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喜阳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黄埔古港现有历史文化优势,如何搭建学习资源?如何根据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渗透数学应用?这一研究工作作为“利用黄埔古港人文资源构建办学特色的研究”的教学理论实践,为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的提出
黄埔古港(范围主要包括现在的黄埔村和石基村),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处可见的旧街道、古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古宮殿,各种砖雕、石雕、木雕、灰雕等历史人文遗存,逐步形成了具有多样性文化内涵的黄埔古港历史文化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此,我校在致力于以黄埔古港文化为依托的校本课程及教材等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与本地区人文相辉映的教学成果,本文试从初中数学课程如何对接古港历史人文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渗透谈几点浅见。
二、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作为一种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发展中去。无论是传统的“数理化”等理工类学科,还是语言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的广泛应用,其广泛性不仅在于它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而且体现在它广泛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课程大量的“纸笔”演算以及枯燥的教学形式,往往给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留下“烦数学”“怕数学”的负面心理感受,其核心就是对数学的应用存在误区。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数学公式、演算过程只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学习者的数字应用能力。那么,什么是数字应用能力呢?所谓数字应用能力,指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通过对数字的采集与解读、计算及分析,并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做出一定评价与结论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其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应用能力是一种决策力,是用数字进行思考判断,同时决定事情优先顺序的能力;(2)数字应用能力是一种分析力,能让你看见问题背后的真相,从而填补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3)数字应用能力是一种决胜力,因为你的数字力智商,决定了你的工作成就与人生财富。
由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数字信息为媒介,通过数字的把握和数字运算的方式,来说明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数学教学中对接文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应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各个学科的人文价值更加凸显,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 形成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课程模式,其关键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活动”来展开教学活动,将数学的知识点以及相关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由学生身边的“所闻所见”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使学生真正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体验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与教学“实用化”。
根据学习活动的流程,数字应用能力可分为3个技能要素:1.数字信息解读;2.数字运算;3.运算结果的展示和应用。首先,数字信息解读又可分为(1)解读各种数据信息;(2)简单统计获取结果;(3)汇总数据解答问题。例如,针对古港现有历史文化遗存,可以安排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索现有的古民居建筑、祠堂建筑、古宫殿的数量以及各种砖雕、石雕、木雕、灰雕的种类及样式,通过简单的数据资料的采集并进行统计,形成古港文化资源的“数据库”。此外,可以借助设计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古港原住民中的老年人进行文化遗存的访谈,从中挖掘古港文化中已经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从而补全在前期数据搜集过程中的“遗漏”和不足。在这里,可以利用数学中涉及统计学的知识来进行知识讲解和步骤说明,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统计”等活动汇总古港的相关数据资料,从而为相关保护历史遗存和弘扬文化精神等具体工作做好基础。
其次,在解读数字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数字运算,这就必然涉及到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那么,它不仅包括多种方法进行运算,还包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检查结果。例如,针对古港遗存的古建筑,不仅需要对基本的数量要进行相关统计,还需要具体的针对建筑本身的面积和容积率等进行数据的收集,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勾股定律”等数学公式进行实际测量,在应用题的设计上不仅要充分考虑测量的精度,还要掌握各种不同的常用测量单位,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将测量面积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公式在学生实际测量遭遇“问题”的过程中,及时的进行介绍、及时地进行示范,及时地进行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知。此外,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具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是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是社会责任感的潜意识教育,如环境保护、人口资源意识的教育。例如,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琶洲已逐步成为了城市的副中心,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已对保护古港历史遗存提出了挑战,对此,可以对古港人口比例中的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环境资源中的水资源、空气资源、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设计出符合“古港人”心理诉求的相关数学应用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人口资源在我们今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在通过数字运算的基础上,必然需要进行运算结果的展示和应用,也就是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展示前期调查、分析、运算的数据信息。在这里的“合适”,指的是不仅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公式、正确的单位来展示数字信息,还要用计算出来的结果来判断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例如,可以根据前期调查的关于古港的“数据信息”,教会学生制作《古港历史遗存调查报告》,不仅要从报告中呈现古港古建筑、人口、环境的现有数据,还要体现现有数据对未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建议和措施,而这些结论的出现,都可以借助数学应用题的形式,在学生实际开展“调查”活动的过程中伴随进行,将知识点“隐形化”,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从而真正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教学的“实用化”。
当然,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在中学数学课中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同时,要对古港资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前期了解和基础资料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既针对学生实际,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联结,又针对古港文化资源,将现实性和实用性进行拓展。总之,就是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将古港文化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问题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提升数字应用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成学生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使他们奋发图强,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