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育人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少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体系。并密切联系周边企业,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人才。
对高等院校而言,培养出具备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关键问题。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办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地方高等院校在校企协合作方面仍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找出解决路径。
一、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关键问题的探究
(一)针对地方企业需求调整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高等院校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调整教学体系。例如面向当地企业的需求,适当的调整开课时间、课程设置顺序等,还可以从师资、专业知识、教学结构和教学机智等层面入手进行适当调整。面向企业的教学体系设置应该是弹性化的,能够进行阶段性调整的,避免教学模式的僵化。与此同时,对高校专业师资的配备也应有所调整。比如聘请企业中的实际项目负责人进入课堂,学校专业任课教师进入企业,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以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为例,本学院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定期把企业能工巧匠、技术人员请进学校课题给学生授课,聘请他们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增强学生专业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制度,形成“校企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企业提供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经营案例,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学生在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训教学,学生能参与基地实际项目的实施。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定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的实践培养方案,明确实际教学目的、教學计划。以企业标准为依据,形成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设计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最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高校实践路径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深化教学体系改革,重新进行培养方案调整
以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为例,该学院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展专业的前进方向,构建“专业岗位+ 实训工作室”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建专业工作室,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校内自有平台。他们找
准专业定位,根据各专业发展建立了 602 创意工坊、动画工作室等,所有工作室都是模拟企业真实运营模式。所有任课老师分别负责工作室各个岗位,学生可以在仿真工作室得到实践锻炼机会。
开展“定向”培养模式。青岛滨海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校外设计师和任课教师为主导,先后开设《广告设计》《字体标志设计》及《包装设计》等实践周课程。通过行业实践项目锻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定向”培养模式已成为该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企业导师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实践项目引入和课堂教学实施双管齐下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重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学科专业发展要与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专业发展将与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紧密结合。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学生顶岗实习的规模,依托校企联合项目研发中心,加大院企合作力度,通过科研横向课题、实习实训协议等形式,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深入实施校外项目引入校内工作室,校内研发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由于高等院校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资源互补的方式建立合作基地。企业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挖掘人才并为企业提供后备才资源。
三、结语
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师资结构以及教学机制。通过与地方企业的沟通交流,我们意识到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传统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组织,这不利于学校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校企协作育人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例如“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项目合作模式等,从而达到企业和学校人才战略协同、资源共享、项目共享等目标,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探究,项目编号:19GDJ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