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文言虚词“则”和“而”的翻译研究

2020-03-23 13:35祝浩威
戏剧之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祝浩威

【摘 要】文言虚词种类繁多、意义混杂,英译策略不胜枚举。本文主要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文言引文中虚词连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政治文本中文言虚词连词的翻译提供参考依据。文言虚词连词在外宣的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三种策略,即对应连词、不对应连词和省略的方式。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文言虚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181-03

为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下简称《治国理政》)已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出版发行。翻译团队由中国外文局、外交局、中央编译局等诸多精英译者组成,译本首次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审校,可见翻译团队对译本质量要求之高。英译本在国内翻译界引起热议,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结合不同翻译理论,深入研究《治国理政》英译本中文言引文、中国特色词汇等的翻译,为中国的政治文本翻译提供了策略指引。直接引用文言文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特点,引用文言文能充分彰显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更是中国伟大先哲思想结合中国实情指导实践的重要表现。但如何将其有效传递出去是英译过程中的难点。文言虚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字里非常特别的词类,它虽然在数量上比实词要少得多,但重要性远远超过实词。[1] 本文将结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用英汉对比研究,分析文言引文虚词英译时的策略,研究译者在何种情况下将其转化为目的语中语意基本对应的连词,什么情况下转化为与源语虚词词意不对应的连词,又在什么情况下直接省去文言虚词的翻译,为今后政宣材料中文言引文的翻译提供更多的翻译策略和实践指导。

一、文言虚词与外宣翻译

虚词往往在句中承担着“经络”的角色,负责衔接前后实词词意,连接前后句子,连贯语意,担负着繁重的语法任务。文言虚词一般按词性可分为代词(表指示和表疑問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应对词、兼词。[2]目前已有学者研究过在纯文学作品里感叹词的英译,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古汉语虚词作连词时在政治文本中的英译。

虚词的英译会随着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译本。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英译时,译者更多是怀揣着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目的去翻译,会更注重文化特色内容的翻译,彼得·纽马克认为,对于介绍源语文化为目的的表达型文本,如诗歌、小说等应采取语义翻译,即力求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保持作家个人的感情色彩、文学方法、结构形式等。[3]但《治国理政》是政治文本,属于莱斯提出的三种文本类型“信息文本”“表情文本”“感染文本”中的信息文本。[3]准确性和严肃性是信息文本英译时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英译《治国理政》中的文言引文时,也必须贯彻准确性和严肃性这一重要标准,实现较好的信息传达,同时也应该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4]

二、功能对等理论

文言引文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文言虚词又很复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需平衡好文化传达和语意传达之间的关系,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译者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其实是由“动态对等理论”演变而来,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翻译界。在当时“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以前人们对翻译的关注点,转而从本源上去研究译作的产生过程。“动态对等理论”对译文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必须保持译文的忠实性,做到意义形式都忠实。第二,要遵守动态对等,两种语言间的文化对等、语言习惯对等,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让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一样的反应。因“动态对等理论”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很难实行,所以奈达随后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并且罗列了三种既能保留源语文化也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翻译步骤。第一,尽力让译文既符合原文意义又体现源文本文化特色。第二,在意义和文化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舍弃形式上的一致性,打破原文句式,重组,最后再用目的语将源语的语意和文化表达出来。第三,如果句式的重组仍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那就采用“重创”。“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5](郭建中,2000:67)

三、《治国理政》中文言虚词的英译方法

(一)语意文化兼顾法

语意是一个文本的核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也是译者最需要传达的,但语言无法脱离源语文化独立存在,所以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6]。在句中,文言虚词不仅有自己的意义,同时也起到连贯句子的作用,相当于英语中的连词。

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译文:“A rock can be smashed, but its pieces will still be hard; cinnabar can be ground, but its powder will still be red.”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引用的一句话,提醒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诱惑面前,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质,强调要时刻牢记和坚守共产党员的本质。该句共分为两个分句,共出现了两个“而”,均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译文与原文基本对应,将其直译为“but”,很好地连接了前后句,并使得逻辑通顺,非常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和语境,使外语读者能准确明白其道理。

原文:“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Win popular support, and you win the country; lose it, and you will lose the country.”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该句中共出现两个“则”且用法一致,“则”之前的“得众”表示条件,“则”之后的表示结果,译者在这里将“则”处理成了“祈使句+and+表示结果的陈述句”用来叙述肯定的条件,但后半句译者也将其处理成了相同的结构,事实上,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看,译文是有些许问题的,因为在英语中,我们会用“祈使句+or+表结果的陈述句”来叙述否定的条件,例如“Make up your mind, or you will miss the chance”。[7]

(二)舍形求意法

英译文言文时,有些文言虚词在语意衔接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法舍去,但上下文又不允许译者直接照搬添加连词,或者为了能让读者产生和源语一样的阅读反应[8],和遵从英语语言惯用表达方式不允许译者使用连词时,译者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根据上下文语境,尽可能保留原文文言虚词,省去多余累赘和不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连词。

原文:“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唐·陆贽

译文:”You are bound to fail if you only know what to do but without knowing the situation.”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谈到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时引用过的一句名言。句中共出现一个“而”和一个“则”,“而”表示转折,译为“却”;“则”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仅仅知道事情本身却不懂得审时度势就会失败”,译文调换了语序。在英语中一般结果先行,故译者将“则败”先译,但如果英文前后文没有联系,一般不会以连词开头,所以译者用意思表达相近的be动词词组取而代之,强调了当前形势的关键性,彰显了满足条件的重要性,突出了结果的严重性,达到和原文相近的情感表达。

原文:“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周公》北宋·王安石

译文:”When the law of the land under heaven is good, there will be order in the land under heaven.”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的,旨在强调建立法制中国的重要性和坚定性。该句中出现两个“则”均表示顺承关系,前半句“立善法于天下”表示条件,“则”后面引导的表结果,由于英文在处理这类句子时通常都把条件句处理成由引导词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而把结果句处理成无引导词的主句,所以译文将其处理为由“when”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既没有造成语意缺失,也没有使译文读起来生硬。

(三)重创法

当文言引文富含中国意象词和中国文化特色词,无法用相应的英文词汇替换时,译者会对原文意象进行剖析,提炼出原作者的表达意向以及讲话人应用名言的诉求,再在英语语言中找到最合适、最具表现力的词汇表达,进行译文产出,此过程往往会带来词性的转变和句式的错位,这时候译者就需要对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进行重创。

原文:“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汉书·食货志》

译文:“...,and eradicate the hug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到共享发展时指出的,强调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此处的“而”表示转折,译文并没有出现任何表示转折的连词,原文通过“累巨万”和“食糟糠”两个具体行为表现贫富差距,形成物质上的强烈对比,译文并未直接体现物质上的悬殊差距,而是通过添加一个概括性的抽象名词,和形容词搭配形成对比反差,且原文中的巨万财富和糟糠粗粮并未表现在译文中,而是直接提炼出富人和穷人这两个群体。译文展现了原文的反差之美,同时也传神地表明共同富裕目标的艰难和攻坚克难的决心。

原文:“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吕氏春秋·自知》

译文:“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regulations and rules.”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过的,强调了党内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原文中出现了“准绳”和“规矩”两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准绳”中的“准”是测平面的水准器,“绳”是量直度的墨线,“规矩”中的“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而译文并未体现出这四个物品,而将其直接概括成规则,打乱了原文句式,无法完成较高程度的契合。原文想表达的意思非常简明,旨在强调规则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将其处理成用连词连接的两个分句,这样反而会表述不清,累赘多余。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文言虚词作为连词角度来浅析翻译方法与策略,因中文文言文大量使用连词的特殊性和英文本身习惯用连词的特性,使得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或其他外宣材料中,文言文虚词连词的翻译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对等,且译文接近外语阅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汉语和英语毕竟语系不同,且表达习惯不同,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如果能保留原文风格且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则采用“语意文化兼顾法”,能较好地传播中国思想,彰显中国逻辑,当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译者会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因为“语意文化兼顾法”,一方面能再现原文风貌,保证了译文的忠实性,也能让英语读者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外国读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使英译文言引文既简洁,又保持原文特色,还兼顾原文语境[9]。但在漢语语言的交流活动中,中文交流者习惯重复前面提到过的语句,或者在陈述某种情况时,会更倾向于正反列举,以达到押韵、上口、连贯的效果,且会出现许多的排比句,句中文言虚词位置相同,这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英语阅读者的习惯,译者往往采取“舍形求意法”,将文中的文言虚词适当地进行结构重组或省去,或在目的语中找到更能表达句意的连词进行转换。但有些时候,原文中出现了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无法进行直译,且轻微调整并不能实现很好的译文创作时,我们需要“重创”,摆脱原文文言虚词的束缚,靠目的语的实词或新连词来连接句子,彰显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

[1]迟铎.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50-51.

[4]Reis s K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 [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0.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6]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9.

[8]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学生用书(第五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343.

[9]徐常兰.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读与写,2011,(2):34-35.

[10]Richards J C,Schmidt R W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0.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秘鲁各界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五种民文版出版发行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