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茹茹
摘 要:《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优秀的成长小说,主要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间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事迹。这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通过描写林道静在革命和爱情中的成长,道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杨沫的内心希冀。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封建地主家庭中逃脱时的苦闷彷徨;在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后的生命皈依;经历一系列磨难后的重获新生。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成长经历的描写以及她周边人物的影响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
关键词:成长小说;成长史;林道静;无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02
一、“成长小说”的由来及背景
“成长小说”这一术语是摩根斯坦分别在1819年题为“论成长小说的本质”的讲座和1820年题为“论成长小说的历史”的讲座中提出的[1]。“成长小说”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每个人对于“成長小说”都有独特得见解,但他们的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长主题小说类型,小说主人公得以成长,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逐步提升,面对生活的磨练和熏陶,最终成长为较为完美的人格。
二、青春之歌与杨沫
(一)《青春之歌》创作背景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期间的历史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题材的小说风起云涌,尤其以革命小说最为出众,革命题材受到了热烈的追捧,这些小说盛极一时,影响深远。《青春之歌》代表了众多革命小说,写出了革命时期学生起义的一腔热血,杨沫也代表了众多作家,不顾外界环境的影响,将自己的胸怀与抱负写进了书里。
(二)杨沫创作《青春之歌》的心理分析
小说中无论是细节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表现出精湛的写作技艺,之所以杨沫将爱情与政治结合的如此契合,这不仅是因为杨沫自身的写作水平高深,更重要的是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相关。书中林道静便是现实中的杨沫,林道静少年时也未曾感受过家庭温暖,十几岁时便离家出走,做过小学教员,当过家庭教师。热恋的对象也是一位虽沉迷于古典书籍但也给了林道静温暖的北大学生,所以余永泽便是现实中杨沫的第一任丈夫张中行的原型。卢嘉川给林道静整个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她迅速成长起来,这便是杨沫的第二任丈夫马建民的原型。林道静的第三任爱人江华同杨沫相伴晚年的李蕴昌也有相似之处,同是高材生,且对于林道静也给予了细致的照顾。林道静是杨沫内心的向往,她将对于自己的希冀寄托在了林道静的身上,所以将自己的经历与心之所向归于内心幻想的林道静,历经多年写成了优秀的成长小说《青春之歌》。
三、《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史
(一)逃离:苦闷绝望中的挣扎
林道静的幼年伴随着孤独和冷落,没有生母的关爱,后母也仅是将她看作换钱的工具。也正是如此冷酷的环境催生了林道静勇敢且独立的性格,对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极力反抗婚姻包办,索性逃离了从未给过她过多温暖的封建家庭。她结识了第一任恋人余永泽,但思想脱节的两个人最终形同陌路。林道静发现原本境界高深的余永泽变得不求上进,加上自己接触了很多进步思想后,越觉得余永泽的迂腐是自己难以忍受的。爱情和政治融合后,林道静在爱与追求中徘徊,最终选择了向前迈进一步,与保守主义划清界限。这也是林道静在久经徘徊挣扎中走出的第一步。
(二)觉醒:启发教育下的锻造
卢嘉川是林道静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出现也是林道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他高深的境界和进步的思想给了林道静很大的启发,也是她踏入新征程的强大动力。在卢嘉川的指引下,林道静从一个具有个人主义的小知识分子变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者,不仅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三)成长:生死考验间的重生
继卢嘉川之后,江华成为林道静生命的导师,给了林道静很多的鼓励与指导,也成为了她精神的支柱。他教会了林道静很多东西,让林道静从对革命的浪漫的幻想中回归到现实,教她变得愈发坚强和勇敢。面对再次被捕入狱,林道静的心境与最初完全不同,没有了以往的孤独与恐惧。1935年被释放的林道静仿佛获得新生一般,以更加炽烈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成为党员后的她身受重任,她做起了北大学生的工作,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一二·九”以及此后的一系列游行示威中,林道静所表现出的沉稳老练是她成长史的见证,面对刀枪剑戟,毫不畏惧。此刻的林道静仿佛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丝毫不见刚开始的晦涩懵懂。
四、《青春之歌》的现实意义
《青春之歌》是一部很典型的社会现实主义成长小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展开叙述,同时给予她帮助,影响她生活的人也有很多,有正面人物的鼓励和支持,也有反面人物的背叛与陷害。其目的都是为了衬托林道静的成长,为她的成长史增色,使其更为丰富。小说中主人公在不断的磨练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加成熟,人物色彩也逐渐丰富起来。杨沫历经几年的锤炼,写成了《青春之歌》,一经发表立马掀起了读者的喜爱,翻译成多种版本。可是就是这样带有红色革命色彩的经典在文革时期被打为“毒草”,一度被封。仿佛将落之日般,尽管气息奄奄,总难以抵挡曾有过的光与热,《青春之歌》的光芒也在爱国青年中发散开来,得到平反后,虽失去了往日的炙手可热,却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奔涌向前,坎坷前行。
五、《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的解读
(一)对“政治爱情叙事”的解读
在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往往掺杂着政治的色彩,个人爱情往往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爱情与革命利益的结合。最初与余永泽坠入爱河的林道静内心怀揣反抗精神,具有“女权”意识,可是余永泽同样具有“男权”思想,他总想着让林道静做一个良家妇女,照顾好小家庭就足够了,这也注定两个人的分开。从政治角度来说,在林道静生命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有意义,卢嘉川,江华,林红都对林道静有很大的启发,提升了她的精神境界。而从爱情角度出发,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都从不同层面促进了林道静个人的成长。余永泽让林道静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卢嘉川则是林道静生命发生重要转折的催化剂,让她循着自己的内心不断向前。而江华则如同父亲般沉稳,完成了林道静的精神“救赎”。
(二)对“女性成长”话题的解读
相信读过《青春之歌》的读者都领悟到其中人物的成长之路,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女性成长话题频频出现于各种著作,成为各个作家付诸心血的母题,小说离不开“成长”的话题,而书中具有成长要素的主人公也都以女性居多。在那个时代,女性脱离了封建时期的软弱,被赋予逐渐强大的思想与意志,而女性之所以不再被“弱化”,与革命的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女性因为革命而逐步成长且愈发强大,而一度被赋予柔弱体质的女子之所以能站起来反抗,除了其内心具不甘屈从的坚贞,还因其生命之中有重要人物的指引,而《青春之歌》是这些话题结合最好的产物,在众多成长革命小说中脱颖而出,成为脍炙人口的读物。
六、结语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其中渗透着严肃的政治主题,但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小说中处处体现出来的爱情成分。小说通过对林道静冲破封建社会的藩篱的描写无形之中也反映出处于社会底层女性意识的觉醒。林道静从最初逃离封建家族起,女性意识就在她心底生根发芽,而后遇见余永泽,她内心的“女权”意识与余永泽保守的“男权”思想发生碰撞,她选择离开余永泽,也是她捍卫“女权”的体现。在之后遇见的卢嘉川和江华都是她女性意识逐步成长的催化剂,指引着她冲破世俗的藩篱,最终实现女性生命的价值。
注释:
[1]孙胜忠.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A].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孙胜忠.成长小说的缘起及其概念之争[A].安徽师范大学,2014,(1).
[2]张国龙.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理论与创作,2010,(3).
[3]杨沫.杨沫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4]作家出版社编辑部.《青春之歌》评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5.
[5]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