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开展,我国加大了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内,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属于历史学习和认识等方面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体现,可以将历史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在新课标中,对于家国情怀的定义是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尊重和了解各个区域的文化传统,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既是社会的基本目标,更是满足国家需求的关键。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当代语境中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涵。
关键词:当代预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内涵
在课程标准内对于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学科核心素养属于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课程目标有了明显的改变,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一方面,在十九大中提出,务必全面落实七大战略,其中人才强国战略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党进入新时代后提出的重要战略,而且人才培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基础类型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开展有利于落实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中必不可缺,家国情怀在历史核心素养内有着较高的地位,所以,务必对其加大重视力度。
一、 提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目的
当前阶段,为了全面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标准,教育部门落实了有关于加快课程改革并且立德树人任务的建议,从中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以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为主,各项学科纷纷制定了属于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提出情况来看,立德树人是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用,从中看出,提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质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近些年内,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健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对学校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指出学生应当实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的家国情怀教育。在史书万卷内,均包含了家国两个字,历史学科中包含了诸多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根本。
二、 基于当代语境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
课程标准内对于家国情怀有着明确的论述,一提起家国情怀,就会想到爱国主义,此种现象属于以偏概全的想法,爱国并不是家国情怀的唯一表现,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要素之一,本身有着多方面含义。国外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提出,学生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内容的主要因素,其将情感领域逐渐划分为了多个方面,分别是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等,这和学生学习家国情怀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性。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让学生理解历史史实传递了何种情感,想要表达的思想理念等。
(一)个人层面
个人是基石,是组成家庭和国家的关键。
其一,从忠、孝到感恩和担当;在家尽孝和为国尽忠是传统文化内家国情怀的人生价值核心,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在家尽孝除了是外在的道德约束之外,还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属于自身面对国家这一大家庭的价值情怀。从当前语境进行理解来看,孝培育和體现的为感恩情怀,而忠体现的是个人担当精神,不管社会朝着何种趋势发展,时代怎样发生改变,儿女感恩父母的辛苦付出,孝顺回馈父母以及社会的养育之恩等,是社会中的基本伦理价值,个人自觉担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使命,当前阶段,务必大力传承在家尽孝和为国尽忠的文化思想理念,树立勇于担当和具有感恩情怀的个人价值理念。历史教学内容包含了较多的资源,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合理的教育学生,使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二,从爱人转变到爱全部的生命;其实,爱国情怀是处于儒家思想中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基础之上的,此种现象除了是爱国爱家的感情纽带之外,还是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主要动力。家国情怀的情感归宿为爱的思想,道德的情操。
(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人们都知道,我国蕴含了灿烂悠久的文明,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除了包含四大发明之外,还有着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宏伟壮观的故宫和各种艺术创造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我国进步的财富,这所以需要在全面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超越和升华,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归宿感,此种情况是体现出家国情怀的所在。
(三)对于人类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感
人类同属于一个地球内,各个国家处于一个世界中,这和我国哲学中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相一致,从本质上来看,人和自然处于相通的状态,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为小天地,应遵循自然规律,做好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从当前状态来看,地球是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不同国家人们所述的语言虽然不一样,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体现了出来,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联系密切,无论是处于何种区域,信仰怎样,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世界各国人民均处于命运共同体内,世界属于一项整体。历史教育工作者更要明确认识到该方面,在平时教学期间,加深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了解,多学习有关的新闻,充实自身的知识水平。
(四)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存亡的使命感
有关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存亡的内涵,一般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这是提升大众认同感的一点。按照我国课程标准内容中对家国情怀内涵的讲解情况可以看出,学习以及探究历史应当具备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感,从该种阐述中来看,要对我们的国家有责任意识,在危难时刻做到挺身而出,以维护祖国利益为主。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起人马斯洛在层次理论内提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家国情怀内涵有关,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体现为自主、人生意义足球和公正等方面中,家国情怀表现的是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存亡责任感的升华,追求人生价值意识,正是基于此种追究,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诸多为国家献身的英雄。家国情感隐含的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三、 当代语境下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其属于一项高尚的情操。要想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入手:
(一)对教学形式加以创新,培养良好的家国情怀
在教育教学期间,引进了诸多新型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有着极高的优势,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基于此,教师必须摒弃以往单一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逐渐变成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其感悟和理解历史,主动探寻历史的本质。举例说明,教师举办历史小品辩论会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方式。当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怎样拯救民族危亡的课题来编制历史小剧本,以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加以讨论,有的同学觉得李鸿章是中国民族的卖国贼,因为是他代表着清朝政府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我国主权被弱化,民族经济发展缓慢,最终演变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有的学生持相反的看法,觉得李鸿章是功臣,他开展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新型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和学堂等,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总而言之,洋务运动的实施开启了我国近代化的運行进程,对外国经济侵略产生了抵御作用。还有的同学觉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整个清朝政府,根本源头在于清政府身上,不应由李鸿章承担。举办该项讨论会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强化情感陶冶
当培养国家情怀素养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陶冶教育方式,换而言之,是指根据周围环境因素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在此阶段中,要求教师遵循以下几点内容:
①构建良好的情境,在班级中,教师给予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创建有纪律的班风,建设期间,学校可以修建孔子雕像等,或者是借助广播平台宣传国家情怀素养教育,加大宣传力度。
②和启发说服相互结合到一起。目前,如果处于良好的教育氛围内,学生自身情绪也会被带动,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语言来提升学生的情怀素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③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电影,通过电影感受到各项情怀。
(三)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属于一种较深层次的情感归属,应当由学生自主创建,不可以一味地依靠教师灌输。基于此,在历史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合理的使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等多项资源,加深学生的体验感,使其了解到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核心素养。举例说明,当讲解国共十年对峙课程的时候,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四九起义纪念馆,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四九起义纪念碑前默哀,瞻仰革命烈士的遗物,了解到四九起义革命历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做到榜样引领
当前,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素养,换而言之,便是利用榜样人物的高尚品质和模范行为等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情感行为,以此实现教学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整理出两个自己佩服榜样人物的事迹,说明佩服的原因,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相互探讨各自的榜样,然后鼓励学生上台将敬佩的任务和愿意讲述给全班同学,增强学生意识,学习榜样身上的精神品质。
四、 结语
以上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层次理论内,力度不强,不过对于人的发展有着很大方面的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直接影响着个人的价值观和成长,基于此,在教学期间,就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内涵,培养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曾祥生.如何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教育[J].学周刊,2019(30):85.
[2]范竹发.培育家国情怀 提升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9):14-15.
[3]雷波.当代语境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J].中学历史教学,2018(10):17-19.
作者简介:
滕长建,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小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