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红 孙李丽
摘要:“互联网+教育”使教师不得不面临新的教学挑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对于创造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创造性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教学创新能力由教学创新学习能力、教学创新行动能力、教学创新社会能力和教学创新资源能力构成。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构成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3-0039-04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发展”(项目编号:XGH19180)。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碎片化”学习方式和多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造成巨大的挑战。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各家“互联网+”教育平台纷纷推出大量的、可免费使用MOOC、云课堂、微课程、直播教室等多种新型在线课堂来响应教育部发出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这促使教师不得不直面新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性解决教学中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对于保证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经济学文献中。很多研究者把“创新”与“创造”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可以互相通用。比如,林崇德就使用“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等术语来指代“创新性教育”“创新性人才”“创新性学习”的概念。在他看来,“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有所不同。外国学者Gurteen认为创造是产生想法的过程,而创新是改变、提炼或更严格地应用这些想法的过程;创造更像一种发散思维的表现,而创新与聚合思维有关。我国有学者认为,与创造相比,创新的含义更广一些,创新是一种新想法、新观念或新事物的产生过程,更加强调创造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Ferrari, Cachia & Punie认为,创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的过程即为创造的应用,并认为将创新应用到教育领域,将会对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我国学者早期多使用“创造力”的概念。林崇德认为,“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其判断标准为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的大小。还有研究认为创造力是产生创造性观念的能力,是系统的、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力。創造分为自发性创造和理性创造,自发创造不是系统思维过程的结果,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理性创造是系统思维的结果,一般要经过问题产生、方法寻找与抉择三个阶段。虽然这些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界定,但却比较清晰地勾画出了创新能力的轮廓,前者倾向于创新能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者倾向于创新能力的内在产生过程。
有学者提出,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只有程度差别,没有类型和本质的不同,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而提高。这一认识为创新教育、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创新”及“教学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
(一)教学创新
对“创新”的多种理解影响到对“教学创新”的多种界定。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如Starko认为,教学创新又被称为创造力教学、创造性教育等。林崇德认为教学创新是“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出发,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的教学,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创新是指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还有学者认为: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及教学评量时具有创意,能反省、设计并运用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或活动。
其实,这两种概念存在着某种内在统一。以当前“互联网+”时代来说,社会发展的快速性、多变性、新颖性、变革性是其主要特征,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是当前新出现的教育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就体现在创造性解决新出现的教育情境———培养创新性人才。
(二)教学创新能力
因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特征,很多学者对其概念探究多是建立在结构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受此影响,教学创新能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复杂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认知系统、教学创新动力系统、教学创新人格系统以及教学创新行为系统等多种心理结构共同体的综合反映。
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组织实施教学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材料、方式方法与手段条件,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构成
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教学创新能力包含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社会能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必须根植于教师生存的时代环境。当前“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将会产生以灵活、开放、终身、个性化为特征的新的教育生态系统。这一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将改变教师的整个工作形态,赋予其新的工作内涵。因此,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结合上述研究当前教师依赖生存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生态环境,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包括:教学创新学习能力、教学创新行动能力、教学创新社会能力和教学创新资源能力。
(一)教学创新学习能力
教学创新学习能力指的是“教师主动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及提高教学效果而有效地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能力”。反思是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完善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反思从本质上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反思性学习对教学创新很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创造性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要想创造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教学事件或问题进行感知,以独特的视角审视、思考教学问题,并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还要对教学问题情境、整个的思考过程以及解决问题方案进行重新审视、检验,然后完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得益于反思性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升。因此,教学创新学习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创新行动能力
教学创新行动能力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对课堂教学问题或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即时反应,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行动能力比较复杂,首先,它包括教学创新意识合创新精神,即教师要有课堂问题意识,要有勇于创新、主动探索、勇于采取行动解决教学问题的创新精神。其次,它还包括教学创新行为能力,即教师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来应对新的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行为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把握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教学创新社会能力
教学创新社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创新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能力。这里的“他人”主要指同事和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能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创新活动常常超越个人行为,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多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得以实现。研究发现,团队内如果存在较大分歧、沟通不畅,会严重影响成员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对自己创新成果的认可,随之而来的是团队创新表现的下滑。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激发教师个人以及整个教学团队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和健康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表现出乐学、好学的精神状态,并以一种才思敏捷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因而也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其次,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可以不断积累交往经验,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逐步培养起倾听、表达、参与、决策等社会能力。这些对于学生日后参与创新性社会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创新资源能力
“互联网+”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教学创新资源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整合各种网络、学校乃至社区资源来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创新主要是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环境支持、资源保障和活动载体等。教学资源分為条件性资源和内容性资源。条件性资源主要指投入教学活动中的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教育技术等教学设备、图书馆以及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内容性资源主要指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课程,并形成课程素材或来源,比如传统的纸质教科书及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具有现代信息化特征的电子文本、超文本、视听资料等数字化资源。课堂教学是多种教学要素交融互动的过程。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与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在信息交流中促成多种视界的汇聚融合和观念的碰撞更新,从而有效地激发创新性学习的发生和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教学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为创造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主要由教学创新学习能力、教学创新行动能力、教学创新社会能力和教学创新资源能力构成。这些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5耀8.
[2]Gurteen, D. 1998,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35耀44.
[3]杨小洋,申继亮.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2006,(07):55耀58.
[4]Ferrari, A. Cachia, R & Punie, Y援2009,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EU Member States:FosteringCreativeLearningandSupporting Innovative Teaching[J]. Technical Note,(05):33耀31.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5耀13.
[6]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68耀75.
[7]Starko, A. J.创造能力教与学[M].刘晓陵,曾守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耀54 .
[8]林崇德援教育科研: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J]援中国教育学刊,1999,(01):52~55援
[9]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创新教育的系统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115耀120.
[10]游旭群,王振宏.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其发展[J].当代教师教育,2013,(02):1耀4+11.
[11]蔡永红,王迪,雷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表现的关系研究[J]援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2):40耀44援
[12]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耀9.
[1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08):43耀46.
[14]Hennessey, B. A. & Amabile, T. M. 2010, Creativit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1,(01):569耀98.
[15]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57耀61.
[16]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05):59耀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