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安全急救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技能之一,是衡量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的实际情况,掌握和解决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工业大学和皖江工学院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的策略,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的培养提供参考。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情况调查表”主要分为安全急救技能培养的内容、方法两个方面。通过对回收后的145份有效调查表的结果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方面的以下信息。
在“以下几个选项中,哪些是你在学校接受过的安全急救技能培训项目?”的问题调查中发现,安全急救技能培训中内容选择在前三的分别是身体划伤出血、鼻出血和被动物咬伤,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分别为83.45%、60.00%和53.79%,具体见表1。
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安全急救技能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评价”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馈安全急救技能培训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有4成以上的被调查对象反馈安全急救培训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具体见表2。
表1 安徽工业大学高校学生在校接受的安全急救技能培训项目
表2 学生对安全急救技能培训内容的评价
在“学校一学期开展多少次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的问卷调查中,有54.48%的被调查学生反馈学校每学期能够组织1次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反馈每学期开展2~3次的学生有33.79%。具体见表3。
表3 学校组织开展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情况
在“学校如何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的问题调查中,有61.38%的被调查学生反馈学校是通过开展集体讲座的方式进行急救技能训练,有52.41%的被调查学生反馈学校是通过经验分享的方式进行急救技能训练。具体见表4。
表4 学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活动的方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可以看出,高校能够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生涯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以急救技能为主题的培养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掌握和运用一些安全急救方面的技巧和方法。然而,通过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和解决。
当前,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内容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技能培养内容不均衡。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内容的安排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没有形成统一性的内容提要,对急救技能的培养往往凭借教师主观的认知判断,即教师个人认为身体划伤出血、鼻出血等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就重点对这些急救内容进行讲解与训练,对小腿骨折、误服药物等急救方面的技能缺乏足够的关注。其二,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通过表2可以看出,高校在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方面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情况,这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和运用急救技能。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训的周期和方式方面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从培训周期来看,虽然有部分学生反馈每学期会接受2次以上的技能培训,但仍然有54.48%的学生反馈每学期只能接受1次安全急救技能培训,这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的需要。从培训方式来看,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活动的开展以集体讲座、经验分享等解说类的形式为主,通过现场演练来培养学生安全急救技能的应用比较少,这就使得大学生在遇到突发安全急救事件时,很容易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手忙脚乱。
新时代大学生知识更新快,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广泛,因此对培训的内容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训主要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培训的内容也仅是常规急救知识,缺少急救技能的培养。对现代急救知识还缺少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中没有引入动画、声光及计算机模拟等高科技手段来强化师生过程训练。
培训主要是以校医院的校医为主体、体育老师为辅,同时邀请了市红十字学会、三甲医院的相关人员组成了培训队伍。但由于培训人员的兼职性,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加上培训时间不固定等因素的影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不够好。
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作为一项技能型的培养项目,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安全急救知识外,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对所学的急救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效果,确保急救技能能够真正被学生所掌握和运用。针对上述明确的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解决策略。
首先,均衡安排急救技能培养内容。在技能培养方面,除了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急救方面的技能以外,还要适当增加校外特殊情况下的安全急救技能,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急救技能。例如,学校要对溺水、中暑晕倒、老人倒地等安全急救事件的处置技能进行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急救技能。其次,强化急救技能训练。学校要将安全急救技能培养的重点放在技能的训练上,通过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大学生更扎实地掌握和运用安全急救技能。
首先,要适当增加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次数。要按照不同年级学生安全急救技能掌握的情况,合理设置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系统地掌握各类急救技能。例如,可以在大一年级设置2~3次初级安全急救技能培训课程,重点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性的技能,在大二、大三年级分别设置3~4次安全急救技能实践课程,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现实的安全急救中,大四年级则安排1~2次安全急救综合技能训练,让学生感受综合性、复杂性环境下的安全急救。其次,创新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方式。鉴于安全急救技能培训操作性强的特点,学校和教师除了开展相应的知识分享、理论讲座活动以外,还要通过安全急救模拟演练、参观消防支队或医院急诊科室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安全急救现场,通过现场感悟来强化大学生对安全急救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首先应充分发挥高校整体教育优势和利用充足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新生开学第一课、军训集中训练、体育课、健康教育选修课、健康教育宣传多功能手册、微信等网络平台多途径对高校师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训和集训[4]。其次结合“平安校园”建设的要求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教育模式,运用多媒体把影象、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开展急救教学活动,将急救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耳目一新。并在图书馆、校医院、校广播电视等公共场所利用多媒体设备宣传相关急救知识,让师生在日常工作中学习,达到普及急救知识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成立学生急救社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指导社团制定活动计划,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在加强师生急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每学期要组织 1~2 次的应急模拟演练,提高师生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推广学校应急预案,强化学生急救实用技能。
组建校级及学院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成员由校医、体育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救护骨干自愿者组成[5]。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技能竞赛,并给予必要鼓励和扶持。卫生行政部门需积极配合高校做好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师资培训和考核工作。
建立统一的高校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制度,是保证急救技能培训落到实处的最有效的手段。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教材的编写,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急救专家统一编写图文并茂的急救通俗读物和培训教材[6],配备通用的急救设备,作为高校学习、参加竞赛的指定规范教材。教材形式应多样化,突出互动性、实践性,可以视频、微信专题短片等形式通过网络、手机等媒体终端展开。各高校要把急救培训作为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相关技能拓展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丰富高校急救知识体系。
总之,高校应重视急救技能的培训工作,通过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统一的急救技能培训考核制度等措施,科学地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从而真正提高了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