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城强 卓颜君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民办本科高等院校或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构建以“校内课堂实践”为主,“学科专业竞赛、校企合作实训、创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合作、假期社会实践” 等为辅的“一主多元”商科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优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一主多元 实践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050-03
1 引言
人才培养是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级各类本科院校的定位也不断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从根本上代表了本科高等院校的价值与定位,而决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现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民办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近年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呼应社会、企业需求,找准定位、努力探索,逐渐摸索出适应各自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传统知名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比较,民办本科院校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基础上,更倾向于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但又区别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在着眼于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丰富民办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
2 文献综述
针对应用性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从发达国家教育的经验来看,各国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注重实践的作用。吴雪萍[1]指出美国大学以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产——学——研”为保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并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詹一宏[2]认为德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总结了一套有益的经验,建立了“以企业培训为主体,以校本培训为调节”的办学模式,体现了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益民[3]指出日本提倡“产官学一体化”,重视政府的作用,重点阐述的人才战略如培养在多种环境下发挥作用的人才(即实践性人才)、以及独创性的优秀研究者(即研究型人才)和培养后备人才。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在系统人才培养体系方面, 王富强[4]归纳出兰州理工大学实施的“兴趣驱动、自主创新、竞赛引领、特色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以及“四位一体,三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田燕[5]构建了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单项内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刘倩[6]提出从实习实践出发,强调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持续稳定合作,构建了校企“共振双赢”实习实践模式;吴殿鸣[7]思考从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吸引力,转变科研内容教学化、增强教学内容实践化等措施,来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在归纳并提出很多有益的理论思考外,也有专家对我国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指出了不足,比如范峻彤[8]指出教师理念模糊,创新内容与专业教育不匹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的问题;高绣叶[9]指出创新人才内涵的认知偏差导致培养流于形式化的问题;王永峰[10]提出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实践教学难落实、人才培养无特色等问题。另外,国内对相对差异化的民办高校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比较匮乏,本文着眼于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提出“一主多元”的培养模式,以丰富民办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一主多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民办本科高等院校或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及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一主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民办本科高校或独立学院资源有限但机制相对灵活的基础上提出的。或如图1所示,“一主多元”模式以校内课程实践体系为主,结合学科专业竞赛、校企合作实训、创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合作、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构建立体式、多方位、纵深化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校内课堂实践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基础,以校内课堂实践课程为主,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避免走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误区。多元化方式培养,可以给学生提供更有广阔的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所长进行实践训练,丰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 “一主多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
4.1 校内课程实践体系
校内课程实践体系主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实践创新力的基本素养,为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创新打下基础。校内课程实践设计中,一是在传统的纯理论课基础上增加实践内容,以“理论课+实践课”的模式进行,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达到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反向强化理论认知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双向互补的教学目标;二是纯实践课的实践课程设计,比如VBSE课程,教材编写就以实践操作指南为主旨,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具体实践或实训,使学生掌握某种商业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将企业的实际操作系统直接搬进课堂的实践课程模式,通过完全复制企业业务操作程序,使课堂实践与企业实操无缝对接。校内课程实践体系的设计,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适应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实践创新夯实基础。
大学期间,学生绝大部分是在校园学习度过的,他们的绝大部分商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是通过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因此校內课程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是整个“一主多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主体,必须高度重视校内课程实践体系的设计以及执行情况,扎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基础能力。
4.2 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竞赛
学科专业竞赛是校内课程实践的提升,检验学科职业技能掌握的水平。高校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在学生对专业基础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上开展的对专业知识应用的一向有效检验。除了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入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由于竞赛活动过程中,综合考验学生对时间、空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灵活应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水平能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践。经过学科专业竞赛的磨练,这为他们今后学习与工作生涯中的科研能力、独立科研工作以及内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因此,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必要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及一般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专项的学科竞赛活动。将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学科专业竞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学生时代开始树立创新思维,通过各种学科竞赛将他们培养成实践创新型人才。在高校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大学生把理论知识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把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解决,再加上负责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管理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在活动中能够逐渐得到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鼓励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竞赛,通过学科专业竞赛取得成绩,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目的。
4.3 开展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实训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相关专业可与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学校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引入课堂,组织企业导师入校授课,让学生接受专业前沿知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与企业业务流程脱节的问题,这是学院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的“得”。而校外企业方通过与高校师生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在企业方科研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应用学院的科研能力,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校企合作实训中,达到为企业储备人才、宣传企业形象的目的。
通过由学校与企业双方组建专业团队,共同开发相应校企合作实训课程品类、努力倡导企业教师进课堂、校方教师带领学生实习下企业、校企双方专家合作撰写企业实际开发案例等与具体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能进一步校企合作的深度,满足校企双方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校企双方双向平行合作的相对稳定性与持续性,并能为民办本科院校商科专业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总结归纳实践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提供有益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4.4 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可以利用机智灵活这一优势,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中来。根据自身力所能及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验证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在实战中开展创新活动。当下,很多民办高校积极建设大学科技园,开展创投空间,在校内或校外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为参与计划的学生提供创业技术、活动场地、相关政策、配套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鼓励在校生进驻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尝试,这为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完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检验体系。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还可以将国际交流合作与假期社会实践等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内容中来。国际交流合作可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打短工,假期社会实践是学生与社会接触与知识实践的一大契机,鼓励国际交流与假期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起到促进作用。
5 构建“一主多元”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评价体系
“一主多元”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一套相对客观、公平、全面、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
5.1 理论课程成绩+实践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一定比例组合成期末评价,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对实践活动的执行情况、以及理论创新点与实践创新点等维度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强调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以理论、实践、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四个维度,赋予相对应权重,力求立体式、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如,《金融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理论课程+课程论文”方式,课时与学分也有不同,即注重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强调了理论的应用及创新。《证券投资学》课程强调实践操作的专业课程,通过相关操作软件以及与证券交易所的同步对接、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股票、基金方面的操盘训练,并引进企业的软件操作系统,对学生进行仿真式证券投资,提供发散式思考的空间,通过对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达到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的学习目标。
5.2 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
对于一些与专业竞赛或行业证书结合紧密的课程,可以运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方式进行评价,即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或考过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给予期末成绩加分或免考,这样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与参加行业职业资格证证书考试,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检验,可以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学科专业竞赛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学生对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实践应用的情况,对相关获奖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及参加学科专业竞赛的积极性,如对在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商业银行经营实战沙盘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的同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课程给予免考的奖励。以证代考方面,《证券投资学》课程与“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的学习目标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采取“以证替考”的形式反而更能检验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5.3 校内课程考核+企业实训考核的评价方式
引进企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同时,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估方面也可相應作出调整,加入企业实训元素。课堂理论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课程企业实训环节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员工评价体系,终值按一定配比决定,这样可让学生更早熟悉并进入企业内部评估体系,为实践创新提供支撑。
除以上几种常用的课程评价体系外,我们还可以将学生个人创业成效、校外兼职情况、参与国际交流培训、假期社会实践等等纳入评价体系中来,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多维度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6 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或独立学院由于自身机制的优势,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适合自身及社会、家长、学生发展实际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体制上的优势,将公办本科院校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通过构建“一主多元”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6):102-109.
[2] 詹一虹,周雨城.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7(06):232-238+2.
[3] 高益民.日本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实践取向——以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12).
[4] 王富强,贺瑗,郑海霞,马晓,刘永平.基于创新实践基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机械设计,2018,35(S2):92-93.
[5] 田燕,李金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1):105-107.
[6] 刘倩,于瑞卿,张红霞.财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共振双赢”实习实践模式及管理探讨[J].智库时代,2019(31):28-29.
[7] 吴殿鸣,邵大伟.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更新研究——以风景园林专业生态类课程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23):10-11+14.
[8] 冀宏,顾永安,张根华,潘启勇,费志勇.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04):77-80.
[9] 高绣叶.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话语实践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18-21.
[10] 王永峰.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人才,2012(08):187-188.
作者简介:杨城强(1979-),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州工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金融扶贫。
卓颜君(1992-),女,福建省寧德市人,福州工商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