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事业中的两股重要力量。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但是这两股重要的力量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并没有形成合力,依旧各自为政。本文从宏观视野下的经济、政治、文化角度以及微观视域下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建议。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统一,晓思政课教师之“理”,动辅导员之“情”,以情感为触点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共同打造精准思政。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
一、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打好提高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思政课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在访问教师以及学生的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各方的各自的努力没有达到学生满意的程度,也没有达到教育部预期的效果。
(二)意义:
1.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逐漸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无法有针对性的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采用单一的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三低”现象。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老师的日常思政教育深入学生内部,采用比较亲近的方式,颇受学生欢迎。但是,辅导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在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上,无法给予学生帮助。因此,学生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认同度也不高。就目前现状来看,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就双方工作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进行精准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并不是一门“独角戏”,需要思政课教师晓之以理,辅导员老师动之以情。将思政课堂教学做成一门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这种协同育人模式一旦形成,便可以通过触发学生的情感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从基本必备素养分析:人无德而不立,自古以来,德便是安身之本。从今天来看,德育处于思政教育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在日常交往中,还是在工作中,大学生在培养必备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其次,从大学生素质提升层面分析:爱岗敬业精神是在工作中必须的精神食粮,诚信精神是工作中的精神营养品,大学生在工作竞争中,需要有知识技能这一硬件垒基础,同时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软实力,锻造好自身的精神堡垒。最后,从本质出发,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肩负着祖国和社会希望的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怀有爱岗敬业精神以及拥有高尚的民族情操、家国情怀才是能与当今社会所匹敌的人才。
二、协同育人创新路径思考
(一)宏观角度:
1、经济层面:高校加大对协同活动扶持力度
高校管理层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鼓励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可以进行室内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也可以进行室外的实践拓展,通过一些身临其境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要加大对协同部门正式建立的经济扶持力度。因此,需要高校层面经济方面的大力扶持,才能更好的促进这种模式的开展。
2、政治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建立正式的协同部门
高校应建立正规的协同部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奖罚惩治措施以及学生评价体系。在学校党政机关统一领导下,由学校党政机关的人员为组长,将二级院系的思政部教师与学生工作处的辅导员共同纳入小组中,确定人员分配、协作、分工奖罚等。统一制定定期交流制度、结果反馈制度、经验总结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形成人员分工明确,促进协同部门的正式落成。
3、文化层面:高校着力宣传协同意识、传播协同经验
高校管理层面可以开展讲座、教师座谈会、师生交流会议等,着力宣传协同意识,传播协同经验,这样有助于师生更好的配合,共同促进协同育人项目的进行。同时,校方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探讨深层次的方法、措施等,解决协同育人现阶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总结更好的经验,完善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微观角度:
1、辅导员走进思政专业课教学课堂
辅导员需要转变自身观念,告别“生活指导”的固定思维模式,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论交流,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推进辅导员走进学生课堂是一种多得的方式。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参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知识,走近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参与学生的课堂谈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仅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论的薄弱点与发生问题的根本点。最后,可以更好的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了解,更好的进行合作。
2、思政课教师参与辅导员的实践
同理,思政课教师积极转变自身“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迈出门槛,参与辅导员的实践,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实践交流,打破“书本课堂”的传统模式。思政课教师可以与辅导员共同申报课题、开展师生活动、进行调查研究等等。一方面,可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将自身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好的解决学生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与辅导员以及学生之间的友情,接近不同学生的思想,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以情感为基点,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更好的指导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最后,在实践中,可以更好的与辅导员进行协作交流,找到彼此的融合点,共同促进协同育人的发展。
3、学生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工作
大学生是协同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活动。积极参与协同育人考核评价,客观总结经验,做好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的桥梁。线上可以主动建立互联网微信群,QQ群等,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多交流、沟通。线下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同时,要相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有问题主动与其联系,做好后期反馈,总结经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深层次的思考问题模式。更好的找到彼此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 辛屾淼 薛海 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合力”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A] 2017.
[2] 刘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问题探讨———基于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视角 [A] 2015.
[3] 千瑶 高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思考 [J] 2018.
[4] 陈慧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审思 [A]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