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
中风为中医病名,可分为内风和外风。临床常见的中风以内伤病证为主,多为脑卒中等。其起病急,病情复杂,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该病存在较多后遗症,如肢体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等,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负担[2]。中风后期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中医护理将治疗与调养相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整体观的理念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应用于中风患者中临床效果良好。基于此,为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该次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64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患者病情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偏瘫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中药熏洗、中医针灸、中医按摩的适应证,且均可耐受;患者意识清楚。排除标准:患者合并精神异常或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合并凝血异常、恶性肿瘤或器质性疾病;患者既往有关节挛缩运动或肢体功能障碍。
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中医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59.65±9.87)岁;中医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97±9.7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肢体锻炼:鼓励患者每日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上抬、外展、下勾等运动,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行精细运动的锻炼,如捡豆子、做手工等,以此保持各关节的活动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及功能减退;(2)体位摆放:予以患者舒适体位,确保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经常改变体位,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3)生活护理,对于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指导其独立完成,如漱口、进食等;(4)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
1.2.2 中医组
中医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中医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中医辩证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多食用山药、赤小豆、黄芪等益气补血的食物,以此改善气虚血亏的症状。对于肝阳上亢患者,指导其饮食清淡,多食蔬菜及凉性水果,如黄瓜、冬瓜、白菜等;针对阳虚者,指导其多食用牛肉、麦面、胡萝卜等甘温食物;针对阴虚者,指导其多进食小米、桑葚、绿豆等甘凉食物。在予以饮食护理时,应注意药物及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物疗效及患者健康[4]。(2)中医按摩护理:根据患者肢体瘫痪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护理,上肢功能障碍可选择肩贞、肩井、手三里等穴位来进行按摩以促进功能恢复,下肢功能障碍可选择绝骨、风市等穴位来进行按摩以促进功能恢复,同时,可按摩太冲、肾俞、脾俞、大椎等穴位,每次10 min,每天3次,1个疗程14 d。对于软瘫期患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头部、手及足部等进行按摩,常用穴位有百会、曲池、肩髃、足三里、太冲等。对于痉挛期患者,对其患侧肩部、颈部两侧、上肢等进行按摩,并辅以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此外,还需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然后按摩其臀部、大腿及小腿,尤其需加强对其膝关节与髋关节的按摩,以减少患者痉挛的产生,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5-6]。(3) 中药熏洗护理:给予中药熏洗治疗,选用透骨消30 g,伸筋草、桂枝、乳香、桑枝等各15 g,煎煮成汤后,利用热力,为患者进行全身熏蒸,温度下降至40℃时,予患者进行熏洗浸泡治疗,从而使药液充分吸收。熏洗期间,严格控制药液温度,避免发生烫伤等不良事件。每天熏洗1次,每次20 min,1个疗程14 d。(4) 中医针灸护理:根据患者肢体瘫痪情况及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中医针灸护理,上肢功能障碍可选择外关、合谷、天髎、肩髃、天泉等穴,下肢功能障碍可选择丰隆、光明、殷门、飞扬、阴陵泉等穴[7]。每日针灸1次,1个疗程14 d。(5)中医情志护理:多数中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等原因会产生悲观、抑郁、自卑及焦虑等严重的负面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机体的心理和生理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因此,要多与患者交流以及时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安慰,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情感安慰,增强其疾病治疗的信心。可指导患者使用气功调神法、移情易性法等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1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包括上、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上、下肢功能使用FMA评测法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其评分越高则表明肢体功能恢复越好;ADL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可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分,其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NIHSS评分可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其评分越低则表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3.2 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
使用焦虑(SAS)自评量表及抑郁(SDS)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SAS评分分界值为50分,<5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则焦虑越严重;SDS评分分界值为53分,<53分为正常,分值越高则抑郁越严重。
1.3.3 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满意度
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调查例数×10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FMA评分、ADL评分及NIHS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及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中医组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FMA、ADL、NIHS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的FMA、ADL、NIHS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有所改善,且中医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SDS评分比较[(),分]
经满意度调查表调查统计发现,中医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1.25%,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脑卒中是临床多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为“中风”范畴,认为该病的致病原因与机体正气不足、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7]。该病具有发病急、病程长、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有关数据统计显示[8],我国2012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82%,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偏瘫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多指一侧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出现感觉障碍、肌力减退、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等症状。有调查显示[9],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75%~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重度障碍患者超过40%,其中约有1/3~1/4在5年内中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风早期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塑性较强,因此,予以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能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的再生构造,促进其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帮助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大大改善预后效果[10-11]。相关文献报道,予以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循环改善,可重建病灶周围组织,发挥脑可塑性,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但是使用常规康复护理效果还不够理想,而中医护理通过饮食干预、穴位按摩、针灸、中药熏洗等,可明显加快患者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指导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辨证分型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备科学性及整体性[12]。护理人员在常规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辨证膳食,可改善其机体体质情况,提高免疫力,达到疏通气血、补气益血、改善气虚血亏的作用。同时辅以中医按摩及针灸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予以按摩、针灸等,以达到痛经活络及活血化瘀的功效,避免患者肌肉痉挛及萎缩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以利于其更好地重组。而中药熏洗护理通过使用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药物,利用热力作用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从而发挥药效,达到活血行气的目的[13]。相关研究表明[14],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而中医情志护理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通过顺情解郁、移情易性、情志相胜等情志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应用气功调神法使患者学会自我疏解不良情绪,使之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予以中医护理后,中医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及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是因为按摩、针灸等中医护理措施可刺激患者的肢体及神经功能,从而帮助患者功能的恢复;且中药熏洗在中风后偏瘫治疗具有较好的优势,相比中药口服,中药熏洗利用皮肤吸收,同时通过热效应来更好发挥药效,帮助患者恢复。结果还显示,中医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情志护理对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效果明显。此外,此次结果中,中医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护理效果的满意及认可。
综上所述,在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护理的同时增加中医护理,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