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已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未来我国制造业必然需要逐步进行产业升级,对于研究生高端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高校教师除了要在学术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外,还需要以身作则、恪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塑造研究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本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探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师德修养;“四有”好教师;研究生培养;导师师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已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确定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目标和行动纲领,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未来我国制造业必然需要逐步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需要大量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因而研究生教育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高校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
针对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在德育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在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和倡导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教师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感化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本文将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来探讨指导教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树立攻克难关的坚定信念
与本科生教育中教师讲授经典教材中的知识、学生通过考试的模式不同,研究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于专业研究领域内的前沿科研方法的学习、掌握、运用、以及改进。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中传授的已知的、可行的经典知识和方法,研究生需要面对的通常为答案未知的、需要尝试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因而,研究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正向反馈的周期长、频率低,在长时间的科研探索过程中不断的试错过程容易给研究生带来挫败感,导致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科研热情被磨灭。
针对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容易产生挫败感的问题,作为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应当具有攻克难关的坚定信念。作为经历过科研探索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的“过来人”,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在研究生遇到困难时指明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还需要帮助研究生坚定对科研的理想信念。指导教师需要在精神和信念上对研究生进行鼓励和支持,告诉他们在研究探索过程中遇到瓶颈和障碍是正常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取得进展的。尽管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总结经验教训,便能有所收获。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指导教师不仅要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还需要有意识地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学术道德是治学研究的起码要求,是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良心,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点。
指导教师除了需要注重对研究生的社会公德和学术道德进行培养以外,导师自身也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由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通行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具有较大的权力。尽管大部分导师都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但也存在少数部分导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研究生采取“放养”的态度和培养方式[3],甚至使得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学术要求而毕业延期。显然,这种做法无法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中关于道德情操的标准。因此,导师应当有意识地保持高尚的道德修养,以教育和指导学生为本,做到先律己、后律人。
4.打好扎实的科研功底
扎实的科研功底是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对于以教导学生为职业的教师来说,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識体系、紧跟科研发展的方向和动态,是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的前提条件。否则,倘若导师自己的知识体系陈旧,不仅会造成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进展缓慢,甚至有可能让研究生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科学研究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避免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潜能。此外,当学生提出的科研见解与导师的观点不同时,导师应当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之进行交流和探讨,不要被已有的惯性思维所禁锢,更不能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来盲目地批判学生的观点。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使其得发展,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也能促进教师的思考与进步。
5.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
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在读期间最关心的问题,除了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探索外,莫过于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了。对于研究生的身心发展而言,导师除了要让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以外,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职业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前沿探索的性质,可能会出现尽管研究生在校期间硕果累累,但是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并不能如愿的找到心仪的工作的情况。
因此,具有仁爱之心的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科研时,应充分关心和考虑研究生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努力到两点:第一,因材施教。对于有志于在毕业后继续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前沿探索工作的研究生,应该多鼓励他们深入学习专业理论,为毕业后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素养。对于在毕业后希望进入社会,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学以致用的研究生,应将教育和指导的重心侧重于前沿科学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成果转化。第二,使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国家复兴战略与社会发展。这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期望,也是研究生得到良好的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
6.结语
针对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在德育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本文根据“四有”好教师标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进行了探讨,包括树立攻克难关的坚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好扎实的科研功底以及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四个方面。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和保持高尚的道德修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出高端创新型人才,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计划。
参考文献
[1]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