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曼
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也呈现着逐渐升高的趋势,甚至已经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脑卒中患者在抢救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感知功能障碍、感觉运动障碍等[2],对脑卒中患者抢救后康复治疗的原则在于缓解疼痛、痉挛,提升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及肌肉力量,保障患者的活动性与行走功能[3],脑卒中疾病会使得周围神经发生病变,且不同病种其神经受损的类型也存在差异,影响患者机体功能的康复。当前康复治疗手段有多种,包括运动学习、神经肌肉电刺激、约束诱导运动等[4],但偏瘫改善效果却依然不如人意,为了进一步保障康复治疗效果,对脑卒中患者病情应该有一个更加系统的掌握[5],本院近年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检测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周围神经,将成果归纳报道如下。
分析对象为本院2019年1月—3月收治确诊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数据,随机抽取24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43~72岁,平均为(57.1±6.2)岁;其中12例为脑出血,12例为脑梗死。13例患者为左侧偏瘫,11例患者位右侧偏瘫。本研究展开前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在纳入研究对象前对所有患者详细告知本次研究内容,了解后患者均自愿表示配合。
对纳入研究对象患者的神经传导以及F波相关参数检测采集所用仪器产自日本,型号为光电MEB-9200K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
所检测项目包括两侧的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两侧正中神经F波。
对于实验所需要应用统计学分析处理的数据输入专业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如提示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对于健侧,患者患侧运动神经传导相关指标包括正中神经(一肘)波幅、肌皮神经波幅等比较后数据分析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患侧与检测在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波幅、潜伏期还有传导速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患侧波幅(19.1±9.9)mV,潜伏期(2.3±0.2)ms,传导速度(56.1±3.1)m/s,健侧波幅(18.8±10.0)mV,潜伏期(2.4±0.2)ms,传导速度(56.0±3.2)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患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健侧,其中患侧F波潜伏期(26.9±1.5)ms,M波潜伏期(5.8±7.0)ms,F波出现率(7.9±1.5)10%,健侧F波潜伏期(26.1±1.4)ms,M波潜伏期(3.3±0.3)ms,F波出现率(6.7±1.7)10%,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传导相关参数对比 ( x- ±s)
脑卒中偏瘫患者已经被相关研究确认患侧有运动神经轴索变性、脱髓鞘变化,研究数据中提示偏瘫患侧的腕部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相对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侧的腕部正中神经的CMAP在波幅和潜伏期方面却无显著差异,此数据差异说明刺激点与信号采集点之间的正中神经有脱髓鞘情况存在[6]。两侧的肌皮神经CMAP有差异,其他包括传导速度和潜伏期则不存在差异,数据说明肌皮神经轴索受损、部分神经受损使得神经出现障碍[7-8]。
结合本次数据可知对脑卒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药物、康复锻炼方法的时候都应该具备针对性,全面加快周围神经修复效果[9]。运动单元决定了运动系统的运动功能,脑卒中之后患者机体存在的高阈值运动单元有选择性功能障碍,而这也是诱发脑卒中偏瘫的相关变化与症状[10],脑卒中患者失神经支配还有神经再支配的过程中健康的轴突会逐渐对侧枝发芽受损的轴突进行接管,丢失运动单元超过50%的时候CMAP波幅会逐渐下降,因此进行相关检测能判断患者的病情状态[11-13]。
综上所述,脑卒中会改变患者患侧上肢运动神经轴索变形、脱髓鞘,且对运动单元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程度也会产生影响,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期间强化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