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道使用者的游憩动机研究及其价值*——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

2020-03-30 13:19王沂凡
中国名城 2020年2期
关键词:玄武湖绿道动机

徐 振 王沂凡

引言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娱乐观念的转变,游憩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居民外出休憩的机会和时间都在逐渐上升。绿道作为承载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游憩功能与居民的生活密切联系。“绿道”一词首次以书面形式出现是在Whyte所著的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n:Conservation Easements之中。随后Little于1990年在其所著的Greenways for America中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自然的廊道(如河岸线、山脊线、峡谷)或转化为其他用途的铁路、运河或其他线性的开放性空间;所有用于步行或骑行的景观带;一条用于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指尖的开放空间;或是某些公园带和绿化带的局部[1]。总的来说绿道一定是线状的开放性空间,同时也需要涵盖生态、游憩、经济、社会文化、美学等功能。目前,国内专家从绿道的概况、历史演变、功能、国内外绿道的对比以及绿道的进展等多个角度探讨绿道的发展与建设,为绿道在国内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知识[2],如周年兴等人探究了绿道的研究进展[2]。研究很少从绿道游憩功能出发,以绿道体验者的角度去研究其游憩动机、游憩特征、游憩满意度等内容。游憩动机的研究对于理解游憩者的行为方式和游憩结果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游憩动机的概念在不同领域存在着差异,陈冠宏[3](2004) 认为游憩动机的定义是引起或驱使游客前来龙门露营区的一种内在历程;杨建明[4]等(2015)将游憩动机定义为: 激发、引导和推动人们进行游憩活动,并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本研究中游憩动机指的是,吸引居民参与并体验绿道的一种驱动力。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服务设施,其内部绿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具备合适游憩动机的绿道是推动居民高频使用绿道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内部的绿道为研究对象,从居民的游憩动机出发,探讨居民选择玄武湖公园内绿道作为游憩的动机;分析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居民游憩动机和游憩偏好三者间的关系,并对比相关研究探索影响绿道游憩功能的核心要素。使绿道更好地发挥游憩功能及价值,为城市生态修复以及以人为本的城市绿道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和实践建议。

1 研究区域及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玄武湖公园为大型综合性公园,位于南京市主城区,是居民日常户外游憩的重要休闲场所,总面积约472hm2,其中水域占378hm2。园中景观丰富,其中,环湖绿道为主要特色,总长为8.93km,沿线不同的景观形成各具特征且满足不同功能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多种休闲活动场所。

1.2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调查对象为玄武湖公园绿道的游憩者。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游憩者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第二部分为依据前期现场调研、游憩体验偏好量表(REP, Recreation Experience Preference) 以及相关研究[5-7]制定的游憩动机调查,共17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进行测量,1-5分分别代表游憩者“非常不赞同、不赞同、基本赞同、赞同、非常赞同”具有某一动机。研究于2017-12-27及2017-12-30(工作日与周末)的下午(14:00-16:00)与傍晚(18:00-19:00)进行问卷调查。参考雷默尔(Raymore)提出在公园主出入口附近随机选择游憩群的公园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8]。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从绿道使用者视角出发,遵循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制定问卷并发放问卷,构建城市公园绿道游憩动机的评分模型并应用因子对绿道进行分析和讨论。基于SPSS24.0平台录入和分析数据,在检验样本数据可信前提下,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探索游憩动机的维度特征,分析不同特征群体的游憩偏好及主要游憩群体。横向对比不同游憩动机研究的异同之处,获取核心动机要素,探索游憩动机于绿道规划的价值,了解绿道重点改造方向和制定具备针对性的决策措施,以充分发挥绿道的社会生态效益。

2 绿道游憩动机的维度分析

2.1 人口统计分析

通过描述分析发现:受访者的性别构成比例男性略大于女性,分别为 53.1%与 46.9%。年龄构成方面18-29岁的青年人比重最大(34.7%),其次是占比为19.4%的≥60岁的老年人,30-39岁、40-49岁、50-59岁占样本的比重分别为10.2%、18.4%、17.3%。学历构成方面,受访者的学历基本为本科及以上(49.0%),大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占17.3%、 22.4%、9.2%、2.0%。职业以学生(29.6%)和退休人员(19.4%)为主。样本内的绿道游憩者的月收入除了大于8000元这类别(8.2%)都较为平均(约20%)。总体而言,玄武湖绿道游憩主要构成者为周边居住的居民和高校学生,整体分布较为广泛,涉及不同的人口类型,具有研究代表性,也进一步说明城市内公园绿道是城市中不同类型居民休憩与活动的重要载体[9]。

2.1 居民游憩的主要动机

问卷总体信效度检验得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67(>0.7),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685(>0.5), Bartlett’s检验显著性为0.000(<0.0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因子内部有较高的一致性,结构稳定,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以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累积总方差解释为68.388%(超过50%的最低要求[10]),游憩动机因子载荷表(表1)中所有因子载荷均大于0.5,共同性均大于0.4[11]。第1个游憩动机的公共因子的解释方差为16.121%,由“体验自然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感受自由与无拘无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逃避喧嚣和拥挤的环境”五个游憩动机因子构成,通过归纳五个动机因子可把公共因子命名为享受自然与放松身心。第2个游憩动机的公共因子由“结识新朋友”“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参加集体活动”构成,其解释方差为15.985%,可归纳为“拓展交际”;第3个公共因子解释总方差的13.384%,由“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满足业余爱好”“消磨时间、娱乐消遣”构成,主要反映游憩者丰富业余生活和追求身体健康的动机,可将公共因子命名为“发展兴趣与康乐”;第4个公共因子解释总方差为12.112%,由“观赏历史文化景观”“给孩子以充分的玩耍空间”“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三个因子构成,揭示了游憩者与他人增进交流和探索的动机,可归纳为“增进交流与探索”;第5个公共因子由“发展专业技能”“了解自然、学习知识”“体验新的不同食物”构成,反映了游憩者歇息更多方面知识的动机则可命名为“学习求知”,其解释总方差为10.786%。

表1 城市居民玄武湖绿道游憩动机因子载荷表

表2 玄武湖绿道游憩者聚类分析结果表

获取公共因子动机赞同度的均值以表示公共因子的重要性,结果显示游憩动机的公共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发展兴趣与康乐>享受自然与放松身心>增进交流与探索>学习求知>拓展交际。发展兴趣与康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游憩动机,说明城市公园绿道是居民主要的锻炼身体和拓展各类兴趣的场所,在现场调研中也发现锻炼身体和开展各类活动的人群很多。其次,享受自然与放松身心和增进交流与探索的动机因素得分也比较高,反映出绿道为居民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居民与他人交流的重要开放游憩空间,这对于现代许多生活单一的人群很有必要。调查样本中老年人为构成绿道游憩者的主要部分,所以探索、求知、学习、拓展交际等方面的动机不太明显,更多体现的是日常休闲放松,但其他动机也极大可能存在。

2.3 基于游憩动机的居民类型划分

为了更科学的划分游憩者类别,进一步分析不同人群的游憩动机,因此在公共因子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五个因子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聚类数分别设置为3、4、5类以进行调适,权衡比较发现分为3类或4类时候“锻炼身体与发展兴趣”不够显著(P>0.001)。最终将游憩者分为5类(表2),每个类别游憩者在动机因子构成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

由表可见第1聚类有17名游憩者,占总样本数的17.35%,该细分的游憩者类别在体验自然的动机上处于第一位且远高于其他类别,则可将之分为“接近自然型游憩者”;第2个聚类是整个样本中人数最多的,共有47名游憩者占总样本数的47.96%,其锻炼身体与发展兴趣、增进与他人情感、学习多方面知识、体验自然的动机都偏强,则可命名为“多目的型游憩者”。第3类细分的游憩者有17人,该细分的游憩者在四个类别的动机上的得分都为负值,仅有体验自然的动机为正值,且值不高,反映该类别的每个动机都不太强烈,则可将此类别归为“无固定目的消遣型游憩者”。第4聚类有3人,占总样本的3.07%,该聚类在学习多方面的知识、锻炼身体与发展兴趣、增进与他人感情的动机上值都大于其他聚类,则可将此聚类命名为“提升自我型游憩者”;第5聚类有14名游憩者在拓展交际与增进与他人情感的动机中值偏高,则可命名为“情感交流型游憩者”,其占总样本的14.29%。在每个聚类中,锻炼身体与发展兴趣动机的值都偏高,说明游憩者大多都有此动机,则没有将此动机划分在某一类游憩者中。

表3 各类细分的游憩者人口统计学特征交叉列联表

2.4 不同类型绿道游憩者的特征

为分析各游憩者类型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了解不同人群的游憩偏好并制定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将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细分的5类游憩者进行交叉分析(表3)。分析发现5类游憩者的职业、月收入、学历、性别间不构成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仅不同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接触自然型的游憩者以18-29岁和60岁以上的居民为主,且不包括30-39岁居民,可能是正值中年的居民大多选择奋斗事业很少有亲近自然的动机去使用公园绿道。情感交流型中,50-59岁和60岁以上所占的比例很大,说明年龄较大的居民较孤独且缺少陪伴,需在公共空间中与他人活动交流减少孤独感,符合当下社会现象。18-29岁的居民是构成多目的寻求型游憩者的主体,该年龄段热爱新奇的事物,喜欢探索,擅长学习交流,所以他们大多需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公园绿道来承载他们的各类活动。提升自我型游憩者较少,主要包括18-29岁、40-49岁和60岁以上,青少年可能主要提升自我见识,而年长居民可能主要提升的是自我的身体素质。

2.5 小结

玄武湖公园绿道的游憩人群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主,其中职业大多是无业人员(学生与退休人员),其他年龄、职业的居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玄武湖公园绿道游憩动机主要分为五大类,按照重要性排序为发展兴趣与康乐、享受自然与放松身心、增进交流与探索、学习求知、拓展交际;基于游憩动机的K-均值聚类分析显示来玄武湖绿道游憩的对象可以分为五类群体,分别为接近自然型游憩者、多目的型游憩者、无固定目的消遣型游憩者、提升自我型游憩者、情感交流型游憩者;不同年龄群体间的游憩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游憩动机呈多维尺度且存在衍生作用。发展兴趣爱好与康乐是受访者中最重要的游憩动机,居民大多因想锻炼身体或是进行某种活动而来到公园绿道游憩。这与英国谢菲尔德[12]、非洲安卡拉[13]、美国亚特兰大与圣东尼奥市[14]的研究相似,同时,国内部分研究也展示了相似的结果[15-17],多数居民都认为活动与锻炼是使用绿道的重要动机,其中,步行是最常见的一类活动。从步行及各类活动中可获取显著健康效益,如提升身体素质、放松身心以及保持健康生活态度等。其次,游览自然和放松身心也是较重要的动机,曾真等[18]对福州市的绿道调查研究及刘传安等[19]对北京郊野公园的游憩者调查发现回归自然是首要游憩动机;Chiesura A.探索三个欧洲城市中代表性公园的游憩者动机,发现接触自然是主要动机[20]。同时,在广州[21]及韩国[22]进行的游憩动机研究也强调了自然环境与放松这一动机。城市公园及其中的绿道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通过与水域、植物这类的自然元素接触,游憩者能够收获大量积极情绪。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现代人的生活趋向机动化和快速化,这导致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剧增,他们急需能够环境压力平衡烦恼的健康场所,这与居民游览绿道的动机是匹配的。当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在绿色空间的停留能够缓解压力,平衡烦恼,同时也有不少城市设计者强调通过绿地来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23-24]。总的来说,发展兴趣爱好与康乐、游览自然和放松是主要的游憩动机,这与目前的多数研究一致。该两点动机及其衍生效益体现了居民对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肯定了绿地在健康福祉方面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绿地作为健康场所的必要性,突出了供需平衡的必要性。

同时,不同人群间的游憩存在差异化,从异质性考虑优化和提升策略十分有必要。Keith S J.的研究显示,非白人游憩者比白人游憩者更突出社会动机,女性将休息、放松和发现自然列为重要动机的比例大于男性[14]。Huuml seyin S A.的研究同样体现了不同年龄间的异质性,50岁以上的游憩者更突出亲近自然的动机,而31-40岁的游憩者较少有亲近自然的动机,较突出娱乐活动动机[13]。一项上海社区公园居民游憩动机的调查显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动机差异,事业型职业人群游憩动机偏向于休闲娱乐,其余职业型人群游憩动机均以锻炼身体为主,而以邻里社交为目的的居民多为无职业型人群[15]。虽本项研究中仅体现了不同年龄之间的显著差异,但综合其他研究可发现不同的年龄、职业甚至是种族存在不同的动机特征,以人的需求出发的设计需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动机,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但本文所探索的游憩动机与部分研究存在差异。在国外多个研究中提及了带小孩玩耍这一动机[12][20],在本文中该动机并不强烈,同时在其他国内研究中也几乎没有提及该动机,这可能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交通与通勤的动机在Keith S J的研究中有提及[14],这可能与绿道所处区位有直接关系,该研究中的绿道呈条带状且为市政步道网络的一部分,而玄武湖绿道成环状,在公园内部,交通功能较为弱化,更强调自然美化功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机虽在文中未被强调但也不可忽视。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使用者角度确立了主导游憩动机,并尝试从动机角度了解居民行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公园绿道的游憩动机很容易被忽视和低估,然而城市公园作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健康福祉,有必要且应该满足居民的动机和需求。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存在显著联系,从动机角度出发,有助于全面理解游憩者的需求和行为,并构建适宜全面的游憩动机—偏好框架。从文中获取的游憩动机可以进一步发现绿道有显著的公共健康效益。目前无论是国家战略、城市设计导则还是相关研究都在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公园绿道不仅提供新鲜空气优美环境,还是促进健康活动的场所,从游憩动机角度了解居民对健康的诉求以及公园健康效益的实现效度能够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发现该区域的不同年龄段游憩者存在显著动机差异,这实际上是由居民的喜好、生活习惯以及阅历等造成的差异,探索该差异利于理解和确立不同群体间游憩动机的异质性,促进差异化需求与多样化绿道的统一协调。

同时,绿道的规划、设计、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需根据居民的游憩动机来调节,关注游憩者游憩动机的维度构成、不同游憩类型的共性与差异利于绿道发挥其服务功能。通常,城市绿地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不断调适,这其中的作用力即包括当下居民的需求,不同的动机需求推动着不同的公园布局和功能的演变,有效地理解游憩动机即在某种程度上使公园绿道更适应当下的城市发展。通过量化分析和对比分析确立了主要的两类游憩动机,以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确立了公园绿道功能的主次关系,为推动以人为本的绿道规划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实践方向。在此基础上,与公众需求匹配的绿道能吸引更多潜在游憩者,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充分发挥绿道在城市中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本研究结论提出的绿道优化策略参考及实践方向如下。

3.1 增加适合老年及青年人的游憩场所

研究发现老年及青年人是构成公园绿道游憩的主要群体且游憩动机具有显著差异,有必要对此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老年及青年人的游憩动机涉及多方面并以发展兴趣和锻炼身体为主。在前期调研时候发现许多紧临湖边的绿道缺少防护设施,可通过适当增设防护设施、开发多样化的游憩项目以及丰富景观类型满足老年人安全需求和青少年求知、探索、学习的动机。

3.2 重视公共空间的健康效益

发展兴趣爱好和享受自然环境城市居民游憩绿道的重要动机,在绿道规划设计时应该重点突出健康功能,通过合理布局、增设活动设施以及营造丰富自然景观,吸引居民前往停留和活动并达到大部分居民的促进健康需求。其中,具备生命力的植物要素是营造自然景观的重要手段,并且人类视觉对色彩十分敏感[25],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要体现科学性[26]。

3.3 增强绿道功能的多样性

通过聚类分析可知多目的型游憩者近总游憩者的一半。游憩者的动机呈多维尺度,渴望多感官同时享受。绿道建设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同时完善公园绿道的网络结构增强绿道本身及周边的连接度,扩大绿道的使用率,满足更多人群的游憩动机。

本研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探索了玄武湖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以及不同年龄间的动机差异,将主要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进行对比获取共性要素,为绿道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实践方向。但文中仅涉及一个研究对象,且样本数量有限,今后将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猜你喜欢
玄武湖绿道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水系历史变迁视角下的玄武湖生态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南京北湖艺舫 (玄武湖店)
江苏省南京玄武湖水利风景区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动机不纯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