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潇 刘学英
摘要:中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张名片。而《伤寒论》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影响力巨大。目前《伤寒论》有7个版本的译作,有中国学者翻译的,也有外国学者翻译的。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伤寒论》的英译本也各有特色。对《伤寒论》的几个译本进行梳理,介绍其译者及翻译背景,助力中医更好发展。
关键词:《伤寒论》 英译典籍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091-02
中医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性,代表着中化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伤寒论》总结了东汉之前的医学成就,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临床发面,都对传统中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要想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翻译得体,不仅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会助力中医走上国际化,使更多对中医感兴趣的人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
一、《伤寒论》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近年来,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如何更好地翻译中医典籍就是一个值得研究与借鉴的问题。中医典籍的英译既不是单纯的文学翻译,也不仅仅是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科技翻译。因此在翻译中,不仅要准确传达信息,而且不能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要展示出中医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像《伤寒论》这类中医名著的翻译就非常重要。
2.时代价值
《伤寒论》在应用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灵活结合自己在行医过程中的经验,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知网搜索,发现学者对《伤寒论》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关注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有关《伤寒论》的中文文献有416篇之多。
而《伤寒论》的英文译本也有7版之多,但是译者背景不同,因此选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者是全文翻译;有的为了吸引国外读者,没有进行全文的翻译,而只是节选了一部分,因此各译体的翻译质量也有所不同。要在向世界传播中医的过程中,《伤寒论》的翻译尤为重要,但由于其内容较难理解,给英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伤寒论》的英译情况
《伤寒论》的翻译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引发关注,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译本。目前,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伤寒论》英译本有7版,对出版时间、译者和译作题目进行了简单汇总,如表1所示。
现存的几版《伤寒论》英译版本,只有罗希文、魏廼杰两版进行了全文的翻译,因此其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也相对更加广泛,更受重视。
1.许鸿源英译本
1981年,美籍华人许鸿源在美国创立了一个研究所,创办这个研究所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翻译中医典籍。许鸿源版可以说是最早的有关《伤寒论》的英译本。但是,许鸿源的英译本并没有翻译《伤寒论》全文,并且其中也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该译本作为最早的英译本,其历史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译本的封面画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捧卷阅读,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让人联想到这是一本中文典籍的译作。可以感觉到,相比中医术语的传播,译者更希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想通过科普的作用来让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中医知识。
2.罗希文译本
罗希文自1986年开始翻译,之后又不断修改、完善其中的内容。该版本一经上市就广受好评,再版的过程中,他结合自己的理解,添加了一些医案实例,也更便于外国读者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医术语。罗希文的译本是第一本全文翻译《伤寒论》的译本,而且从其出版的次数就可以看出来,罗希文的译本是相对最受欢迎的。
他的译文不仅专业性强,也更擅于运用多种翻译手段,更具语言魅力。在国外的书评网站上也可以看到,《伤寒论》的英译版本中,读者对罗希文版的评价最高。
3.魏迺杰英译本
该译本也是最受瞩目和最受尊敬的传统医学文本之一,因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该译本都远远超过同时期译作。本版《伤寒论》的翻译强调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模糊性。与这个时代的其他翻译不同,译者在存在不确定性的地方保持不确定性,读者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才能解析其中的信息。他的译本兼具语言的准确和学术领域的专业,许多西方的中医学者十分推崇魏迺杰的英译本,并且多家出版社都十分认可其翻译的专业词汇。
该译本的排版方式是这样的:先是汉语原文,接着是汉语拼音,然后是英译句子,同时还配有注释。这种中英对照的方式对于西方读者理解中文有较好的效果,注释也更有利于英语国家的读者理解中医的广博知识。书中还标明了理解文本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细致地解释了内涵意思,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总体而言,无论是语言的规范性,还是内容的详细性、注释的专业性,这一版本都具有研究价值。
4.黄海译本
2005年,黄海译本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因为书中配有注释,内容比较易懂。该译本的翻译时间也比较接近现代,與临床治疗的相关程度也比较大,因此被用作留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必读教材。
黄海的专业就是中医,医学博士的背景使得他能够很好地理解《伤寒论》的中文内涵。但黄海并没有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在翻译手段和翻译技巧方面有所欠缺。因此该译本内容比较简单,其影响力却没有魏译本和罗译本的大。黄海的译本封面采用庄重的蓝色,装帧没有多余的配图或配文,看起来是一部比较严肃的学术作品。
5.杨洁德译本
2008年,杨洁德(Greta Young Jie De)翻译的版本由ElsevierAustralia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伤寒论》原文,还有译者根据自己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整理的注释内容。由于有详细的注解,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经典中医著作。
杨洁德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经典学习和讲授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读者受益,并指导读者通过他的解释,深刻理解行文的含义。此外,他还引用各种来源的讨论,并通过案例研究说明其具体的应用。该译本的每个章节都有概述,每章最后还强调和总结了本章的关键点。
三、《伤寒论》不同译本的题目处理
中医的“伤寒”广义上可以指一切外感病,其包含的范围更广。因此,通过题目的翻译,也可以把握不同译本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语言效果。
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许鸿源并没有说明“伤寒”具体指的是什么,而只是说这是本中医范畴的书。罗希文、Paul Lin夫妇和黄海都用了febriledisease这个词,罗希文和黄海体现了treatise,而罗希文的译本进一步补充了bycold这一信息,使得其内容更加具体,这种翻译方法更加谨慎。魏本魏迺杰采用拼音+直译的方式,将伤寒译为“cold damage”,会让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外国人误解其表达的文化内涵。总体来说,各个译本的准确性有所不同,读者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
四、结语
中医典籍的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医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分析各个译本的接受程度和翻译方法,我们应该总结出一种更适于传播中华典籍的翻译道路。在考虑进行中医典籍的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专业背景,使得译文具有专业性;还应该借鉴翻译理论,在传达信息和读者接受之间找准平衡点,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性,分析读者的可读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典籍翻译,更好地推动中医走上国际。
参考文献:
[1] 陈伟.中医药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七大亮点[N].中国中医药报,2012-07-25(3).
[2] Shang Han Lun--on Cold Damage[M].魏廼杰,译.Brookline:Para digm Publications,1999.
[3]黄海.伤寒论入门(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
[4] 伤寒论(Treatise on Febrile Caused by Cold (Shang Han Lun))[M].罗希文,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5]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7-30.
[6] 张家玮,鲁兆麟.方剂学发展溯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3):6-8.
[7]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3:9-10.
[8] 钱潢.伤寒溯源集[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9]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134.
[10]張天星,贺娟.“越婢汤”方义考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9):591-593.
[11]王嘉伦,卫军营,范建伟,等.基于古代文献分析经典名方四逆汤的主治疾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8):1-4.
[12]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