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历代用药剂量考

2020-03-27 13:44:16燕郑咏之姚成增吴燕秀李
中成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代山茱萸方剂

王 燕郑咏之姚成增吴燕秀李 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山茱萸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Sieb.et Zucc.的成熟干燥果肉,别名山萸肉、萸肉、蜀枣、枣皮等,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主治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虚汗不止、内热消渴、阳痿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1]。山茱萸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熊果酸、没食子酸等有机酸类,以及黄酮、鞣质等[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具有增强免疫、抗癌、抗炎、抗休克、抗衰老、降糖、降脂等作用[3]。

中药剂量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导,是根据先人传统经验的总结以及现代实验技术检测相结合而得出的,它不仅受到药物本身功效的影响,还受到药材质量、中药配伍、患者病情轻重等相关因素的影响[4]。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分,方剂有君臣佐使之要,遣方用药根据病情轻重斟酌剂量,使得药到病除[5]。研究表明,临床应用中药超剂量的现象普遍存在,2015 年版《中国药典》对剂量的规定限制了临床应用,受产地、炮制等因素影响规定剂量的药物常达不到理想效果[6-7]。中药超大剂量的应用是临床常见问题,对《中国药典》规定剂量的具体应用应结合临床分析利弊,同时也需加强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8]。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含山茱萸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着重于归纳、总结、分析历代变化,探索合理剂量范围,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2.1 数据来源 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进行检索。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1)方剂组成中含有山茱萸;(2)明确给出山茱萸用量;(3)明确给出具体方药成分;(4)剂型为汤剂。

2.2.2 排除标准 (1)文献朝代出处不详;(2)方剂组成中虽含有山茱萸,但未明确剂量;(3)丸、散剂无法确定剂量的处方。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采集和录入 根据上述筛选条件,将符合要求的方剂及剂量信息录入Excel 表格,建立山茱萸数据库,包含朝代、文献来源、方剂来源、山茱萸原方剂量、山茱萸换算后用量(g)。

3.2 数据预处理

3.2.1 相关术语规范化 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和2015 年版《中国药典》,对文献中出现的“山萸肉”“萸肉”“蜀枣”“枣皮”等均规范为“山茱萸”。

3.2.2 剂量折算 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9]《中国历代度量衡考》[10]等相关权威文献,绘制历代医用度量衡转换标准,见表1。

4 统计方法

将山茱萸用量录入Excel 表,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平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

5 研究结果

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山萸肉”“蜀枣”“枣皮”“萸肉”,经过筛选,符合标准的历代含山茱萸方剂为2 818首,经换算统计绘制折线图见图1。

6 讨论

汉晋时期,中医药已经开始由理论逐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医家开始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摸索药物剂量,对于山茱萸的应用相对较少。

表1 历代医用度量衡转换标准表

图1 历代山茱萸用量

唐、宋、元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断推动中医药的进步,至此中医药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新水平,各朝开始重视对中医药的总结,诸多医家开始系统总结及撰写前人经验,其间有大量内容极为丰富并且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医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被称作祖国医学集大成阶段[11]。而后历经安史之乱,战乱及交通限制使得药材生产及运输成为问题,此时为了方便运输及节约药材,散剂应运而生,遂宋代盛行散剂[12-13]。明清时期是山茱萸应用尤为广泛的时期,继宋元时期之后转为汤剂应用后仍有较为宽泛的用量范围。民国以来,山茱萸的用量渐趋稳定,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病患自身情况、医家用药习惯,除个别案例外大部分剂量浮动在10~30 g,略高于2015 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当代中医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更加注重实验研究对于有效成分的分析,而古代中医注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基本脱离中医理论指导的实验研究,可能也是造成《中国药典》剂量与实际临床用药差异的原因之一[14]。

对于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尚处于积累经验阶段。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中药剂量在提高临床疗效中起到关键作用。中药的量效关系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基础,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的重要依据[15]。同样剂量的药物,受患者体质、年龄、性别、心理因素、营养状况等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药物相互作用、给药途径的影响,作用于人体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也不同[16]。所以在临床用药时要随病施量、随症施量、因人施量、因方施量,把握药物临床合理用量。临床上超过《中国药典》剂量的案例数不胜数,但临床医师仍要合理把握用药规范,也应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希望相关法律对医疗事故的处理能够切实保护中医药的合理和合法权益[17]。

另外,本文在探索山茱萸用药剂量的过程中,由于中医古籍检索结果难以整理统计其每剂的剂量及具体用法,对于未详细说明的处方仅保留汤剂数据,并且古代医集历代对疾病症候描述难以统一,遂未进行疾病分类的统计描述,只能通过大数据粗略推测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历代山茱萸方剂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 08:41:08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24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山茱萸配方颗粒中5种成分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33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8期)2017-11-22 03:18:56
豫西南山区山茱萸播种育苗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11期)2017-06-28 11:32:50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38
HPLC法测定山茱萸果核中5种有机酸的含量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