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儿科 张家界 4270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病,传染性较强,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症状以及手、足、口斑丘疹或丘疱疹等局部症状,在流行季节可出现散发型或暴发型流行[1]。大部分病情较轻的患儿预后良好,但重症患儿可能出现肺水肿、循环障碍、脑炎、脑膜炎,危及生命。同时,发病后,可能出现流涎、恶心、呕吐、拒食等表现,影响生长发育[2]。本文将对小儿手足口病联合应用炎琥宁+利巴韦林喷剂治疗,并研究其临床效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②有发热、皮肤皮疹等典型表现;③未使用药物治疗;④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肺炎、脑膜炎、循环障碍等并发症;②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病;③对研究药物有禁忌症;④肝肾功能异常。采取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89±0.45)岁。对照组60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90±0.47)岁。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喷剂(国药准字H20059502)治疗,1喷/次,3~4次/d。观察组同样使用利巴韦林喷剂,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同时使用炎琥宁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1040)治疗,剂量5~8 mg/kg,与1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7 d。治疗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退热药、抗生素。
1.3 评价标准[3]:对比两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主要症状包括皮疹消退时间、热退时间等。疗效判断:显效:48 h内疼痛症状好转,无流涎,热退,72 h内精神状态好转,不再拒食,生活状态基本恢复平时状态;有效:48~72 h内疼痛好转,无流涎,热退,5 d内精神状态改善,不再拒食,生活状态基本恢复平时状态;无效:治疗5 d以上,口腔疼痛、流涎、发热、拒食、精神状态等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继发细菌感染。总有效率为前两者合计。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d)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d)
组别 例数 热退时间 皮疹消退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602.17±0.813.08±0.595.23±0.77对照组603.33±1.083.75±0.606.56±0.81 t-6.656-6.167-9.218 P<0.05<0.05<0.05
2.2 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8.33%,差异明显(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3 不良反应对比: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贫血1例、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升高8例、高热惊厥2例,总发生率18.33%;对照组出现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升高9例、高热惊厥3例、贫血1例,总发生率 21.67%,无明显差异(χ2=0.21,P>0.05),且症状较为轻微,停药后消失。
小儿手足口病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16、肠道71型病毒等肠道病毒属感染所致,潜伏期一般为3~5 d,夏秋季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1~3岁婴幼儿发生率更高[4]。一般情况下,轻症患儿预后较好,具有自愈性,但因疱疹溃烂疼痛明显,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重症患儿则可能引起脑脊髓炎、肺水肿、脑炎,可导致死亡。该病自然病程为7~10 d,因此,缩短自然病程,尽快缓解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是目前手足口病治疗的关键[5]。
炎琥宁由穿心莲提取物制成,具有抗病毒、抗菌双重功效,能够改善炎性渗出及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疱疹溃疡消退。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属于核苷类抗病毒药,对RNA、DNA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效果显著,但大剂量应用可能引起心肌损害[6]。以往有研究显示,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炎琥宁+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后,有效率可达到88.89%,单独应用利巴韦林治疗,有效率仅为72.22%,差异明显。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8.33%,差异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也证实了两者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以往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对小儿手足口病联合炎琥宁+利巴韦林喷剂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恢复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