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火升++李太国++王胜全++吴刚武++周才祥
摘要:番鸭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菌病死亡率较高,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临床上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化验,可以对该病进行确诊,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方可取得理想疗效。
关键词:病毒分离;细菌分离;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46-01
2015年4月10日,湖北省某市养鸭场一群3 000只40日龄的番鸭发生了传染病,死亡率达21.3%,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试验诊断,确诊为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菌混合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十分明显。现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养鸭场饲养了3 000只番鸭,30日龄之前番鸭长势良好,35日龄发现个别番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出现零星死亡,到40日龄时番鸭死亡多达639余羽,曾使用氟哌酸、氨苄西林治疗均未见效。
2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委靡、扎堆、嗜睡、缩颈、嘴抵地面,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初期饮水增多后期减少;眼和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的分泌物;初期排泄白色水样粪便,稍后为黄褐色、绿色稀粪,污染肛门外围;后期部分濒死鸭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点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状,行走蹒跚,侧身倒地或仰天而卧。
3 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病变为肝脏、心脏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纤维素性假膜;心包膜增厚,心包内积有大量不透明的白色絮状渗出物,有的含有淡黄色液体,心外膜粗糙与胸壁相连;肝脏稍肿大,质地变脆,表面包有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假膜,易剥离,胆囊充盈;肺瘀血水肿,脾脏、肾脏肿大;气管环有黏液并呈环状出血,气囊壁增厚浑浊,有纤维素性或干酪样渗出物粘附;部分病死鸭腹腔有大量积液。肺、法氏囊、腺胃、肌胃、肠道均未见明显的剖检病变。
4 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鸭肝脏、脑组织病料,按常规方法处理后接种SPF鸡胚6枚,37 ℃培育120 h并盲传3代,所有鸡胚均健活,尿囊液未检测到抗体,表明未分离到流感病毒等有血凝特性的病毒。
无菌操作采取病鸭肝脏、心血做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视野内出现两种阴性细菌。一种为单个或成对的短小杆菌,一种为细小的直杆菌。瑞氏染色时,部分细菌呈现两极着色。
无菌操作采取心血、肝脏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及麦康凯琼脂平板,置37 ℃温箱中培养24 h。鲜血琼脂平板同时分一组置烛缸中厌气培养。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红色菌落。鲜血琼脂平板则见差异明显的两种菌落,一种为淡灰色、闪光露珠样小菌落,直径约1 mm,另一种为灰白色圆形突起、表面光滑、湿润的细小菌落,直径约2~3 mm。
挑取鲜血琼脂平板上单一的两种细菌,分别再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和血清肉汤中,置37 ℃温箱中培育18~24 h。大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红色菌苔;在血清肉汤中呈均匀浑浊。小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接种后不生长;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 h后上部清澈,试管底部出现黏稠沉淀,摇振后不分散,表面形成菌环。
4.2 生化试验
大菌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木糖,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符合大肠杆菌特征;而小菌落对碳水化合物均不分解,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特征。
4.3 药敏试验
对两种细菌分别用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两种细菌均对新霉素、先锋V、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钠中敏,对复方新诺明、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氟哌酸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1)治疗。对鸭群紧急给药,新霉素按0.04%进行混饲给药;肌注丁胺卡那霉素,每次每只1万U,注射2~3次。
(2)消毒。对鸭舍内外进行彻底清洗,在水池、水槽内投入0.1%高锰酸钾;用0.3%百毒杀稀释液带鸭喷雾消毒,每周2次。
(3)病死鸭处理。将病情严重、不食的病鸭及时进行隔离。将病死鸭掩埋或焚烧。
采用以上综合措施2 d后,死亡明显减少。3 d以后基本控制了疫情。一周后鸭群恢复正常。
6 讨论
目前,临床病例报道基本上都停留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以及部分实验室检验,即做出确诊。本试验则对病原菌的血清型进行了鉴定,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本群番鸭在发病期间曾用过氟哌酸、氨苄西林,但都没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知,所用的两种药物对鸭疫里默氏菌有效,但对大肠杆菌却不起作用,因此以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最好要依照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