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2020-03-23 05:56卢文阕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卢文阕

摘  要: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种口头的艺术,因此要靠人和人之间的交流进行传播。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它起源于早期文明阶段,在当时文字还没有被普遍运用,只能通过口头的表达交流彼此的情感。而且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扼要而精炼的表现了很多非凡的人物故事和民族精神。其中一些运用幽默讽刺的描写技巧来表现社会现象的真实性,也因此其能够产生并得以发展延续。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被逐渐重视的今天,我们要把民间口头文学看成重要的文化遗产来保护。在现有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首先要注重从传承人进行传承,其次要注重自媒体的运用,使其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民间口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一、概述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1]其实,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等就是由一开始的口口相传最后整合而来的。古往今来关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释义有很多的说法。“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的文学,主要是口头形式的,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戏曲、曲艺、歌谣等。”[2]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演进中,各族人民都用其独特的智慧创造了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也以此来表达、记录和抒发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意愿和情感。这些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往往这些具有鲜明地域性和名族特征的口头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方或种族抹不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最贴近历史的真实部分,其可以侧面再现以前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拥有历史挖掘研究的价值。

虽然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在文学体系中不占主流地位,可是了解文学史的人都会发现,口头文学是文学产生的最初形式。在早期文明阶段,文字还没有被普遍运用,只能通过口头的表达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思想。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有一部分民间口头文学慢慢地转变成书面的形式,继而印刷术的产生民间口头文学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途径,这些口头文学有很多一直流传于民间,因此也慢慢地开始变为固态的书面传播的形式。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逐渐被边缘化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并没有因为被轻视而消失,其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上,使其因拥有了生存土壤,并能够得以丰富和流传。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扼要而精炼的表现了很多非凡的人物故事和民族精神。一些运用幽默讽刺的描写技巧来表现社会现象的真实性,甚至远超于正统文学的书写者。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象而又朴素,而且还有很多往往正统的书面文学更加精细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二、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保护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它是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正是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得以流传的。这些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口头文学无论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群体传播了知识鼓舞了心志。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由于是经过了长期的口口相传,因此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它像教科书一样从侧面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劳作。也有很多劳动歌,在人们劳动时起到了调整呼吸和动作以鼓舞士气的作用。许多世代相传的传说,不但传承了很多历史知识,蕴含了很多人民生活的情感。很多英雄史诗都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柱。有很多描写社会底层受压迫者反抗的故事和歌谣,都在特殊的时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品格的形成。劳动人民创造了这些大量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人们的现实生活,规范和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新时期,劳动人民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创造出了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的民间文学作品,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同时也是当下社会文化创新的需要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文化想要进行创新,从国外文华中汲取营养是其中的一个途径。另一个途径是向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从我们民族自身的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精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创新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对认识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也是丰富创新新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保护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我们文化得以发展昌盛的根本基础。我国各族人民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保护包括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三、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路径

(一)培养传承人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是需要通过人和人之间的继承和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要想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就需要还原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际活动来实现。在文字还无法普及,正统的书面文学作家很少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得以发展和传播,也因为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很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物,他们成为了民族民间口头文学重要的创作者和中坚力量,其中有一些人也会逐渐被人们追捧繼而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后来随着文字的逐渐普及,因而这些传承人就开始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口头文学。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人,是口头文学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关键部分。对于这些传承人一般都要求其能很大程度上继承前人的东西,还能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其掌握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得以继续传承。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人的培养在传承中是极其重要的。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传承人,通过后续不断涌现的新的传承人,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就可以得到持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普遍认同,因此,对于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人的培养也可以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引领。传承人必须进行严格的选拔,传承人必须能够精通和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可以对其进行创新加以延续。传承人的选择应该尽量是生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因为这块土地孕育了他们,所以他们对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更加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口头文学功底。各地政府要落实传承人的补贴机制,提高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在物质条件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传承人的心理上更加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也会使得他们更加积极自觉的传承其所掌握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趣味性和表演性特征比较明显,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也可以多多组织此类活动。使这些活动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们自觉的接受和保护民族民间口头文学。

(二)传承过程中自媒体的运用

在信息服务迅速发展的今天,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互联网和自媒体在引导人们的视野和舆论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当下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范围还是相对狭窄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其实这也更多的反映互联网在今天对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流行性和国际性方面,而对传统性很强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不够主流。目前传统文化面临逐渐边缘化的境遇,社会生产为了迎合时代的步伐传承和学习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人群越来越少,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失去了传播的平台和机遇,使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的好东西无法被国人发掘,更好地利用其造福社会。

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必须融入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并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应有的地位,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就能实现不断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包括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更有可能使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进一步得到创新和发展。中国是人口和教育大国,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因此要通过学校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和展示的后续力量。

传统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其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口头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视野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产生于原始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环境以及传承方式都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下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的媒介下对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和传播,是对传统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拓展。信息浪潮的迅速发展,为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提供了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途径和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互联网的多途径运用,使民族民间口头文学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结语:

中华各族人民和各地区人民,依托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利用生产生活经验和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并在生活和生产中代代积累,最终不断丰富和传承下来。这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内容和样式,是优秀的中华特色的傳统文化,应该走出去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得以更好地传承才是当下的重中之重。民族民间口头文学要依托自身优势,紧抓时代背景,找到自己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需要适应新时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承和创新,使其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注释:

[1]https://baike.baidu.com,2018-5.12.

[2]选自《辞海》.

参考文献:

[1]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民间文化论坛,2013(5):5-14.

[2]张悦·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首发·中国艺术报,2009-09-18.

[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2015(1):1-10.

[4]谭宏.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

猜你喜欢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赣西武宁“打鼓歌”传承人传习基本现状与人才培养对策思考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