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高禹
摘 要:素质教育实施的总要求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亟需在精准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思路、优化教育方法等各个层面进行探索,以便建构高效、可持续的教育模式体系,提升数学课堂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主要内容,从四个层面展开对初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探讨,同时参考相关实例来深入研究,将其落实到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下成长。
关键词:兴趣培育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本研究将学生兴趣培育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提倡数学教育能够结合学生不同素养建构差异化教学模式[1]。这既符合义务教育段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又是素质教育具体到实践教学中的理念延伸,科学性与实用性强。不过调研发现,当前数学教育依然陷入一些问题困境与发展瓶颈,作为教师要理性挖掘并将其作为课堂优化策略的制定依据。
一、现代初中数学课堂模式的短板分析
1.学习内容的“磁场”较弱。由于信息科技网络的进步,让世界变得丰富,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世界也是丰富而具有吸引力的。而回归课堂,学生们意识中认为课本知识学习就是乏味的,学生们更希望能够用灵活而有趣的方式来参与数学学习。由于学习目的性与趣味性的缺乏,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磁场”引力在减弱,其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探知数学趣味的学生不多,尤其有个别乡村学生基础素质薄弱,其既对于学习的知识不明白,又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只知道教师怎么要求怎么来。同时,一些教师无暇完全顾及去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认为“鞭打马快”,管理紧一些,自然学习好一些。
2.教学模式的“新意”不足。深入研究我国中学课堂的实际情况就能了解到,大部分的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大多都喜欢使用以往的“私塾”式教学,也就是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在黑板中书写主要的知识点,学生在其位置上认真听课、摘抄重点[2]。在提倡多媒体的时候,教师可能会应用相对直观生动的PPT来呈现教学的知识点与案例,不过本质换汤不换药,这与学生平时涉猎有很大距离,自然听课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滑坡,数学学科投入的学习精力减少。
3.创新精神的“孵化”较差。习总书记曾强调,“科技为国家强大的根本,创新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对一个国家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对个体的成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私塾”式教学,在学生看来是僵化的、乏味的,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相对滞后。而从学生来看,数学也就是背几个公式,会几道习题,对于同样习题的创新性解答,对于同样问题的创新性探究很少。由此,学生已然习惯没有创新的跟班式学习,一些学习思维与精神成了公式、定理的复制黏贴,学习效率不高。
二、基于兴趣培育的初中数学课堂模式化建构
1.资源集聚:通过数学史引进课堂教学
数学史属于数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3]。数学史能够让数学知识变得丰富生动,学生对数学变得更有兴趣,能提升课堂的主动性与关注力。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勾股定理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讲解该定理的起源,讲述毕达哥拉斯找到勾股定理的故事,借以向学生传递该定理的实质与主要内容。学生在听着故事过程中,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假设情境,让学生回到公元前6世纪,分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向古人讲述勾股定理的原理。教师跟学生都可以作为评论员或观察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可补充三国时期赵爽等人对勾股定理的注解。
经由对上述数学史的引荐,学生不但对所学的内容变得更感兴趣,还能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知识的深入。伟大数学家的故事还可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培植学生向伟人学习的心态意识,并且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
2.课堂构建:通过互动交流增强知识体验
传统数学课堂总是借助固定化的师生角色来完成教与学任务的。教师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演示者、传授者,学生是数学知识的接受者与消化者,其中并没有经过思想的深度分析与交流互動,仅为单向输送。僵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想着解决,而是等着老师“救助”,学生的想象力不够、自主性不强、理论与实践完全剥离,课堂亟需通过交流互动的机制或理念激活起来。如,在讲解“多边形内角和”时,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列为几个学习小组,并且各个组均分配一张白纸,要求各组采用工具辅助画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相关形状,以量角器测量到这些形状的角度与尺寸,算出内角和。同时鼓励通过讨论解析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以及与对角线、多边形边数的关系。讨论完成,要求每组选出一个学生展示本组所制作的多边形,同时讲述相关问题的研究结果,最后由老师汇总、整理n边形的内角和与(n-2)的比值关系。如此课堂通过相互沟通、互相协作激活了小组内学习,培养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与自主实践操作能力。
3.方式创新:通过教学创新培育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即以数学观点来思考、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数学思维与人的想象能力、数字敏感度存在某种潜在联系,包括总结归纳、数形结合等。《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维能力重点包括:会观察、对比、猜想、研究、综合、抽象与整理;会通过汇总、演绎与对比加以推理;可以使用数学定义、思想与方式,辨明数学关系,收获优异的思维品质。教师要创新地运用慕课、微课、多媒体或线上教育平台等,对学生实施多样化、趣味化的知识教育,激励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及数学学科素养。
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爱为学问之始。”浓厚的参与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驱动学生投入学习。初中数学课堂,必然会是学生兴趣导向下的知识呈现、能力培育的课堂。教育从业人员,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老师,必须围绕学生需求进行个性特质的考量,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断创新出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而让学生在互动与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从而持续优化课堂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惠.发展数学思维,展现课堂风采——论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8(20):119-120.
[2]罗琼娥.初中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9):75-76.
[3]袁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