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静
“劲·美”体验式课程是笔者所在幼儿园已经实施两年多的园本课程。实践初期,幼儿园将课程的核心概念界定为: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一系列游戏体验活动,强调生态体验,引领幼儿进行生命化审美,充分感受生长中的力与美。但这样的界定浮于表面,无法指向具体内容,园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陷入了瓶颈。此时恰逢课程游戏化实施的第二步支架提出,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观点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找到了突破点。于是,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基点,让“劲·美”体验式课程在班本化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博学之,让课程在班本中萌发
阅读丰润内涵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其儿童观与课程观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否正确。所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为重要。而阅读是丰富教师内涵的首要途径。为此,我们重点推介教师们阅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观察的艺术》《幼儿园创造性课程》等书籍,通过共读沙龙、分组研读、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带领教师们且读且思、且思且行,真正实现以理念调整行为。在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的基础上,教师们开始学会审视课程,并尝试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捕捉其蕴含的教育价值。这种基于班级本位、儿童本位的审视与捕捉,使课程更加契合幼儿,也使课程更加生动,从而不断生发并推进“劲·美”体验式课程发展。
观摩调整策略 班本化实施园本课程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而应是兼容并蓄、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去姐妹园所观摩优秀园本课程、优秀班本课程;并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观摩,回来后要进行梳理吸纳,让观摩学习更接地气、更具有实际的指导借鉴意义。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开展每月一次的班本课程小结活动,活动以美篇形式呈现,包括课程来源、课程目标、课程审议、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实施反思等内容。可以说,每月的班本课程美篇就是一系列实施策略的具体体现。教师们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使班本化实践从单一化逐步走向丰富多彩。
审问之,让课程在班本中伸展
“劲·美”体验式课程框架设想之初,旨在引导幼儿体验生活、融入自然、走进社区,在“自然之劲美、生命之劲美、精神之劲美”中努力生长、乐于表达、充分体验、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体验自我与他人以及自然万物茁壮生长之状态,感受生长过程之美好,获得自由、自主、创造之愉悦。
在班本化实践之后,我们在践行中不断总结和提炼,课程框架从原本的泛化逐步走向具象:“劲”课程,包括安全防护、身心健康、生长探究、户外体验、社区体验,该课程涵盖健康活动、科学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区域游戏、户外活动、亲子社区活动等活动;“美”课程,包括熏陶浸润(环境创设、语言熏陶、行为熏陶等)、感受体验、创造展示,该课程涵盖语言活动、艺术活动、社会活动、区域游戏、亲子社区体验活动等活动;同时,明晰各课程应循序渐进、相互交融、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笃行之,让课程在班本中成长
学会观察 课程应是因幼儿兴趣和需要而生,而观察是获取这些关键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此,幼儿园组织教师共同研读《观察的艺术》一书,并反复观摩研习缪小平老师关于如何观察的讲座,让教师们知道如何观察、如何记录等观察的艺术;并通过个别观察、结对观察(相邻两班结对,同时观察同一幼儿的同一行为)、观察分享、集体研讨等方式,使教师们从会观察走向会分析,再从会分析走向会支持。
这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提升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更使支持幼儿发展的班本课程更加适宜、更加优化。
勇于实践 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每一个进展都是教师在具体班级的实践中,在来自不同班级的教师的讨论中实现。”为此,各班便成为园本课程生长的重要基地。在“劲·美”体验式课程框架之下,教师们从本班幼儿视角出发,以园内业务研讨、年级组研讨、班级研讨等形式重新审议课程选题、目标、框架等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完善。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一些优秀的班本课程也脱颖而出。例如由绘本引发的班本课程《从“乌鸦喝水”到“水之探秘”》,由社会热点事件生发的《我的足球 我的梦》,由种植区的体验而产生的《玩转萝卜》等。在这些班本课程的实践中,教师们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开始懂得充分顾及儿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让儿童在游戏状态中主动得建构知识;在实施方案教学的过程中,从主题网络的设计、方案活动的展开和实施到方案的总结,整个过程不是墨守成规,而是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给予儿童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
结束语
班本课程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园本课程的丰富与完善,《“劲·美”体验式课程之足球课程》已经编撰完成,而《“劲·美”体验式课程之区域环境课程》也正在收集整理中。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立足于班本课程,园本课程才能真正实现满足满足幼儿所需,满足教师所需,满足课程发展所需。班本课程如溪流汇海、聚沙成塔,最終实现了园本课程的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城东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