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央宗
摘 要:西藏地大物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比内地兄弟省市小得多,城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农牧区。这一人口分布特点,也是我们西藏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情况。一般说来,由于农牧区在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城市要差,导致农牧区的教育在师资、教学硬件等方面也相对要落后一些。一些来自农牧区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且参差不齐,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从农牧区学生的特征出发,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农牧区;朗读教学
人教版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对于课文的诵读处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可以自己默读、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自由诵读、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但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读代讲,加深文章理解
理解性朗读是指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文言篇章,如果没有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是无法正确而流畅地进行诵读练习的。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多读少讲,以读代讲的方式,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可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自行预习要诵读的篇目,把握文章大意,当然,老师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在指导朗读时,不要从理论上抽象讲解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语气的舒缓,而要从感性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怎样读才有感情。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形式。
在教学戏剧《茶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在读中找出答案。同时这样熟读成诵,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1]。
二、教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
老师的范读要求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范读是对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现在全国正在推广普通话,对教师也全面进行普通话测试,尤其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而且,如果教师范读不标准,还会把学生读音引到邪路上去,直接的恶果就是会导致中、高考字音题无法正确选择。当然,由于农牧区学生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差异较大,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的难度较大,那么,教师可以运用放录音、下载现成的课件等形式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教学《出师表》这一课时,文章较长,有的同学还不能完整的把课文读下来,教师就开始范读,哪里该停顿,哪里的语气强,哪里的语气弱。学生一听,原来古文经过老师的朗读也可以这么美。这样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抓住他们思想單纯,上进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使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朗读,看谁读得好。点拨学生朗读,不仅要让学生动口,还要让他们动脑思考,积极学习朗读方法和技巧,这样也就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带感情朗读,提升学生语感
带着感情读文章。读出文章体现的感情是对诵读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诵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读出文章体现的感情,不仅提高了诵读的质量,感染了听众,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理解有很大帮助。读者和作者感情合而为一,文章的思想就更容易把握。
比如,当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篇课文前三句只有短短的九个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就得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来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2]。让学生明白这寥寥数笔,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羁旅之思,复杂而浓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轼的豪迈、朱自清的亲切、冰心的温柔,使学生在诵读练习中感知作者的思想,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师生齐读,促进学生取长补短
在采取齐读的方式时,教师要特别纠正“唱读”的不良诵读习惯。“唱读”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农牧区初中课堂非常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在单个诵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发现的错误,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由于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教师在朗读时,要多叫一些读得好的学生读给差的听,以作示范,读完以后略作评析,从字音上、轻重缓急上是否把握住了语句的感情色彩,读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朗读白杨树象征的意义那三个排比句和反问句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叫班上一个读得好学生读,她完全读出了那种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同学们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也跟着读了起来,几遍之后,感情果然丰富了许多[3]。另外,还要多叫一些读得差的学生读,只有读得多,才能发现他们的不足,也只有让他们多读才得以提高,待他们读完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诵读给予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诵读的信心和兴趣,让读得好的和读得差的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结语:
朗读在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西藏农牧区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参考文献
[1] 姚怡婷.书声琅琅,激情飞扬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1):382.
[2] 郭晟媛."热闹"与"沉默"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J].课外语文(下),2019,(12):19-20.
[3] 邓燕媚.师生朗读行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分析[J].语文课内外,2019,(31):17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