过稀或过硬,以可塑型为准;制作药饼大小需达到标准,达标的药饼温运脾阳作用明显,过小会降低疗效;选用优质7 cm×7 cm无纺布胶布固定,以确保药饼固定质量;穴位固定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出汗过多等易导致药饼固定不稳现象的发生。

从本观察对3个疗程临床疗效比较(表2)可以看出,临床疗效随着疗程的增加而提升,疗程越长疗效越好,说明本观察的疗效累积作用明显,也说明脾阳虚证需要多疗程的治疗方能取得佳效,后续我们拟进行更多疗程的临床观察,以期更好的疗效。本观察的治疗前后3个疗程主要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比较,说明自制温脾贴进行“三伏贴”治疗脾阳虚证疗效明显,患者获得感强,且操作简便无痛苦、不良反应少,每年夏季进行4次贴敷并连续3 a的治疗方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阳虚证伏贴主要症状
实脾散治疗脾肾阳虚证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温中止泻汤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
警惕诊疗问题生活化
《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条目筛选(一)——基于文献的条目的筛选方法和操作规程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一起聊聊三伏贴
中药三伏贴引起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肾阳虚证骨关节炎温针疗效的差异基因表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