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桑
【摘要】《体育(与健康)标准》提出:“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把兩者结合起来?本文针对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设计与课堂上的问题创设两个途径,结合心理暗示法、成功教育法、挑战移情法、角色变换法等教学手段,以小学体育教学为载体,达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的目标。
【关键词】自信心;育人作用;训练途径
自信心(confidence),心理学称为自信,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使个体积极向上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会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本文通过简析培养自信对体育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信心的具体表现,探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方法和途径。
一、培养自信对体育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特别是运动技能学习中,反复多次的练习可能只有一点点的进步,练习过程中产生的身体不适反应,甚至是伤痛,都可能影响或者打消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与增强,具有促使学生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审视自我,提高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评价等方式,创设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心理冲突氛围,例如,竞赛、对抗等等,使学生在对立的情绪体验中,进一步锻炼和强化积极的心理,坚定地朝着学习目标前进;在体育教师的评价中,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方式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增强自信。
二、小学生自信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于自信,或者是自信心,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自信,或者说自信心,能够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目标,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既受个体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是个体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计。
(三)自信是个体对自身诸方面的肯定程度,是对自己能力、价值做出客观、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
综合自信心的定义和个人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应该是:
1.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意愿和行为;
2.正确对待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弱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3.能够接受具有一定困难程度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同伴的协助下独立完成。
明确了自信心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就变得有章可循。
三、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信的途径
1.教学设计,注重参与和激发兴趣
首先要创设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与儿童日常生活的情景具有相似的学习环境,减轻学习的顾虑;其次把教学主要内容按照内在的联系划分成若干步骤,并设置适合的学习目标,采用小步子、及时强化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达标练习过程中逐步积累成功的经验,以学习成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最后在练习难易程度的设置上,要以学困生的能力水平作为练习目标的起始点,以学优生的能力水平作为练习的终极目标,以中层生的能力水平作为中间浮动的度量,让学生先做后学,边做边学,逐步提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保护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2.教学过程,要创设情境和激励肯定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情景所蕴含的问题时,肯定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学习疑难,激发学生解决疑难的意愿。
首先,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后,积极鼓励学生寻找问题存在和发生的意愿,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所需的资源;其次,教师要加强巡视观察,肯定学生正确的回答和做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进一步保持和巩固现有的知识技能。最后,在课堂小结和课后总结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安排自己的练习,不做统一强度、进度的要求,让学生以他自己觉得最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信的方法
参考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可知,当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确看到成功的希望时,学习的自驱力最高;但是该理论又指出,只有经过付出努力取得的成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持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热情。
1.心理暗示法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树立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的教学观念,并且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学生,表明自己的信心,进而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然后教师要考虑如何把教学过程中有可能损害学习者身心的危害因素排除掉或弱化到最低程度,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教师要明确地进行归因指导,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错误的判断,引导学生从失败中获得最有益的经验教训;最后,设计简洁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与之配套的练习方法,让学生清晰进一步探究的方向和自己目前的能力水平,坚定学习信心。
案例一:小篮球——运球移动
案例陈述:学生在学习小篮球-运球移动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运球行进不看球的习惯,教师没有在开始阶段就提出要求,而是采用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通过师生互动、行进、竞赛等活动形式,把学生对球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的胜负上,逐步形成了运球行进不看球的动作习惯。
2.成功教育法
在师生互动环节,表述小结的时候,有意识地先安排中层生、学困生发表意见,然后让学优生进行分析解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变成下一步练习的主要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肯定,安排问答、解疑、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建立良好学习心理的过程。
案例二:小足球——前额正面头顶球
案例陈述:头顶球教学,由于畏惧心理,女生的学习效果会低于男生。为了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通过贴纸定位置→双人顶球游戏→自抛自顶练习→头顶球比远的顺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逐步提高动作的技术性,配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互评演示,使学生在游戏、挑战、竞赛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在分层练习中不断累积成功的体验,弱化了畏惧心理,建立了学习自信,提高了学习效率。
3.挑战移情法
通过良性竞争,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能力。针对主教材进行游戏化、竞赛化的设计,巩固主教材的技术技能,拓宽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快感和成功感。
案例三:有趣的折返跑
案例陈述:跑步是比较枯燥的内容,但是当折返跑和数学结合起来,会有不一样的乐趣。在地面摆上不同的数字和数学符号(例如:+ - = × ÷),让学生在折返过程中完成数学算式或者是乘法口诀,学生练习积极性就上来了!
4.角色变换法
学困生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是长时间地被忽视或是不受欢迎所引起的,他们的角色地位导致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失,也促使他们对课堂学习、班集体产生厌烦感。运用角色变换策略可以逐渐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期望,促进自信心地成长。例如,在每節课上安排值日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站出来整理队伍;每节课安排器械管理员,轮流安排学生进行场地器材布置和整理回收。在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具体地表扬,提高学困生的成就感,改善他们的班级人际关系。
案例四:今天我值日
案例陈述:每一节体育课,学生按照学号顺序,轮流担任值日生,负责带队做操、布置场地、回收器械。在教师的课堂记录上,担任值日生、器械回收员、领队、领操等任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并计入期末学业总评成绩。
四、综述
学校体育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总的指导思想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只是依附在其中的发展性目标。因为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例如,团体合作、比赛竞争、身体对抗、高峰体验等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健康理念,国家教育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要求。希望通过体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达成培养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载体作用,需要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长期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莫雷,何先友,迟毓凯.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评价技巧与案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