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之花在地区绽放

2020-03-25 08:10刘蓓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零陵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旧社会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是当时社会、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另一种表现,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对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零陵渔鼓,分析了其发展现狀,并针对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以期能够推动零陵渔鼓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零陵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青年项目“零陵鱼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YBQ051)。

零陵渔鼓是湖南省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属湘南渔鼓的其中一个流派,记录了湘南地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因多样化的演唱方式、丰富的演唱内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与众多传统艺术一样,零陵渔鼓也面临着失传问题,如何将其永久地传承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希望借零陵渔鼓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阐述,唤起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曲的关注。

一、湖南零陵渔鼓发展现状

(一)零陵渔鼓

零陵渔鼓最早起源于湖南省永州市境内,采用5/2或2/6定弦,演唱内容多来源于民间,包含神话故事、民间典故、英雄传说等,唱词通俗易懂,一般为七句式。零陵渔鼓演唱时会以一首七言诗作为引子,交代故事的背景或起源,正文部分由唱段与旁白相间组合而成,旁白则有韵白和朗诵两种形式。最初的曲调以反复单曲体、徽调式为主,曲体则由起、承、转、合四句式构成。随着不断发展,零陵渔鼓曲式变得多样,其将小调、渔鼓腔充分结合起来,并在演唱过程中穿插板式唱腔和曲牌体等形式,使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力大增。渔鼓筒是主要的演奏乐器,常以二胡、三弦进行辅助演奏,如今更是将电声乐器融入其中[1]。演唱方式有唱、说唱、说唱演三种,七字句、十字句占多数,偶有少数长短不一的唱词,但上下句之间字数相差不能太大,为达到押韵的效果唱词通常采用“江、阳、中、冬”之类的开口韵。

(二)湖南零陵渔鼓发展现状

零陵渔鼓在清代达到发展鼎盛时期,随后进入近代,零陵渔鼓艺人存留下来的仅有少数几人,而且在“文革”批斗中造成心理阴影,对渔鼓失去信心,不愿将渔鼓技艺传于后人。如今,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古老而质朴的渔鼓唱调不再被世人所喜,显得那样格格不入,缺少市场需求的零陵渔鼓以惊人的速度“消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42年出生于湖南永州的唐天宝老先生是“文革”后零陵渔鼓幸存的最年轻也是仅有的传承人,而其他几位会唱上几句的老人,也都在65岁以上了,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再加之生活琐事、行动不便等因素,对零陵渔鼓传承并不上心,也没有信心和信念搞下去,导致原本就面临失传的零陵渔鼓,其唱稿也严重遗失。零陵渔鼓已经走在了失传与消亡的边缘,因此,必须要想尽办法解决当前零陵渔鼓没有传承人、没有唱本、没有市场需求等问题。

二、湖南省零陵渔鼓的传承路径分析

(一)加大政府扶持,多方面推动传承

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零陵渔鼓,就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近几年,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还是需要结合地区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立足国家政策基础上寻求适宜的发展路径。对此,政府部门可以联合当地的渔鼓戏剧团,借助政府资源,创设更多的零陵渔鼓表演舞台;以政策倾斜引导地方剧团开拓创新,朝着主动保护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一个零陵渔鼓博物馆,着重介绍零陵渔鼓的发展历史,并以图片、文字、影像以及实物等载体,将零陵渔鼓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2]。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传播,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零陵渔鼓,对其保护和传承起到很多的推动作用。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可由政府部门牵头,由当地文化部负责,建立湖南零陵渔鼓专属网站,并借助新媒体渠道向人们推送相关内容,实现渔鼓文化的多途径传播,吸引更多关注,推动湖南零陵渔鼓的发展。

(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文旅融合

湖南零陵渔鼓的传承,可以与地区特色文化及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了解,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零陵渔鼓文化,拉动当地旅游业增长,实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以永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零陵区委要坚持走“旅游旺区”的发展战略,树立“文旅融合、以业富民”的发展理念,突出打造零陵渔鼓文化品牌,加强对相关景区景点的投资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3]。除此以外,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可以与旅游形成互动体系,除每年定期举办的民俗庙会外,每逢重大节假日都可以借助大型文艺盛事,让非遗资源转变成为文化资本,邀请专业团队表演,将极具特色的零陵渔鼓艺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形成“文化+旅游+商业”的新模式,开拓出一条具有零陵特色的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的振兴之路,使零陵渔鼓文化在湘乡大地绽放。

(三)培育专业人才,让零陵渔鼓后继有人

零陵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其文化内涵需要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与众多传统文化一样,零陵渔鼓也面临着缺少传承人的境遇,在历史长河中从兴盛逐渐走向衰亡。可以看出,传承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只有确保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以发展。就目前来看,零陵渔鼓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文革后最年轻的传承人也已经77岁了,很多老人也只是能够唱上几句,很多青年人根本对其不感兴趣,更别说钻研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要从传承人的建设做起,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4]。首先,加大对湖南零陵渔鼓老艺人的保护,通过思想交流、沟通,倡导他们能多多培育优秀的继承人,通过师带徒的方式,让零陵渔鼓后继有人,不至于因无人传承而走向消亡,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零陵渔鼓文化。与此同时,需要对湖南零陵渔鼓老艺人进行走访统计,掌握具体的人数,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提供一定的表演场所,让他们重拾信念,点燃对零陵渔鼓传承的激情,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安心培育传承人。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征集对零陵渔鼓有兴趣的年轻爱好者,免费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对零陵渔鼓文化内涵有更深的了解,掌握更加专业的表演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对零陵渔鼓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其次,立足本地进行人才挖掘,发挥零陵渔鼓在传统文化戏曲传承的重要载体,将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展示给大众。对于零陵渔鼓业余爱好者,可以成立协会将其汇聚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与戏曲剧团、古镇、景区进行合作,利用重大节日契机,为他们提供演出平台,支持和鼓励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让这些零陵渔鼓爱好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交流文化内涵、切磋表演技巧、丰富演出经验,切实提高零陵渔鼓表演水平。当然,还需要对渔鼓作词、作曲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充分尊重曲艺创作者;再次,加强与本地院校合作,共同开设零陵渔鼓专业,打通占领青年市场的有效路径。可以先从中专、高职院校等艺术类院校开始,尝试设立零陵渔鼓专业,也可以在高等院校开设选修课,招收一批对零陵渔鼓充满兴趣的年轻人才,从专业角度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曲艺艺术家;最后,要加大对零陵渔鼓相关理论书籍的重视。一方面,零陵渔鼓历史文化优秀,曲艺形式别具一格,唱词唱调朗朗上口、内容鲜明,但是其理论方面的著作一直很少,因此,需要对对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以及学术研究意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以更多的理论来支撑其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承零陵渔鼓,对其发展进程及传承步骤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渔鼓的作词作曲、表演、舞台以及服装道具等都要进行详尽安排,编制成严谨的教学材料,方便渔鼓传承时应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零陵渔鼓作为一种具有湘乡特色的曲艺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零陵渔鼓作为地区公共事业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需要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于零陵渔鼓的传承,不仅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以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以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繁荣。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零陵渔鼓的保护力度,加大政府扶持,推动文旅融合,培育专业人才,有效传承零陵渔鼓,才能更好地弘扬零陵渔鼓文化。

参考文献:

[1]程南希.探究对于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的保护以及发展[J].教师,2017(26):83-85.

[2]高一.简析常德九澧渔鼓艺术传承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6,36(13):151.

[3]陈宗文.论平阴渔鼓的艺术特性与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7):173.

[4]汪玲莉.湖北渔鼓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问题研究[J].美与时代,2016(7):35-37.

作者简介:刘蓓(1987-),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