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刚
(安徽工程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团的基层组织,是共青团履行职责的主要载体,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经济形势下行,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遭遇“史上更难就业季”,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积极帮扶高校大学毕业生实现线上就业。
“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1]。高校共青团组织是落实共青团职责的基本单元,在面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时,线上招聘方式或将成为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招聘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立足现实,积极建立健全帮扶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做好就业帮扶工作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优势,努力把共青团组织打造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2],从而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次实证调研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共青团组织帮扶大学生线上就业的运行情况,提升线上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就业政策的出台、衔接、修正和精准落地提供依据,以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线上就业。
本次调研的数据来源于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大中专学生线上求职情况问卷”中安徽省调研情况分析。团中央依托创青春平台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以8 168名安徽省2020届大学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参与主体特征分布如表1。
表1 参与主体特征分布表
1.从区域角度观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被调查学生就读学校的所在区域,以地域为界,其中皖南片区4 326人,占52.96%;皖中片区1 708人,占20.91%;皖北片区2 134人,占26.13%。二是被调查学生生源地所在区域,安徽省7 483人,占91.61%;省外685人,占8.39%。
2.从学历维度观测,专科885人,占10.83%;本科7 283人,占89.17%。其中建档立卡等重点群体关注的学生1 198人,占14.67%;非建档立卡为6 970人,占85.33%。
3.从线上求职维度观测,有线上求职经历的5 183人,占63.45%;没有线上求职经历的2 985人,占36.55%;且线上应聘成功1 561人,应聘不成功6 607人,比例分别为19.11%和80.89%。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共青团通过“思政+就业”模式,快速实现线上线下“双线作战”模式。一方面,为线上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加大线上就业宣传,提升线上就业能力,拓展线上就业途径,将线上就业能力提升的理论转化为疫情防控期间就业的实战能力,提升线上就业实效。另一方面,为线上就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鼓励大学生报考地方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引导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国家重点项目,真正走向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为大学生线上就业工作提供充实的“输出”保障。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疫情防控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充分发挥贴近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的政治优势,紧密团结和引领广大青年,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调研,掌握大学生线上就业的规律和特点,精准摸排、精准帮扶,深入推进“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服务,开展价值引领、就业帮扶、心理帮扶、思想教育等活动,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教育引领青年、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7年团中央提出高校构建“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重点突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核心和纽带地位。“一心双环”组织格局,即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双环。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组织按照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提升等主要任务,积极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完善校(院)、院(系)和班级团支部协同发展的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健全运行机制,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凸显组织优势。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及时准确地掌握和获取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就业需求等情况,实行帮扶对接,切实服务成长成才,促进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服务不断档,就业标准不打折。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共青团组织深入推进“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服务,开展线上“一对一”全程式招聘,有效跟踪招聘效果和就业网签率,主动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专栏”、开展网上咨询活动,针对毕业生普遍关心的有关就业扶持政策、就业服务项目等问题,进行网上答疑等,着力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强化引领力、组织力和服务力,加强联系服务引导,积极发挥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以及相关学生组织的功能优势,建构“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发挥功能优势[3]。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共青团组织强化目标导向,将帮扶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将大学生就业率、失业率等纳入规划核心统计监测指标。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对线上招聘的求职体验存在不同的认知,75.80%的大学生认为体验一般,与线下方式相比有利有弊;7.37%的受访者认为体验较差,感觉不如线下方式;仅有16.83%的大学生认为体验很好,比线下方式更容易找到工作。对线上求职遇到的困难,58.23%受访者认为求职网站太多,重复填写非常麻烦;42.56%受访者认为在线信息繁杂,无法准确找到自己的需求;39.94%的受访者对岗位真实性可靠性存在疑虑,32.98%的受访者认为在线形式很难适应,学习操作流程困难。另外,对线上求职最关注信息进行调研发现,59.45%的受访者关注招聘信息,12.59%的受访者关注招聘会信息,5.28%的受访者关注宣讲会信息,14.55%的受访者关注求职面试技巧,5.31%的受访者关注职业倾向测试,2.83%的受访者关注就业指导课。上述数据表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加剧,但同时毕业生线上就业准备不充分,线上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对线上就业信息真实性存在疑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不到合适的人才,呈现双重矛盾。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线上就业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对共青团“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活动进行了研究。一是关于是否浏览过共青团“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活动发布的信息进行调研。数据显示,浏览过发布信息的有3 331人,占40.78%;没有浏览过信息的有4 837人,占59.22%。二是对共青团“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服务活动有什么期待进行调研。65.95%的受访者期待优化提供的岗位信息,加入更多大型国企、央企、机关事业单位等岗位信息;58.09%的受访者期待建设更加一体化的就业平台,更好地整合信息和各类服务;54.53%的受访者期待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趣味性、实用性,设计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2.39%的受访者期待新增其他服务。三是关于线上求职过程中得到过共青团哪些帮助进行调查,60.26%的受访者表示接受学校(学院、系所)团委老师提供过岗位信息,或提供过指导;48.60%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班级团支部通过微信群等渠道转发过求职信息,或者其他就业支持;34.28%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各级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公布的招聘信息;14.2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得到过帮助。可以看出,高校团组织在提供精准帮扶时,过于注重平台信息发布和岗位信息的发布,缺少对学生必要的线上就业认识准备、技能应对和平台应用能力的帮扶,力度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整套帮扶体系,对共青团“千校万岗”线上就业活动的推进缺乏过程性指导,需要精准对接岗位需求、线上实训和跟踪服务,实现“一生一策”线上就业服务。
对线上招聘就业能力是否充分,进行了三个维度调研。一是对在线上招聘前作了哪些准备进行了调研,88.57%的受访者通过线上了解用人单位和面试岗位信息,69.54%的受访者注意面试环境和妆容,51.29%的受访者测试网络设备,67.12%的受访者了解线上招聘操作流程。二是对线上应聘遇到哪些最困难环节作了调研。40.51%的受访者认为最困难的是找岗位信息环节,13.52%的受访者认为网上申请环节,25.17%的受访者认为集体面试环节,20.80%的受访者认为单独面试环节。三是对线上招聘整体准备作了调研,3.6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充分,39.88%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充分,48.05%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充分,8.45%的受访者认为不充分。由此可见,面临疫情的冲击,近六成受访者认为线上招聘整体准备不不充分。另外,调研显示,31.78%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招聘是未来的趋势,疫情过后仍将会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37.00%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招聘是暂时性的,疫情过后仍希望以线下招聘为主;30.31%的受访者认为线上招聘方式很好也将长期使用,但目前招聘平台还要再完善。高校共青团组必须把握线上招聘的趋势、掌握线上招聘的规律、研究线上招聘的模式,优化线上就业帮扶路径。
对线上就业的效果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调研。一是对线上就业使用的求职平台进行对比研究。数据显示,61.43%的受访者使用学校的招聘平台,58.37%的受访者使用社会化招聘平台(智联招聘、BOSS 直聘、51job等),21.23%的受访者依靠用人单位官网,27.58%的受访者使用,教育部门主办的招聘平台,25.09%的受访者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办的招聘平台、通过其他线上招聘平台的受访者占2.28%。二是对通过何种线上招聘渠道找到工作进行研究。数据显示:31.7%的受访者是通过学校组织的线上招聘活动找到工作,29.3%的受访者通过社会化招聘平台(智联招聘、BOSS 直聘、51job等)单独组织的线上招聘活动找到工作。通过教育部牵头组织的“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活动、共青团牵头组织的“千校万岗”线上系列招聘活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组织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找到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76%,3.17%和3.43%。通过用人单位自行组织的线上招聘活动找到工作的占13.26%,通过其他线上招聘活动成功就业的为15.36%。调研显示,线上平台已成为毕业招聘的主流形式,共青团组织在帮扶线上就业的过程中未能准确识别需求,对线上平台的应用未能及时引导,导致大学生在参加线上招聘时,呈现出“水土不服”,就业平台运用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线上招聘的预期效果。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帮扶大学毕业生线上就业时,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薪酬期望、就业地点选择等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下积极参与线上招聘。开展“三精准”就业服务:一是精准摸清底数,在线协调,积极开展对外线上就业合作,把握协议单位、合作单位、校友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二是精准帮扶,开展调研掌握学生线上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信息咨询、面试技巧培训、职业倾向测试等帮扶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人。三是精准建立台账,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关注重点群体就业,提升线上就业帮扶的实效性。
要稳步推进线上招聘工作,让大学毕业生成功获取职位,高校共青团就必须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让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辨析行业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积极开展“云面试”模拟培训,注重线上就业能力培养,强化在线求职技能培训;就必须做好统筹协调,强化总体思考,扎实推进线上就业工作,着力提升大学生线上就业帮扶实效。高校共青团必须时刻关心关爱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毕业生,把特殊群体毕业生线上就业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此外,必须积极拓展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就业渠道,创新推动岗位对接,把持续推进“千校万岗”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放在首位,扎实推进线上就业工作。
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平和、行为的规范,是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毕业生求职因疫情受阻,线上校招又缺少成熟的运作机制和硬件基础,且求职招聘方式的转变,让广大毕业生难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业压力上升,就业信心受挫。为此,高校共青团应积极排解线上就业产生的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开展“12355心理援助专项行动”,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主动提供服务,帮助解决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组成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就业指导团队,进行专业的线上就业指导和系统维护、运营,帮助大学生增强线上就业信心。
高校共青团需助推就业平台辐射力、知名度与推送力。调研显示,44.48%的学生接受过班级团支部通过微信等渠道转发的求职信息,60.26%的学生接受过学校团委老师提供的岗位信息。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提升就业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能力,精准识别大学生线上就业需求,开展线上就业“一生一策”动态管理,积极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职能,协助开展“云宣讲”“云双选会”“云面试”等网络招聘事宜,让大学生充分利用线上招聘的渠道,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提高帮扶实效,加大帮扶考核,增强线上就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