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利玲,刘桂萍,黎爱云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西安 710043)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致残性精神疾病,其病因未明,多发生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精神分裂症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耐受性、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2]。
氯氮平和奎硫平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表药物,属于5-羟色胺和多巴胺平衡拮抗剂,二药临床疗效均比较满意。但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患者发生体质量上升、血糖波动等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额外的痛苦[3]。本研究探讨了氯氮平和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体质量、血糖及瘦素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分为氯氮平组、喹硫平组各45例。
氯氮平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19~56岁,平均32±10.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6.9±3.8个月,治疗前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87.5±9.5分,体质量56.8±7.3kg。喹硫平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2岁,平均31.3±9.0岁,病程1~12个月,平均6.6±4.1个月,治疗前PANSS评分86.3±8.5分,体质量57.2±6.4 k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PANSS评分、体质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纳入标准: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参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标准;②年龄≥19岁;③患者入组前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④与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血管病史;②癫痫病史、休克病史;③文盲;④听说功能障碍;⑤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⑥存在严重的抑郁或躁狂;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氯氮平组患者口服氯氮平治疗,初始剂量为100mg/d,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500mg/d。
奎硫平组患者口服奎硫平治疗,初始剂量为1.0mg/d,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8mg/d。
两组患者均连续跟踪治疗12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可酌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给予对症处理。
1.4 疗效评估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该量表包含了7项阳性症状条目、7项阴性症状条目、一般精神病理症状16项、3个补充项目。临床疗效评价主要根据治疗前后患者的PANSS减分率进行评估: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减分率超过75%为痊愈、减分率超过50%为显效、减分率超过25%为进步、减分率不足25为无效。
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空腹血糖、血清瘦素水平。体质量采用电子体重秤称量。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空腹采集前臂静脉血,分别置于未抗凝试管中,一管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另一管于室温下放置1h后再于4℃下放置1h,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测定瘦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瘦素,试剂盒购自北京福瑞生物技术研究所。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采用TESS量表标准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进行处理,所有计量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两组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法;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变化治疗前,氯氮平组和喹硫平组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糖、瘦素变化治疗前,氯氮平组和喹硫平组的体质量、空腹血糖、瘦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氯氮平组的体质量、空腹血糖、瘦素均高于喹硫平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空腹血糖、瘦素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氯氮平组与喹硫平组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氯氮平组治疗过程中的体重增加率、嗜睡发生率、便秘发生率、唾液分泌增多发生率均高于喹硫平组(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观察[n(%)]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起病,除了明显的思维、情感、行为分裂等精神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改变、体质量改变、睡眠障碍等躯体不适症状,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均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4]。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也无标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已有的研究证实,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优于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5]。
氯氮平、奎硫平均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作用机制是对5-HT、多巴胺、肾上腺素、组胺等多种受体具有亲和力而产生抗精神病作用[6]。其中氯氮平具有独特的5-HT/DA拮抗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均有效,且椎体外系反应较小[7]。奎硫平是一种二苯二氮卓类衍生物,其结构及药理作用与氯氮平类似,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有研究发现,奎硫平对5-HT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均有亲和力,对前者的亲和作用大于后者,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也具有满意的疗效[9]。
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恢复受损的心理社会功能一直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康复的关键指标[10]。本研究采用PANS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这一结果提示,采用氯氮平、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提示,氯氮平、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相仿。
已有的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体质量增加、血糖波动等不良反应,但其机制十分复杂[11]。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体重增加、嗜睡、便秘、唾液分泌增多等不良反应,但氯氮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奎硫平组。这一结果提示,采用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更少。有研究尝试从受体机制解释,认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可能与药物的抗5-HT2A、5-HT2C、组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M1受体、抗多巴胺D2受体的比例有关[12]。本研究中氯氮平组的体质量高于喹硫平组,提示氯氮平更易引起患者的体质量上升。
瘦素是肥胖基因在脂肪细胞的表达产物,约含有167个氨基酸。瘦素主要在脂肪组织中合成,是大脑能量代谢的调节因子,可通过增加氧化活动、提高体温、降低进食等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和维持体重平衡[13]。有研究发现,瘦素与5-HT在下丘脑受体分布基本一致,均存在于弓状核、室旁核、腹内侧核等部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瘦素增加的可能机制包括食欲增加、糖、脂代谢障碍、催乳素升高等有关[14]。本研究中治疗后氯氮平组的瘦素高于奎硫平组,这一结果提示,采用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血浆瘦素的影响比氯氮平小。
基础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引起血糖增高的机制可能为组氨酸和色氨酸的拮抗作用降低了胰岛B细胞的反应性,产生胰岛素抵抗[15]。本研究中治疗后氯氮平组的空腹血糖高于奎硫平组,这一结果提示,采用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比氯氮平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可靠,同时对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瘦素影响更小,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