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解析

2020-03-30 03:14周德祥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型政府

周德祥

摘   要: 人民满意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导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契合了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践之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彰显了强烈的人学意蕴,并且使其有了新的价值指导和新的评价标准。

關键词: 服务型政府; 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满意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1.010

Abstract: Peoples satisfaction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in China. To buil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with peoples satisfaction, we must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grees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with peoples satisfaction. To buil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has enhance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Marxism, has highlighted the strong implication of human science, and provided new guidance and new value evaluation criteria.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peoples satisfa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可见,人民满意已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国自2004年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来,已进行了十多年的实践,然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却还难以做到让人民真正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根本的价值取向上偏离了最终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措施注重当前而忽视了长远,重视体制机制改革而忽略了顶层的制度设计,重视政府自身的改革而忽视了政府、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互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曾预言这一理想目标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2]这里所指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追求人类这一美好理想的实践中,代表民意的政府理应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极力创造条件,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政府应尽之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更应如此。社会主义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导向,这样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才会顾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才能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充分调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对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马克思所追求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的社会,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与他的理想目标非常遥远,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成为了马克思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想和信念,也成为了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随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不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理应成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理论很多,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府管理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管理思想和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等在内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但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中,很多学者倾向于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寻找理论根源,因为西方的行政改革引领了世界行政改革的潮流,成为其他各国学习仿效的对象。或者习惯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当代中国的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体制、民主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成长等各个方面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同,如果将这些理论简单地移植或照搬过来,并不一定能适合中国的实际。而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思想到现在为止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形态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应统治型政府时代的文化,并不一定适应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比如儒家的仁政思想、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爱人爱民的民本思想、以德为先的治国方略等当然对我国当前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这些思想归根到底还是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更多是为了考虑统治者的需要以实现阶级统治,以此维护政权的稳固与社会的稳定。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的、符合我国实际的、能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伟大理论。中国共产党当初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是在通过与西方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潮充分比较之后做出的明智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否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迷失方向,甚至可能因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功亏一篑。因此,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多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理论资源和理论支撑。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出现各种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的薄弱,这导致了实践发展的盲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偏离了理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以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效果不太理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理想目标,而且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中必定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参与进来。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依靠人的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样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将彻底摆脱形式化、表面化、政绩化的倾向,从而为把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向深入并取得更大的成效提供了可能。

二、彰显强烈的人学意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就是从对人的科学理解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始终,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关于人的价值的描述、关于人的主体性的表述、关于的人全面发展以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思考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人的本质与发展理论的阐释,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4]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对现实人的关怀和关注,并赋予了其更多的时代价值。[5]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理论的提出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在中国遭遇了严重的挫折,把马克思主义与“人”分离开来,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要讲人、讲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都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成了批判的对象,成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从而导致人的价值被扭曲、人的尊严被践踏、人性被摧残,整个社会陷入谈“人”色变的恐慌境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人们才开始从思想解放中觉醒。随着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才得以“穿透历史烟云而照耀中国,温暖人心。”[6]从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得以拨云见日,重获新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一度高涨,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

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创新重要途径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应得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关照。不管是从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看,还是从社会治理创新的维度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发挥人的主体性,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然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却忽视了这一点,虽然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等价值理念,但在实践中并不一定能真正贯彻落实,从而使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失去了人学意蕴。没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容易在实践中忽视群众的利益,不重视群众的诉求,从而出现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形式化、表面化、简单化等现象。如果不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利益、为了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即使建了最好的行政服务大厅,即使给群众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服务和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甚至有了制度上的创新体制上的变革,也不是我们理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因为只要不是一心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一心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当政府利益或公务员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可能牺牲的就是群众利益。这不是我们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的,也背离了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想目标。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行政服务大楼建好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公务员的笑脸也增多了,但群众依然还有较多的不满,离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指导和观照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导向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正好契合了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现实需要,在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的同时,把增进群众利益、增加人民福祉、提高群众满意度和为了人的发展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特别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根本价值追求。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导向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必然要考虑人民群众高不高兴、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人民群眾拥不拥护等因素,从而自觉以满足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同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意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导向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包括对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关怀,从而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样群众的满意度自然就提高了,从而真正达到理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三、提供新的价值指导

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一定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指导,否则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就可能迷失方向。如果以正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就会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反之则有可能阻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我国十多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某些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使服务型政府建设背离了理想的目标,以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效果不太理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一切社会治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对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而言,很显然是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型政府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价值指导,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落脚点。以此价值追求为指导,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更多地考虑人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多地观照人的利益和需求,更多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第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评判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没有人民群众的满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因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认真听取群众的心声,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并极力满足群众的需求。在向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以群众的需求为依据,把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高目标。为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首先要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一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关制度的建设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没有一定的财力作基础,即使有再好的服务理念也不可能付诸实施。其次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与时俱进地制定合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人们的实际需求,灵活制定惠及全体人民的标准,保证标准的时效性。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应在全国统一的标准之下,根据各地区的发展差异机动灵活地制定适合各地实际的标准。同时,标准的制定既要切合实际,又需要符合当地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不切实际的标准只会导致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脱节,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制定的标准一旦超出政府的财力范围,也不可能真正实施。[7]

第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建立长效机制,也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都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把人纳入行政过程之中,政府活动始终围绕人来展开,始终以人为中心,在满足公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要增加对人的投入,由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加重这几个方面的投入,增加这几个方面的财政支出。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增加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但力度明显不够,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等现象依然存在。而且这些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别明显,公共服务均等化远未实现。因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对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这些地区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民群众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政府与公众关系的转变是服务型政府超越管制型政府的重要特点。在管制型政府时代,公众被动地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政府提供的服务,政府与公众之间几乎处于对立的两级,沟通十分有限,公众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完全由政府说了算,这样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难免低下。而在服务型政府时代,公众从被动的被管理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政府提供的服务以公众的需求为依据,这样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公众参与还十分不够,公众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还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展公民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鼓励公众参与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评估和问责,加强相关的制度和法律建设,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

四、提供新的评价标准

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是关系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朝着理想的目标顺利推进的重要问题。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往往以是否建设了行政服务大厅、是否开展了一站式服务、是否为群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等作为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标准。不可否认,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标准,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都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但群众满意度还有待提高。如果服务理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行政服务大厅建得再好,一站式服务再方便,也不一定能让群众满意。所以除了这些标准之外,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应该还有更重要的标准。一直以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理论认识上与理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服务型政府建設的成效与理想的结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新的评价标准,那就是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以这一标准来评判的话,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行政理念,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必须依靠人的参与,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并且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这样,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也就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了。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服务型建设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构建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在理论认知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理论基础的认知,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价值取向的认知等与理想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我国行政体制机制的限制,使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还不够突出,人民的满意度还不够高,群众在服务型建设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的程度都还不够。如果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标准的话,无疑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因此,当代中国需要克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就必须将人的全面發展作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的评价标准。这样,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逐步纠正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下重塑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依靠人、为了人,这样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才有可能摆脱因理论认知的失误和价值取向上的偏差而出现的急功近利和形式化、政绩化倾向,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并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持续稳定地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五、结语

一切社会治理活动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和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其根本目标应该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彰显了强烈的人学意蕴,并且有了新的价值指导和新的评价标准。这样,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将不再是为了短期政策效应和眼前利益的应付之策,而是为了更加长远的目标,是更具价值理性与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并且包含更有远见的顶层设计的长远之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4]林孟涛.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实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47.

[5]张良.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J].求索,2012(10):147.

[6]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杨渊浩.以制度与人的互动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54.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型政府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完善河北省“两个代办”制度的学理审思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