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扬 詹芯茹 包若凡
【摘要】“二月初一”会市是浙南古镇瞿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传统商业文化节日,2007年被列入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曾是瞿溪及周边乡下地区唯一的商品交易场所,一年一次,历时4-5天左右,但鲜有文字详细记录。本文根据对瞿溪当地人的口述调查资料,试图勾勒出历史上会市的大致模样,为深入研究瞿溪“二月初一”会市提供参考。
【关键词】瞿溪;“二月初一”;会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瞿溪“二月初一”会市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46014)。
一、会市的变迁
“二月初一”会市发展至今,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原来的瞿溪老街到现在几乎整个瞿溪镇。家住在瞿溪街的81岁和89岁的林氏兄弟对会市的这种变迁感受颇深:“我还是后生儿的时候,东西摆在这条街和街前的沙滩上。现在散开了,新街上也都有东西摆起来了。”
瞿溪会市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在瞿溪及周边地区确立了重要地位并达到发展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种类相对匮乏,商品交易基本上以各种票据粮票为媒介。这样的经济境况催生出了以瞿溪为中心的商品交换区,任桥、凰桥、郭溪、塘下等没有商品交易的地方在二月初一时也必须赶到这里为来年的生活备足必需品。会市的交易方式也摆脱粮票的束缚,会市期间人们可以通过货币的流通进行自由的买卖交易,这样的交易方式可谓超前,瞿溪会市可以称得上是市场经济的先声。今年52岁的杨女士就对改革开放前会市的交易方式、交易的产品有较深印象:“我还是细儿的时候,買东西都是用票的。但是二月初一赶集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有。如果家里有准备出嫁的姑娘,那新娘子的嫁妆像热水瓶、布料这些就会在这时候买好,而且都不用券的,可以直接用钱买。”
在建设新街之前,会市主要分布在瞿溪街及街前的沙滩上,新街建好以后,逐渐开始有商户落脚新街,二月初一会市的重心也逐渐转移。现在,新街作为瞿溪的主要街道,担起了举办会市的重任。比起老街,新街的街道开阔,交通条件便利,设施健全。在政府的引导下,每年的二月初一,会市在新街和老街共同有序、规范地开展着。
二、会市的影响
“二月初一”会市是温州地区规模最大、商业和文化氛围最浓的传统节日之一。瞿溪是瓯海区西南重镇,西连泽雅纸山,东邻温州市区,南通瑞安平阳,北达永嘉青田,是浙南交通要地和商贸文明古镇。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瞿溪街都是瞿溪及周边地区(任桥、娄桥等地)唯一能买到各式商品的地方。会市则为人们进行自由交易、自由买卖提供了机会,也为人们获取所需的物品提供了便利。二月初一这个时节正是庄稼人要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的时候,需要提前准备好犁、弯刀、牛等物品。而会市上买卖的传统物品和牛市交易完全能满足庄稼人的需要。
三、会市的商品
商品主要以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一些竹制品和木制品)和农耕工具为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往往要在会市上买足一年所需的用品。牛市交易也是会市的一大特色,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在林氏兄弟的回忆中,牛市位于八仙岩拐弯处附近,如今的牛市则设在瞿溪崇文路上的一条小巷里。
延续了百年的会市是瞿溪乡土文化的象征,也是这个古镇的缩影。会市上自由的买卖交易形成了瞿溪古镇的商贸文化。曾经的瞿溪街是会市的核心地区,也是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易最繁忙的地方,人们买东西都要到这条街来。这种商贸文化也影响着瞿溪人,催生出改革开放后的瞿溪“牛皮经济”。它在商品经济时代的有利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了瞿溪的产业集聚和发展,促进了独特的“温州经济模式”的产生。温州素有“鞋城”之称,后申报获准“中国鞋都”,瞿溪皮革功不可没。1996年前,温州鞋革的全部皮用量中,瞿溪皮占百分之八十。1992年,瞿溪镇政府投资119万元建立了温州牛皮批发市场,为生牛皮交易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在政策的鼓励和外部广阔的市场环境条件下,瞿溪制革产业集聚迅速发展。当地人吴先生回忆当时的盛况说:“那时的瞿溪,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做牛皮生意的。刚开始的时候全是手工的,从外地买进生牛皮,经过加工后再转卖出去。有些人家不仅做皮还做鞋,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刚开始的时候还都是在家里做的,后来资本够了,有些人就开起了工厂,而且越做越大。”后来由于环境问题,制革业和牛皮市场渐渐没落。 然而,如今取而代之的“真皮大世界”更加高端、更加国际化,这是“牛皮经济”在瞿溪的又一次重生。“牛”也是农耕文化的象征,会市上的牛市交易、买卖的农耕工具、自家手工的竹器和木器、种子树苗都一一向我们诉说着先辈们的农耕生活。
从前商品更新较慢,会市的交易范围主要局限在农副产品、农具和日常用品。改革开放之后,商品趋于多样化,一些新潮的商品进入会市,打破了会市只有传统商品的局面,给会市注入新的活力。今年48岁的吴先生告诉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会市像一个物资交流会,有卖衣服的、卖吃的,还有看哈哈镜的。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灯盏糕要卖五毛钱一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初新潮的商品似乎已失去吸引力,互联网的发展也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需要的商品。由此可见,单凭商品吸引群众已远远不够,会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是文化建设。2016年的会市,瞿溪老街设立了“非遗文化一条街”项目。根据报道,有40余项温州好吃、好喝、好用、好玩、好看的国家、省、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产品集中亮相。住在瞿溪老街的百岁老人陈阿太说起那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有做蛋画的,就是在鸡蛋上面画画。还有做糖人的,很多人过来买,小孩子尤其喜欢。”2019年,会市不仅融入了文化元素,还融入了了爱国情怀教育理念。瞿溪街道组织了一批音乐爱好者,一同在瞿溪会龙路街头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庆祝祖国70周年华诞。除此之外,会市还设立了名为“瞿溪的女儿——琦君”的纪念展,向游客们展示瞿溪的人文底蕴。
四、会市的活动
“二月初一”会市不仅为人们的物资交流提供机会,还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那时会市中最有趣的活动莫过于唱戏和“变把戏”了。今年64岁的胡阿婆告诉我们:“以前会市期间哪里都能见到‘变把戏的人。‘变把戏其实也就像现在的魔术。有句话叫做‘变把戏,卖膏药,意思是那些‘变把戏的人在表演完之后,总会向观众推销一些不知名的膏药。”年纪较轻的吴先生对于这些活动有更深刻的记忆:“以前唱戏在八仙岩前面的那个沙滩上,用木架子把戏台搭起来,前面放一个音响和话筒。开始前要先打八仙,然后再唱正本、副本。晚上是最热闹的。人们在戏台前挤来挤去,家住得近的会搬出家里的凳子坐在前面看,远的则站在后面看。像我们这些年轻人家爱去后台看那些演员化妆打扮。戏班子有唱鼓词的,有唱瓯剧的。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年轻人扮的小生,在台上打滚、翻跟斗,精彩得很!”
隨着时代的变化,会市上的活动越来越多,如孩子们喜欢的旋转木马、蹦蹦床等游乐设施都相继出现在会市上,然而传统的“变把戏”如今似乎已无迹可寻。每年的戏曲表演也由于河道拓宽、沙滩改建被搬到了瞿溪街头的颜真卿纪念馆内。该纪念馆的原身是祭祀颜真卿的“上殿”,“下殿”在埭头,祭祀他的堂兄颜杲卿。《嘉靖永嘉县志》记载:“颜氏双忠盖公后裔尝避乱居永嘉故祠于此云。”新中国成立前,瞿溪二月初一还有迎神的习俗。上沙滩搭起临时戏台和花祭,将上殿颜真卿塑像移坐銮架中,由四人抬着出巡。但遗憾的是这种习俗在会市期间已经取消,当地的老人也对其知之甚少。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迎神一般在正月举行。
五、会市的人情
人情温暖是会市的一大特色,会市对瞿溪人来说是情感的纽带,能促进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月初一”摆酒席是会市期间维系人情关系的重要活动。理发店杨阿姨回忆:“当时赶集,细儿都是跟家里大人来的,有些抱在怀里的也要带过来走亲戚。那几天每家每户都要摆酒席,现在也有的。我们家以前摆酒席,如果算好只有一桌亲戚,那就要预备两桌酒席,因为亲戚可能会带着自己的亲戚和朋友过来。瞿溪人以前都很好客的,来者不拒。”64岁的胡阿婆对会市的人情温暖更是体会深切,她始终记得很久之前在会市上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候我儿子只有周岁多一点,女儿也还很小。我背着儿子、牵着女儿,去阿妈家吃中午酒。中午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挤都挤不过去。有个小伙子,我不认识,人蛮好的,看见我这样,对我说:‘阿姨,阿姨,这个孩子我替你背吧!”我连这个人也不认识就让他背了。等我走到了,那个人孩子还没背过来,我被家里人骂死了,心里也开始慌了。但以前的人好一点,过了一会我就看到那个人背着孩子过来了。人太多了,我挤过来了,他还没有,后来他把孩子还给我,我说:‘谢谢你!”
如今,地理位置的分散似乎也分散了人们的热情,大多数人对从前的会市印象深刻,对如今的会市却越来越冷漠。当地的药店职员金女士对如今的会市表示无所谓:“差不多走个形式,就是家里有小孩子带小孩子过去下,回家写个小作文。他们一二年级必须的。”64岁的胡阿婆则表示:“现在的人好的挺好,坏的挺坏。以前人都很善良的。”
六、会市问题
现在的会市,商品琳琅满目,但质量参差不齐,商户也没有给出相对实惠的价格。瞿溪药店职员金女士坦言:“会市啥都有卖,但是卖的东西价格不便宜的,而且东西也不好。”王女士和她丈夫作为外地人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会市的不满主要在于管控太严,其他方面都较为满意:“我觉得以前更和谐、更热闹。近些年来管得太严了,把别人给拘起来一样。”因此,会市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求商户、政府对市民实际需求展开调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瞿溪当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商品进行交易,政府也应当引导更多诚信、高质量的商家进入瞿溪“二月初一”会市。
会市期间的交通也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从前,到瞿溪基本靠步行,交通堵塞情况很少出现。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骑上了自行车,这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市的拥挤,但也成为了会市“热闹”的“助燃剂”。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在“二月初一”会市期间,商家、消费者驱车前往瞿溪会市的途中往往会造成大区域的道路阻塞。虽然政府禁止车辆进入会市,但大量车辆仍然在会市周边造成交通堵塞,同时,瞿溪当地车辆在会市期间的出行也造成了会市步行困难。总而言之,交通不便甚至成为许多市民眼中瞿溪会市最突出的问题。在瞿溪街开理发店的杨阿姨说:“现在会市的交通实在不方便,二月初一会市赶集这么多人,人家都要走路进来的,从第一红绿灯路口走到瞿溪街这边还是挺远的,要一个多小时才能走到。路上也挺挤的,有时从塘下开始就一直路阻。”可见,解决好会市的交通问题是会市有序开展的保证。
七、“我”看会市
瞿溪“二月初一”会市在一代一代瞿溪人的见证下延续了两百多年了,曾经的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节日之一。但时至今日,不同的瞿溪人对会市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药店职员金女士直言,她个人希望会市不要再举办,但她认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会市肯定会继续办下去的,因为这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住在瞿溪街的胡阿婆却告诉我们,她对会市还是比较满意的:“以前会市很热闹,现在不错。比如说有些人积压着货放在仓库里没有人买,我们想要用那个东西时又找不到,这样搬到二月初一来卖,别人积压的东西又能卖掉,我们买过来也有用。如果没有二月初一,那些人的积压货要去哪里卖啊!”另一位受访者吴先生说:“会市是百年的文化传承,应该继续发扬下去,让下一代看看我们以前的时代。”
相比其他地区因群众意愿和一系列实施困境而取消当地会市不同,瞿溪一直坚守着二月初一的会市传统,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瞿溪人来说,会市是抹不去的存在。会市本身是瞿溪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它诉说着人们过往的农耕生活,也隐藏着时代变迁的影子。改革开放前的会市虽然是一年一度盛大的交易庆典,但买卖的商品种类是有限的。开放后,各种各样的商品、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等都能在会市上看见。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会市有着比物资交流更加重要的作用。每年的二月初一,市民们都能在政府的安全保障和志愿者的真诚帮助下自由地享受会市的热闹氛围,选购商品,参与活动。可以说,瞿溪“二月初一”会市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让人感受到瞿溪人情之暖、瞿溪古镇之美、现代媒体之大用以及传统文化之深蕴。
瞿溪会市经历百年风雨,始终在不断发展,因此,当下存在的问题不应成为取消会市的理由。我们相信,瞿溪会市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传承不断,它也将以更强大的生命力继续活跃在时代的舞台,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徐高发.古镇瞿溪[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瓯海区委宣传部.瓯海节庆浸润乡里[M].温州:瓯海区委宣传部,2010.
[3]周吉敏.百年会市 农耕遗韵[N].温州:温州日报,2011,3(10):12.
[4]金朝丹,陈婵娟,施素娇.二月初一瞿溪会市开幕[N].温州日报,2016(3):10.
[5]瓯海区文化馆未刊资料.
[6]瓯海区委宣传部编:《瓯海节庆浸润乡里》,内部资料,浙图内准字[2010]温11号,第23页.
[7]参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温州市瓯海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瓯海文史资,第10辑,2004:137-148.
[8]徐高发主编.古镇瞿溪,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