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鑫
摘要:文章介绍了细菌耐药性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分析了当前水产养殖细菌耐药性产生原因,阐述了如何控制水产养殖耐药性风险,主要包括加强健康养殖的管理措施、加强药敏试验技术的培训及运用、监测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等措施。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药敏试验;健康养殖
目前,对于水生生物细菌病感染的防治,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能达到有效治疗鱼病的目的;反之,则会使鱼类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加大养殖生产成本,污染水域环境,引发水产品药残超标等一系列问题。
1 细菌耐药性介绍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不敏感的现象,是细菌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于细菌结构与化学组成的不同,本身对抗菌药物不敏感,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获得性耐药性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染色体而遗传后代,成为固有耐药性,也可因不再接触抗菌药物而消失。
2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分析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产生灭活抗菌药物酶。这种酶会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二是降低细胞浆膜的通透性。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渗透至菌体内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三是改变药物受体与靶蛋白结构。耐药的细菌可改变靶蛋白结构,生成新的、对抗生素亲和力更低的耐药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四是通过主动转运泵作用将抗物泵出。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五是改变代谢途径或利用旁路途径。病原体连续多次与药物接觸后,常能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而出现并利用了旁路代谢途径,避开药物的抑制反应产生耐药性。
3 水产养殖细菌耐药性产生原因分析
鱼类致病菌形成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不了解抗菌药物的抗菌谱
在使用一种或一类抗菌药物前,不仅要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明确病原体、明确感染部位,更应熟悉了解当前常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谱是选用抗菌药物时所需考虑的首要因素。抗菌谱是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对一种或一类抗菌药物来说,其作用机制决定了它的抗菌谱。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能用窄谱抗生素解决问题的就不要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一种抗生素能达到治疗作用的,就不要将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3.2 没有通过药敏试验来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是指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的测定,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学试验。准确而高效的药敏试验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仅能有效缩短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减小病原菌抗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可提高治疗效果。
从目前看,在水产养殖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主要是参考渔药说明书的推荐量或者凭经验进行使用,部分使用者存在超量添加的现象。通过药敏试验,可检测出某种病原菌对某一种类、多少剂量(浓度)的抗菌药物呈现敏感反应,即通过对MIC(最少抑菌浓度)的测定而计算出需要投喂的实际抗菌药物的量,从而达到精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3.3 抗菌药物使用方法不正确
抗菌性药物不能作为防治鱼病的预防用药,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够、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或同一类药物是导致水生动物获得性耐药性的原因。
另外,在抗菌药物的投喂方法上,不可采用全池泼洒方式或直接搅拌在饵料中进行投喂,而应投喂加工好的药饵或采取湿法挂浆荫干后的药饵。
4 如何控制水产养殖细菌耐药性风险
对渔药使用中存在的耐药性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控:
4.1 加强健康养殖管理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鱼病防治方针,加强健康养殖管理,减少水生动物疾病的发生,这是减少药物使用最根本的措施。
4.2 提高从业者水生动物疾病的诊断水平
近年来,一些较为常见的水生动物疫病发生率高,感染速度快,难以控制;加上养殖品种增加,养殖户缺少专业知识,无法做到绿色健康养殖,导致水生动物新发疫病不断出现,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各地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培训班,普及水生动物疫病及常见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水平。
4.3 加强药敏试验技术的培训及运用
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鱼病防治人员及生产者进行药敏试验技术培训,使他们能掌握及运用药敏试验技术。在治疗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前要进行药敏试验,做到针对病原菌用药和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避免药物滥用。
4.4 提高或改进药物投喂技术,减少药物使用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使用内服抗菌药时,应准确测算水产养殖动物重量后再均匀拌饵投喂,必要时加入适量的黏合剂,使药物黏附在颗粒饲料表面。测算其重量应考虑同水体中可能摄食饵料的混养品种,但投饲量要适中,避免剩余。禁止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生素。
4.5 监测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病原菌耐药性会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短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一养殖区内,可以利用药敏试验对细菌进行广泛地、不间断地耐药监测,从而掌握该养殖区内细菌的耐药趋势,为鱼病防治人员初始经验用药、抗菌药物应用技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6 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药,并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在养殖生产中,严禁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渔药的使用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78号公告的相关停药期规定,水产养殖动物在起捕前,其可食性组织中渔药残留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235号公告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施录禄.开展药物敏感试验工作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J]. 黑龙江水产,2018,(3):9-11.
[2]陈清华,水产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的风险及其控制[J],水产科技情报2009,36(2):67.
[3]张传亮,李槿年,汪兴生,等 挪威水产养殖药物使用与药残控制及我们的思考[J].中国水产,2007,(6):24-25.
[4]李爱华.水产养殖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J],中国水产科学,2002,(1):187-91.
(责任编辑: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