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连续”到“多元延续”:道路景观的“风景化”转向——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长荡湖西路为例

2020-03-30 13:19贾宇智
中国名城 2020年2期
关键词:绿地风景道路

邱 冰 贾宇智

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的一个常规实践领域。道路绿地作为一种附属绿地,其规划设计思路也因此长期局限在道路红线范围之内,但随着实践与研究的发展,道路绿地与环境的整体性关系及其功能的复合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风景道”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专指路旁视域范围之内有一定审美景观、自然、文化、历史、考古学价值的,或者具有一定潜在价值,值得保存、修复、保护和增进的景观道路,兼具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通道[1]。在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在 2016年9月联合印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首次提出了国家风景道的概念:以国道、省道为基础,加强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机衔接,加强生态风景道沿线资源环境保护,营造景观空间,建设游憩服务设施,完善安全救援体系,优化交通管理,实现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美学、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1]。尽管“风景道”不是一个法定的名词,同时也并非所有道路都将成为风景道,但道路景观的“风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国家发展生态 旅游、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因此,有必要考察一般意义上的道路向风景道转化所需经历的突破与转变。

1 相关研究概述

如今,在我国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背景下,风景道是促成转型为新型旅游业态的载体之一,道路建设需要与其他学科共同规划与管理,与旅游、景观、生态、文化等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挖掘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景观特色道路,使得游客可以通过道路景观文化来了解和感知一个城市,同时为今后风景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价值[3]。目前我国的道路建设是在往风景道转型,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也是向着“风景化”的方向转变,有关风景道的研究包括风景道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1]、风景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4]、国内外风景道借鉴研究等,其中对道路绿地的规划研究较为笼统,缺乏对植物景观的深入研究,而对植物造景的评价恰恰是评价风景道综合景观质量高低的最直观的方法,因此,研究基于“多元延续”的理念从地域特征的角度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进行深入研究来完善风景道理论体系,同时为风景道视觉空间吸引评价提供评判依据。为此,本课题组结合江苏金坛长荡湖西路的植物设计,基于“多元延续”视角提出可供设计师参考、运用的具体方法,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风景道绿地景观。

图1 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

2 道路绿地的景观特性

2.1 植物组合形态的地带性

由于道路绿地范围的限制,形成大致与道路边界平行并具有一定垂直幅度的植被带,使得植物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植被带状延伸分为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水平延伸可以增加景观的宽感度,使构图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延伸感,可以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垂直延伸可以增加植被景观的层次感和延伸感,通过植物色彩、大小、质感的处理和组合方式, 以及园林空间环境里仰视、平视、俯视的视觉效果来增加景观竖向的层次性和渗透性,通过植物的组合与搭配勾勒出具有生态性、地域性、视觉多样性的带状景观环境空间(图 1)。

2.2 视觉上形态的流动性

交通是一个动态过程,沿线的景观画面以单个、连续瞬间等形式出现,视线会随不断变化的植物空间而变化,并被不同种类和组合方式的植物空间所吸引,形成动态的空间形态,流动的空间融合区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质而形成的景观,会如同播放电影一般将地域美景和文化精神展现在人们视野中,仿佛在地域文化中穿越,满足了人类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图2、图 3)。

图2 视线静止观察的单个物体

图3 运动状态观察的物体

2.3 秩序中空间的方向性

景观空间包括自然景观单元和人工景观单元两个部分,其中自然景观单元有河流、山脉、田野等构成了基地的植物生态基底,本身就呈现序列性的特征,城市、建筑、村落等属于人工景观单元,也可以产生景观序列[5]。序列包括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等,一些复杂的序列还有序景、转折等部分,达到空间变幻无穷、游人步移景异的效果。道路绿地结合周边的景观单元在空间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8],且道路绿地有纵深属性,形成的序列空间沿着某一方向必然有着一定的方向性,植物要素在序列方向贯穿始末,可利用植物形态的连续与断隔来引导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形成一幅完整的具有起承转合的风景画卷,并向着 某个方向前行(图 4)。

图4 空间的秩序性和方向性

3 道路的“绿化”:单一线性的连续

道路绿地是指围绕道路路侧视域内进行植物种植控制的范围,其中植物是生态控制的 “骨架”,面积最广且表达效果最为直接,是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的直接性元素。当前道路绿化的植物造景只强调连贯的线性营造,采用模式化的种植形式,规整单一的设计在造景时忽视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也较少考虑与一个地区相联系或相关的本性或特性,绿化设计较为脱节。

3.1 规划设计的封闭化

目前植物种植仅局限于设计红线的空间深度与广度,将道路的植物规划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设计,与区域规划设计中的其他组成要素没有进行整体的考虑,包括当地的资源、周边的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这种规划较为封闭,也较少考虑与其他学科、部门统筹规划来保证区域的完整性,容易脱离区域总体的规划理念。

3.2 空间结构的线性化

因空间结构的特殊性——线性空间,目前道路的植物种植还处于传统单一线性的营造模式,包括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形式单一和绿化理念单一。植物种植时缺乏对品种的考虑导致景观单一,例如在植物配置时使用高度相似、形态相似的植物,导致绿化效果偏向于条带状,没有呈现出起伏变化;常绿树过多,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种植形式单一,不同地区的种植搭配和组合模式较多雷同,使得绿地缺乏辨识性和灵魂。栽种植物的绿化理念也只停留在视觉效果,单纯为了绿色而种,仅仅把“绿色”理解为“绿化面积”,没有显露出当地的自然特色和人文风貌。

3.3 文化表征的单一化

道路绿地的营造就是植物造景的设计,当下的植物种植多是利用植物品种本身不断变化的自然形态和功能演化的生态属性进行种植来打造植物生态群落,实现植物生态意境美的营造[6],让观赏者无须经过思考和联想带来直接的感官美,这是一种较为直白的表达手法,忽视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及精神面貌,这样的植物景观缺乏意境,无法满足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3.4 构景单元的重复化

利用标准段的重复穿插去打造带状景观,这种模块化的道路绿地设计容易导致道路景观千篇一律,设计形式单调,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考虑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和融入地域的文化属性,构景单元的不断重复只能满足绿量,却不能达到对地域的整体景观美化的效果,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4 道路的“风景化”:多元特色的延续

景观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与周边自然风貌、建筑空间以及区域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风景道植物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最主要的特征是狭长,即虽然局限于道路两侧本不宽裕的空间,但在某个方向上延伸出去的环境区域却很大,因此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延续”的规划策略则是融合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质,利用植物延续和强化地域独特的社会特征和形态,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当地的自然特性、空间特性、人文特性以及规划特性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将道路绿地不再视为单纯的连续线性空间,而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利用植物营造将道路的意义与特色延续下去,即道路向风景道的转变。

4.1 研究范围的转变:从内部到外部

活动空间的体现是多维度的,一般的连续内向的空间无法体现文化在空间的深度与广度,也无法体现场地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因此引入多维度“延伸空间”的理念将空间向外部延伸,除了可以有效地增加空间层次和空间深度,取得扩大空间的视觉效果,更可以在意境上与周围环境资源融合,丰富空间内容和意境。延伸空间包括纵向延伸和横向延伸两个部分[7]。

(1)横向延伸注重自然性曲线的营造,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原有的地形肌理,讲究大效果,注重大块空间、大块色彩的对比,达到简洁明快的抽象造型,建设壮观的植物景观长廊,可以带给游者视觉上的冲击。

(2)纵向延伸注重植物景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一方面空间规划要与规划范围中的其他具有景观特征的元素相互衬托,组织视线通廊,注重色彩季相变化和整体体系的构建,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空间立体感;另一方面,风景道植物规划应与区域内各系统、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当地的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土地规划结构、产业结构布局、服务设施建设等,植物规划要因地制宜,同时也要长远考虑,为打造区域特色、发扬地域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基础。

4.2 空间结构的转变:从单一到多元

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风景道植物景观已不仅仅是纯粹的线性空间,是传达地域精神与人文素养的载体,而单一线性空间无法满足人们对景观更高的行为感受和需求,因此需要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多元线性空间注重考虑植物空间“内部”与“内部”互相的联系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8]。

(1)内部与内部多指空间内的植物互相适应且能最大程度地呈现出空间内容和色彩的变化。以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特点为依据,在植物选用中,多选择乡土树种,发挥植物自身在形体、色彩等方面的美感,使其在生物学特性和艺术效果上都能做到因地制宜,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环境。

(2)内部与外部是指植物空间营造应从宏观视角出发尊重自然肌理,与肌理中的其他要素地形、山水、建筑等互相渗透、编织融合,构成丰富多彩且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形式,将植物内部要素与空间外部要素有机结合成整体性的空间配置,使风景道绿化空间和当地的绿色系统相互连接,形成统一、可相互渗透的绿色生态网格,引发视觉吸引。

4.3 文化表征的转变:从表现到延续

4.3.1 植物意向中文化的延续性

植物既是风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可以在地方文化这一大环境中利用植物去延续和强化风景道的场所意义和空间特色,使人们在视觉上接受浅层审美后,通过植物营造的意向引导去联想更深含义的意境审美,用植物自身的文化传递出丰富的地域文化。

4.3.2 “抽象式”的植物造景文化表达

植物意向表达不仅包括植物外在的最直观的表达,更要有由内到外的体现地域民族文化的表达。抽象式植物造景强调含蓄性、文化性、抽象性、寓意性,通过对道路周围环境特有的社会历史、民间习俗、宗教思想、科技成果与文化知识等方面分析后,提炼形象主题信息,通过植物形成直观易懂的抽象符号,可以由此联想到文化符号的整体形象,引发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审美[9]。植物已不仅仅是增加绿量和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工具,更是一种基于当地固有的自然人文体系来构筑新历史新文化的生命体,例如南京市陵园路、颐和路、瞻园路两侧的行道树悬铃木,它们见证了南京的历史,融入了南京人几代人的情感,已成为南京重要的“城市名片”。一些可进入的场地,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信息确定要表达的精神主题,将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信息符号进行浓缩整合运用在景观小品、建筑物、铺装、座椅、护栏、标志牌等环境物质实体上,这些景观元素可以帮助人们直接获取信息,加上周边环境氛围的衬托可以很好地传达文化信息,反映历史、文化和思想[10],以达到对地域文化标题式的展现,极大地提升了景观深度与意境内涵。

4.4 构景单元:从机械到自然

标准段的单一重复有着较强的展示性,但缺乏实用功能,且一味追求设计表象化的装饰, 忽略自然的存在反而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构景单元的建设一方面要从设计主题出发,另一方面更要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在植物景观非模式化设计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做到让自然做功,低维护成本,让景观浑然天成。

5 实证研究:江苏常州金坛长荡湖西路景观设计

5.1 长荡湖西路的概况以及地域特色挖掘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长荡湖风景区内,全长12公里,整条道路沿湖绵延展开,是城市与自然相接的绿色纽带。道路沿线两侧存在农田、村落、水塘、苗圃、山体等,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地域人文资源。

5.1.1 自然属性的景观资源

长荡湖,又名洮湖,系古太湖分化湖之一,总面积为13万亩,是一个集调节洪涝、饮用水源、农业灌溉、交通航运和渔业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浅水草型湖泊,水资源类型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长荡湖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丰富等特点,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湿地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5.1.2 文化属性的景观资源

长荡湖周边的传统文化丰富,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如指前鱼灯、儒林柚山放灯节、谈庄秧歌灯、丝弦锣鼓、直溪舞狮子、建昌荡湖船、金坛锡剧、金坛刻纸、泥塑、面塑、秧歌灯、扎灯笼、放风筝等15余个民俗节目。周边建筑是江南民居样式,采用瓦片垒成屋顶,以砖搭建房身,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图5 长荡湖西路景观设计部分效果图

5.2 基于“多元延续”理念的长荡湖西路的植物景观营造

在植物营造之前从种植模式、营造空间和造景意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单一连续” 转为“多元延续”的思想应用其中,根据上述描述的规划策略对植物的设计进行深层次研究,形成最佳的方案(图 5)。

5.2.1 多元线性的营造

长荡湖西路紧邻长荡湖,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此地树种较为丰富,在树种上选择长期在本土生长的乡土树种和在本地长势良好、抗性较强的外来树种为主,以开花小乔和多种水生植物为辅。乡土树种不仅可以为当地带来生态效应,更是一个区域历史长流的见证,在表达地域特征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和识别性作用,是传达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在长荡湖西路的入口处、在人流量较多的活动场地和观赏节点处增加乡土植物的数量,可增强场地的标识性和地域文化的氛围。设计中选用能够突出湿地乡野自然风格的地被种植带,例如成片芦苇荡、蒲苇、狼尾草等,结合自然式种植形式,在靠湖一侧种植带中留出透景线,形成开合有致的空间韵律感。植物营造考虑到长荡湖西路的周边环境,保留局部看向农田和山体的视线,借农田独特的景观特性和山体优美的天际线于长荡湖西路中,使得植物内部元素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作整体性的空间布局,将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的景观,在主观情致与广泛的外界物镜交融中获取新的意境。

5.2.2 延伸空间的规划

(1)横向延伸。长荡湖西路是一条带状的滨湖景观带,在种植上多采用成片的种植方式,以成片的中山杉林、落羽杉林以及香樟林作为道路靠近村庄一侧的背景树种,用成片的彩叶树种作为道路节点的主要观赏树,临湖一侧本就存有长势良好的芦苇丛,在植物设计中将其保留和移植,搭配大面积、大块色彩杉树林,突出长荡湖乡野的湿地风貌。

(2)纵向延伸。长荡湖西路是一条带状的滨湖景观带,要重点考虑地形和地貌的特点以及沿湖的观赏效果。靠湖一侧地形较为平坦,做大面积的台地式的坡面,结合种植地被植物以及入水的湿生植物,使得视线可以看到湖面,拉近人与湖的距离;靠村庄一侧,地形较为复杂,在坡度适宜的地段可以在山坡上种植植物,构成立体化植物景观空间,对于坡度较陡的断面设置挡土墙,在墙面上雕刻花纹图案与植物材料结合,表达文化主题。

5.2.3 抽象式意境表达

在树种选择与植物组合上,提取民俗活动的精华以简练的形式组合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形成抽象的植物美。例如金坛巨村舞龙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呈长条波浪形,同时颜色丰富,可将其形象转成景观元素融入道路景观中,地被种植上以带状波浪形为主,多种开花地被的组合是舞龙形象的浓缩与提炼,仿佛是一条巨龙在西路上穿梭,形成独特的本土艺术风格。金坛刻纸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是当地的民间艺术,将民间生活和金坛特色特产剪于纸上,可将刻纸的形象抽象转译成地被植物模纹放置在道路的重要节点处或者道路入口门面区域,体现西路将文化自然相容的意境,反映城市的精神气质。在游人较为集中的场地中,结合植物种植设置雕塑、景墙、栏杆、标识牌等,这些设施可以采用暗纹、彩绘或者雕刻的处理手法,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例如:锡剧、刻纸、泥塑、面塑等,用一种装饰的形式传达文化信息。

6 结论与讨论

风景道的绿地景观不仅仅是绿化实体,更是基于对当地人文主体及场地文化的充分分析,延承地域特色的空间。风景道的绿地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串联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实现了道路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转变。研究 基于地域延续视角探讨了道路向风景道转变的规划策略,从植物景观着手实现从“单一连续”线性到“多元延续”空间的转变。今后可积极开展对风景道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可以依据道路的功能与定位建立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对于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其绿地种植设计均有其独特的种植策略,对这一课题可以进行专项深入研究,使风景道建设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说明:本文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传承的设计学途径研究”(编号:2016SJB760001);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项目(编号:GXL20132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资助项目(编号:164120230)资助。

猜你喜欢
绿地风景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走进绿地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