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型课程教学反思

2020-03-24 08:46刘海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摘 要:基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定位上,教师应更加明确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体系重构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衔接,为社会工作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支撑。选取与社会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来搭建课程结构,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将读书会、文献翻译等手段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本来面貌,又能促进思想碰撞和理论应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3-0050-03

社会工作专业被定位为一个实务型的专业,但理论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工作的课程体系中,诸如《西方社会学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该如何定位,如何设计与实施等问题,尚存在讨论空间。不少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等理论型课程,却并未精准地确定它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基础理论课应契合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与社会工作实务相对接。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但却并未对这门课的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工作专业以实务技巧为中心,而理论多少被认为是一种点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穿透力。这种能力的来源之一便是理论学习。有效的“社会诊断”离不开社会学理论的滋养,更离不开对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深入梳理和洞察。社会工作专业诞生于近代剧烈变迁中的欧美社会,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对欧洲社会变迁的深刻诊断,无疑成为社会工作初创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1]。如果不了解这些名家的社会学理论,就无法理解社会工作的精神内核与现实指向,也无法理解社会工作实务技术的本质。

(二)课程内容相对抽象

不少学生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虽有兴趣,但由于课程内容抽象,导致入门难度大。首先,这门课程涵盖整个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古典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三个阶段,涉及的理论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众多。由于本科生阅读量不足,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理论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和思辨性。西方社会学理论与西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着共同的源流,尤其是古典社会学家均显现出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底蕴。而目前国内不少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并无充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储备,尤其对哲学史、经济史、政治思想史等涉猎不多,难以把握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与民情基础,仅凭自身经验无法准确理解西方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第三,社会学理论并不具有如自然科学般的层次分明、逻辑相扣的体系,各个流派的理论主张、研究路径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矛盾。同时,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化也没有呈现一种线性规律,很多理论呈现跳跃性和多面性,一些不同的理论流派或人物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具有很大的对话空间[2]。这种复杂性,极易导致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知识体系难以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建立起来。

(三)教学设计未能精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在不少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定位都是“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学学科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思想资源、演进脉络及主要理论范式,为学生学好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然而,这实际上并未能清晰界定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功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凸显了应用性取向,但同时也无一例外地保留了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培养这一目标。这些基本理论,无疑包括西方社会学理论。而且,在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和人类学等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衔接,需要更加精准地考量。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少高校的专业团队更多的是基于“不可割舍”的模糊认识来保留了《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却未能精准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设计。

(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抽象性较高,对学生理论积淀要求较高,时下流行的所谓项目化、“翻转课堂”等方法是否能适用于本课程尚需讨论[3]。而且,由于课程定位较为笼统和模糊,即使西方社会学理论被设定为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其实际教学设计也并未体现出应有的专业区分度。因此,相较于《个案工作》等专业技能课,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更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是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取理论性知识和间接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4]。但是,受制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理解力、学习认真程度等因素,讲授法的效果可能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当下智能手机和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所以,讲授法在理论教学中虽很重要,但如何更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新教学设计、精准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目前理论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变革

(一)理解课程意义,准确進行课程定位

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予以更加明晰的定位,精准理解课程定位。一般来说,应从专业和培养层面来区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课程定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均开设《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但由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两者的课程定位和作用应有区别。那么,社会工作专业中开设该课程,应予以何种定位?我们知道,社会工作专业更具实务性,其专业核心课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表面上与西方社会学理论并无太大关系,实际并非如此。两者的关系体现在生发背景、价值观和具体理论等层面。在应用性、职业性等课程设置导向日趋兴盛的背景下,这种深层关联,极易被淡化和忽视。

在生发背景及价值观层面,同样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西方社会学及社会工作均与欧洲社会结构的变迁紧密相关。欧洲工业革命和政治大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是西方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诞生的共同背景[5]。比如,涂尔干(Durkheim)关于社会团结、社会分工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工业革命、政治革命背景下頻发的劳工、失业、犯罪等大量“失范”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诞生的重要背景。马克思(Marx)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的分析,韦伯(Weber)关于科层制“铁囚笼”的洞见,都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智识基础。到了“后现代”时期,福柯(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和生存美学等对现代社会知识、权力和主体性问题的深刻剖析,使我们对现代社会结构与行动者之间的张力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极具启发意义[6]。在具体理论或实务技术层面,二战后兴盛于美国的微观社会学流派——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等,均可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实务技术革新的理论资源。由此观之,古典和当代社会学理论均为我们反思基于现代性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实务技术提供了批判性视角。因此,要按照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来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定位进行进一步明确,而不是如同当下的模糊化处理。教师首先要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才能让学生理解学习课程的意义。只有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合理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二)厘清课程关系,合理安排课程衔接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基础课程,一般来说要安排在较靠前的学期开设,并与《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等课程接连开设、密切配合。社会学概论课程发挥的功能是让学生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等有基本的认知与理解,为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工作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前提。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应紧随其后,为的是使学生从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基本原理等方面理解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要义。

(三)对照专业特性,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当前不少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材都是按照理论流派或人物来分成若干单元编排的,这种编排方式的好处是编写难度小,也容易使人们理解不同理论流派的区别。但这种方式的缺陷是总结归纳不足,不利于把握不同人物或理论流派的共同点。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流派比较庞杂,不可能都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而要选取与社会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来搭建课程结构。可尝试根据社会工作的内容体系,选取与其具有内在关联的社会学理论范式。这样就能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厚度,使学生更易理解社会工作得以诞生的社会背景和民情基础。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顺序,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选取与之紧密相关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不同流派作为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中,要将相关社会工作课程内容融入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学内容中,实现实务与理论的对接。也就是说,要按照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义,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不同范式中选出一些流派和人物,作为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四)将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精心筹备,根据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及其核心主张,选取与其密切关联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典型案例,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易体会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的深刻关联。要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之间建立联结,侧重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西方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社会工作典型案例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等方面展开。如在讲解涂尔干的自杀理论时,可结合本校往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讲解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如何利用恰当的社会理论分析社会问题,从而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在讲解布迪厄的社会资本和再生产理论时,可以用该理论来分析社会工作者职业地位与社会声望形成的社会结构因素,深化对社工职业地位及其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讲解福柯的权力理论时,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工作各类服务对象所处的日常生活来理解其所处的微观权力网络,也就更为深刻地理解每位服务对象的潜能发挥所受到的各类限制,这对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针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相对抽象的特点,按照准确的课程定位和合理的内容体系来采用教学方法。

(一)设置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会环节

无论如何,理论类课程必然要以有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受目前碎片化阅读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并不能坐下来安心阅读,尤其是理论类文献。那么,在《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设置读书会环节,督促学生通过读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的浸润。当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经典书目,尤其是要筛选翻译质量较好的译文译著,必要时选取外文原版。阅读书目要提前编制好,并以小组形式分配阅读书目。可每周安排一个小组进行阅读汇报,并撰写规定字数的读书笔记。读书会可每月2次,把学生分为5—6人一组,共同阅读一本(篇)文献。在课下阅读后,每人在读书会开始前提交一份读书报告。读书会上,每人都要分享阅读体会,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学生阅读分享的优缺点,提出阅读建议。

(二)精准设置外文翻译环节

当前不少《西方社会学理论》相关教材均取材于外文教材或研究文献,对引介并让学生快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起到很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返回外文文献本身,对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本质和脉络大有助益。建议设置外文翻译环节,给每名学生分配外文经典教材部分相关段落进行翻译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此外,按照理论流派或人物,精心挑选外文期刊上发表的社会学理论文献,分配给每位学生课下翻译完成,并在课程内容结束前组织几场分享汇报会,学生分享自己翻译的论文。通过这种手段,既能让学生浸润在原汁原味的社会学理论文献中,了解理论研究前沿,又让他们锻炼英语应用能力,还能使学生从课外碎片化阅读中抽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理论积淀。

四、结束语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对于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定位、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课程定位上,教师应更加明确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体系重构上,要合理安排课程衔接,将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为社会工作其他课程提供理论支撑,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解纳入特定的理论背景中。按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选取与社会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来优化课程结构。同时,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典型案例融入课程,使学生更易体会西方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工作的深刻关联。在教学方法上,要尝试将读书会、文献翻译等手段加以结合,既让学生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本来面貌,又能进行思想碰撞和理论应用。总之,在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要遵循特定的规律,充分重视课程意义,明确课程定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开设的价值,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科塞.社会思想名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4.

[2]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7.

[3]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4]李晓蕾.讲授法批判的再批判——对于“生成性教学”误区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81—88.

[5]瑞泽尔.古典社会学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218.

[6]刘海健.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来自福柯的启示[J].社会工作,2018(1):63—7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工作教学改革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