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强
(河南省安阳巿灯塔医院外二科 安阳455000)
髋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老年人骨折类型,该病发病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主要骨折类型包括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股骨折。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部有明显疼痛感,周围组织肿胀,皮下有瘀血斑,下肢畸形,大转子有压痛,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不良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老年髋部骨折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两种。目前临床使用的骨折内固定物较多,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物,确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是骨科临床面临的难题[2]。目前对于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的优劣还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62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4]:经 CT、X线片等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有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肿胀等临床症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年龄≥60 岁;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4~5]:同时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合并全身感染;合并造血功能、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肝、肾、心、脑血管重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有精神疾病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 例。观察组男 18 例,女 13 例;年龄 61~83 岁,平均(69.10±5.23)岁;病程 3~22 d,平均(11.21±0.32)d;粗隆间骨折14 例,股骨颈骨折17 例。对照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 62~81 岁,平均(70.01±5.31)岁;病程3~20 d,平均(11.14±0.29)d;粗隆间骨折 12 例,股骨颈骨折1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俯卧于手术台,垫高患侧髋部,全身麻醉;采用C 型臂X线机引导髋部骨折处复位,经股骨近端外侧作一长3 cm 切口,置入导针,确定位置并用三联扩孔器扩孔;采用髋螺钉钢板固定,根据患者骨内长度选择螺钉并置入股骨颈骨质中,清洗创口,负压引流,缝合。观察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仰卧,行全身麻醉,患侧髋关节后外侧作一10 cm 切口,充分暴露髋关节关节囊并对大小转子进行复位固定;在小转子上方10 cm 处将股骨颈段截除,取出截骨后处理髋臼,放臼杯;使用髓腔锉以小粗隆为中心对股骨扩髓,根据损伤程度选择股骨柄假体,安装并观察复位情况,确保髋关节松紧度适中,假体复位良好,清洗伤口,负压引流,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周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治疗后3 个月两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评估:肿胀、畸形、疼痛等症状消失,髋关节功能和骨骼密度恢复正常为显效;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髋关节功能有所改善,骨密度显著提高为有效;各临床症状、骨密度、髋关节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倾向,为无效[6]。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值与髋关节功能呈正相关[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手术耗时(min)术后引流量(ml)住院时间(d)负重时间(d)观察组31 150.98±13.19对照组31 310.87±14.47 t 45.68 P 0.0000 81.23±10.71 97.63±12.12 5.65 0.0000 81.45±9.79 104.18±11.32 8.46 0.0000 7.32±1.21 10.05±1.05 9.50 0.0000 7.59±2.19 40.09±4.17 38.42 0.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rris 评分对比(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31 31 t P 61.32±1.71 61.50±1.47 0.44 0.658 3 88.61±2.98 75.78±1.74 20.65 0.000 0
2.3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 12 例、17 例、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3.55%;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 例、12 例、9例,总有效率为70.9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3,P=0.021 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对比 观察组出现1 例异位骨化,1 例假体下沉,并发症发生率为6.45%;对照组出现2 例术后感染,1 骨折不愈合,3 例内固定物松动,2 例股骨头切割,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2,P=0.039 9)。
90%以上股骨粗隆骨折发生于>65 岁的老年人,患者普遍有基础性疾病。相较于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很少导致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但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尤其多发生在粉碎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中[8~9]。相比内固定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能实现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发的诸多并发症。有学者指出,与内固定治疗相比,股骨颈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再手术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11]。
老年髋关节骨折后患者往往需长期卧床,易导致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12]。本研究中观察组负重时间较对照组早,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提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髋关节置换直接截除骨折近端,置入人工髋关节,从而避免骨折愈合不良,无需二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负重行走,促使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3]。内固定治疗受骨质疏松影响,承载力不足,内固定容易失败,容易发生螺钉退出、股骨头切割,延迟愈合,影响疗效。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治疗后Harris 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此外,髋关节置换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这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中观察组共发生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45%,虽然较对照组低,但仍然不能忽略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合理术式和假体选择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途径。目前普遍认为对于内固定可能失败、骨折粉碎严重或有骨不连的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建议使用非骨水泥型远端固定半髋关节置换术,对骨皮质较薄、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建议使用骨水泥假体,对于有髋臼病变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14]。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最佳适应证是能承受髋关节置换术创伤,但对功能要求不高、一般情况较差的高龄患者[15]。全髋关节置换术要置换髋臼,笔者认为预期寿命长或身体条件好,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可以选择。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