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山
(武威市中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与坏死,进而出现机体神经功能缺失[1],有文献报道,本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2]。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本病的发生以瘀血阻络为主,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常规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与神经功能的差异,以指导临床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在武威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126 例,年龄60~85 岁,病程1~48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医疗付费方式等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续表1)
纳入:(1)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明确诊断为脑卒中;(2)年龄在60~85 岁之间;(3)临床资料完整;(4)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排除:(1)伴有恶性肿瘤者;(2)伴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3)伴有血液系统疾病者;(4)伴有精神异常、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检查治疗者;(5)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6)拒绝参加本次研究,或临床资料采集不完整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凝、神经保护、降血压、脱水降颅压与对症支持,同时结合言语治疗、作业治疗与运动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6g、柴胡6g、枳壳6g、甘草10g)水煎服,1剂/d,分2 次口服。所有患者均以4 周为1 疗程。
1.5.1 临床疗效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的改变幅度判定临床疗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以上为临床治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至89%为显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0%至49%为有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至20%则为无效,治疗后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则为恶化。总有效率=[1-(无效+恶化)/总例数]×100%。
1.5.2 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Hct)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差异。
1.5.3 神经功能改变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总分值0-45 分,分值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好。经检验,该量表的重测信度0.856,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4,提示NIHSS 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Hct、Fib 与NIHSS 评分为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其他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例或例(%)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06%)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Hct 与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n=6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n=63,)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0.388,0.109,0.567,0.062,0.468,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9.349,16.284,17.586,9.345,22.557,均*P=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和部分脑神经坏死[6]。有文献[7-11]报道显示,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免疫系统疾病、凝血机制异常等均可引起脑梗死。目前,临床上对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神经保护、降血压、脱水降颅压与对症支持治疗[12]。大量文献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期间发挥重要的应用价值[13]。
中医学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明代吴昆所著《医方考》云:“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说明痰瘀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可将通络化瘀确定为中风的中医治法之一。血府逐瘀汤见于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以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而成,为治疗血瘀阻络的经典方剂。全方重用了活血化瘀药和行气解郁药,其中桃仁味苦性平,有破血行瘀之功效,为治疗血瘀之要药。《神农本草经》曰其“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红花味辛性温,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常与桃仁配伍,为活血化瘀的常用药对。当归味甘辛性温,有补血活血之功效,明代张介宾在《本草正》中将其总结为“血中之圣药”。生地味甘性微温,有滋阴补血之功效,与当归配伍,能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行气而不伤阴。赤芍味苦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川芎味辛性温,有行气止痛之功效,为血中之气药。由于血瘀则气滞,因此本方在消解瘀血阻络的同时,还能化解气分之郁结,故用四逆散以透邪解郁,升阳救逆,再加上桔梗上达清窍、牛膝引血下行,则全方共奏理气活血化瘀、行气升阳救逆之功效。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抑制动脉硬化及调节植物神经、解热镇痛消炎等作用[14-16]。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脑血管腔狭窄与痉挛,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与血液凝聚性增加等改变。现代药理学文献表明,中风患者血液主要呈黏、聚、凝、浓等特征。而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Hct 与Fib)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证实了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液流变学参数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Hct 与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见血府逐瘀汤有助于明显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中红花、桃仁具有抗血栓与抗凝的药理作用,可促进血液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方中枳壳、桔梗、川芎能促进脑组织供血,且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药理作用,可通过有效抑制细胞壁红细胞聚集与白细胞黏附。因此,我们认为血府逐瘀汤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有国外文献报道[21],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供血不足,促进缺血性炎症反应程度加重,增加炎症趋化因子与细胞因子释放,是局部脑水肿程度加剧,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因此,我们对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也进行了观察与评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治疗组NIHSS 评分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可见血府逐瘀汤有助于明显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我们推测血府逐瘀汤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减轻脑水肿程度,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避免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效保护神经细胞,进而改善神经功能。因此,我们认为血府逐瘀汤在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有助于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