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与发挥“五治”合力

2020-03-23 06:05刘琼莲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传染性极强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特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把握预防、管控、救治三个环节,既尊重生命又保护健康,多元治理主体要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完善问题导向、科学思维、依法防控的联防联控联保联护机制,提高合作治理效能。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的合力,共同打响打赢疫情“防—控—治”的人民战争、攻坚战、总体战、阻击战。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治”;社会治理共同体;“五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20)02-0003-08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①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多国出现疫情后,WHO总干事谭德赛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对一国或多国安全、法律制度、公共秩序、人财物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性、非程序性决策等基本特征[1](p.1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2]的突发性事件(如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感染的传染病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是传染性极强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本着对全球卫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与世界各国分享新型病毒基因序列与疫情信息,在国内迅速打响了一场全国总动员的人民战争。如何在预防、管控、救治三个环节处置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中国共产党、政府与各方社会主体将如何发挥合力,牢牢掌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提交一份让“阅卷人”满意的答卷?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我国多元治理主体的行动理念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对其进行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从“防—控—治”入手打响了这场异常凶险的战争。我国各方力量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启动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体人民同舟共济,凝聚起众志成城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强大力量。

首先,既尊重生命又保护健康,中共中央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三个一以贯之”要求和创新路线图。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如何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提出要在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做到全国一盘棋、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三个方面一以贯之[3][4]。最为关键的是要从防控重点地区疫情、救治患者、加强科研攻关、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宣传教育和引导舆论、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特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来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集中各方资源,解决患者救治、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疫区资源分配、居民生活必需品等问题,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习近平强调要依法治“疫”,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环节提出了9个“要”[5],要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革故鼎新,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既要科学精准地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又要从公共卫生法律法规、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重大疫情应急响应、应急医疗救助、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补齐短板、堵住漏洞,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6]。

其次,服从疫情命令,地方政府不断创新、全力以赴应对战“疫”大考。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各级党委与政府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不断创新拓宽思路,进行科学防控,全力救治感染患者,做好物资供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联防联控联保联护机制,提高疫情治理效能。基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次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截至2020年1月25日,除西藏、港澳台地区以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启动一级响应,各地指挥部根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面对形势严峻的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四集中”(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严格落实“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及“两防”“两抓”措施;通过排查、暗访与问责,使出奇招、妙招战“疫”;拓宽社会参与平台,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注重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例如,为更好地应对疫情防控,把外来人员安置在特定区域,对于必须采取“硬隔離”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为隔离人员提供生活用品、慢性病药物、防疫物资及应急服务等,防止因过激抗“疫”带来次生灾害与混乱无序。一是及时公开权威的疫情信息,系统理性地应对疫情及其衍生的相关治理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各行政主体充分发挥防疫主动性,特别是高度关注病毒变异情况与疫情高传染性导致的恐慌情绪、纪检监察部门的严肃执纪督查以及衡量信息公开程度的一日一报“战绩排行榜”。除做好疫情防控外,要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领域的统筹发展与有效治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新办公模式革命,节约成本提高战“疫”效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利用云智慧“党建+”、学习强国与微信召开视频会议,指挥调度、宣传发动、沟通信息、交流情感、指导并推动工作。三是通过基层网格化管理,启动战时机制,推进群防群治,使每个人成为一道防线。基层社区形成以物业、安保、网格员为主体,基层党组织为辅助,党员志愿者与社区业主为补充的防控组织体系。疫情期间居民通过网络提出生活日用品、防疫物资的需求,社区统一采购、集中配送,以减少人员流动,更好地保障依法、科学、有序战“疫”。

最后,打好隔离战争,共担防控责任,营造抗“疫”的良好社会环境。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全力奋战,医务工作者、人民群众全力协同,形成全面部署、全面动员、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一是专家转战武汉为抗“疫”方案献计献策。如钟南山院士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李兰娟院士前往武汉调研指导工作,以及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陈薇院士驰援武汉,基于科学与理性果断地提出抗“疫”政策建议。二是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疫情发生后,解放军医务工作者以及全国多地医务人员在除夕夜出征驰援武汉。截至2020年2月20日,先后有三万多名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武汉一线救治患者②;全国共有三千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③,其中多名医护人员因公殉职。三是志愿者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既有自愿报名参加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危氏兄弟、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不领工钱的工人,也有多名参与医院抗“疫”的环卫工人,还有接送医务人员的志愿者车队、请医护免费喝咖啡的逆行者;既有山东、海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为武汉捐赠蔬菜,又有全国各地向湖北捐赠防护服、口罩、试剂盒、医疗设备等;既有为军医捐款的越戰老兵,也有为疫情防控献爱心的演艺界明星,以及“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的感恩者。四是全体人民积极配合抗“疫”。病毒肆虐期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社会静下来,通过以静制动,落实以战时机制抓源头防控的决策。当春节遭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暂时舍弃拜亲访友之礼节,宅家抗“疫”。此外,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营造科学防治的社会氛围,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凝聚强大正能量。因为战“疫”需要而产生了英雄与天使,我们身边有担当与责任的共产党员不乏存在。既有公安红袖章与医务卫生人员在发挥作用,又有志愿者为疫情防控提供测体温、查验车辆、广播宣传等细致、周到的服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要件与面临的挑战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做好“防—控—治”三个环节的关键工作,补齐疫情防控高度复杂且不确定的短板,夯实依法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支点,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铁律和智慧。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牢牢压实属地责任,既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又要抓好救治工作与保障工作。面对态势凶险的疫情,只有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才能守住阵地,科学、理性、合作、有序地防控疫情。

首先,坚定必胜信心,始终把人民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部署指挥,密集指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周密方案,抓源头防控,组织各方力量共同战“疫”。随后各省市县乡村组社区、各单位均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疫情防控专项监督领导小组”“疫情防控专项监督工作小组”,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防止“表格防疫”“口号防疫”“表态防疫”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抓好防治力量的区域统筹,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疫”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4]。疫情大敌当前,如何保护好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战“疫”的关键时期,全国医务人员陆续驰援武汉,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显。统筹做好人员调配,既要把精兵强将集中起来、把患者集中起来,统一进行救治,又要强化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场所等重点部位的安保工作,全力维护医疗、隔离秩序,还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做好人文关怀。如何让全国人民从内心深处坚定必胜的信心?最深的恐惧源于未知与不确定性,而信心来自稳定的心理预期与确定性信息。在抗“疫”战场,信心就是战斗力,也是克敌制胜的利器。一是党和政府部门、医疗专家第一时间公示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进展,医务工作者与科普工作者普及防疫知识。公开、透明、及时、权威的确定性信息,能赢得群众理解和配合并带来稳定的心理预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人民战“疫”的信心。二是执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地方政府要规范物资调配和市场秩序,组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供应,确保人员和车辆正常通行,保障煤电油气供应。三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是党员,我先上”“特殊时期我们必须担当作为”无疑能感染、动员、凝聚广大群众,激发战“疫”的坚定信心和无穷力量。四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安民心、聚民力是战“疫”的制胜之宝,各地政府要广泛深入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做好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筑牢防线。

其次,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进入胶着对垒阶段后,要全方位完善疫情防控系统工程中的“防”“管”“治”“保”环节。只有坚持依法防控,确保防控工作精准科学有力,才能经受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如何依法维护经济、社会、市场的有序运转,将疫情预防、救治、保障落实到位?一是出台治“疫”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与决定,使法治成为同心抗“疫”的关键词。当前我国明确将新冠肺炎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制定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此外,还应围绕疫情防控矛盾焦点完善制度设计,提前做好政府、医院、红会等接受国内外捐赠物资的风险防控,避免捐赠的廉政、质量、管理、财务、社会舆论以及募捐主体的合规性风险[7],更好地保障捐赠合法合规,从而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健全社会治安责任制,严惩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严厉查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相关案件,化解疫情期间各种矛盾、定分止争;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等扰乱社会秩序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违法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三是做好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服务,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完善网络安全责任制,引导社会舆情。政府应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与网络安全“技治、众治、德治、法治”融合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提供法律援助,加强网络媒体治理,推动落实多方责任;加强对健康理念与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依法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深入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媒体充分报道联防联控联保联护措施,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如“医护专车”志愿者与“一线抗疫群英谱”等)。

再次,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排查、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地医疗团队主动请缨、科研专家尽锐出战,战“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线医生共推“诊疗共识”。诸如气溶胶、ECMO、双盲测试、瑞德西韦、炎症因子风暴、鼻咽拭子、方舱医院等新名词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对疫情预防知识的普及与疫情信息的及时报道能让足不出户的人民群众与灾情同频共振。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做到既科学又精准?一是科研工作者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科学论证病毒来源,根据病毒的结构和致病机制,以及疫情的传播率、感染率、病死率、致残率,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二是医务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顽强不屈的毅力、堅韧不拔的意志,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以及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筑起抗“疫”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担当。三是坚持首诊负责制、首访负责制,做好分类集中收治,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对于疫情严重地区,其应发挥网格化治理的优势,使大排查做到“五个百分之百”(确诊患者应收尽收、疑似患者核酸检测、发热病人检测、密切接触者隔离、小区村庄24小时封闭管理),在第一时间将“四类”人员送往隔离点和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全面落实辖区、行业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确保不遗漏一人。四是运用大数据等进行病毒溯源与监测,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区块链、5G、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疫情科研、教育、防护、生活物资生产与供应等各个领域的功能。虽然疫情防控具有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病毒具有变异性,被传染者的发病时间、隔离收治时间以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尤其是存在隐性感染者等问题,但我国通过统筹各地医疗资源,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推动数据与病例共享,加快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4],防疫效果显著。此外,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规律,从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到强化重点地区人员流动防控,从调整复工复产行业、学校开学时间到加强溯源和病原学检测分析、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各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精神、坚持了科学原则。只有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治,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状况,全面排查、精准施策,才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最后,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促进社会合作治理。疫情阻击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采取联防联控、联治联管、联保联护措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场所、不同行业等具体情况,分类制定个人防护、家庭防护、工作场所防护、交通工具防护等规程,以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如何才能落实联防联控措施,筑牢群防群治防线,合作、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关键的是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宣传、外事、后勤保障、前线、社区、乡村各子系统的职责,促进政府、社会、企业、医院、医务工作者、科研团队、患者以及公民等之间有效协调。比如,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林区),以及24个省份开通“点对点”包车保防疫、复工双安全,共同打造疫情应对的命运共同体,引导各方全力以赴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于对称信息形成合作秩序,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合力。各地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做好“六稳”工作,逐步推进医疗防护、能源领域、生活物资等行业的复工复产,更好地助力稳定抗“疫”;要基于复工复产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生活物资、防护物资与身心健康保障方案,推行惠企政策,完善财税金融等配套措施,特别是为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等重点领域企业提供风险摸排、方案匹配等细化服务。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生长点与着力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防、控、治”最吃劲的时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问题导向与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党组织、医务工作者、人民群众的合力,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攻坚战、总体战、阻击战。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发力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人的身心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宗旨意识转化为党员干部、部队战士、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医务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与普通群众的合力,共同开展战“疫”行动,既要加快科研与临床的合作,又要降低传播率、感染率与致死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一是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开展联防联控措施,构筑共同战疫的严密防线,让病毒无处藏匿。二是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对人、财、物等资源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增强抗“疫”信心和决心。三是及时公开和共享数据信息,回应群众关切,积极引导群众科学理性认识疫情,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展开地毯式排查,消除防控盲区,提升抗“疫”能力。四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创新抗“疫”模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既运用科学力量战胜疫病,推进认清病毒的科研攻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患者,又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开通心理疏导热线,缓解疫情期间居民的焦虑情绪。

其次,紧扣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鼓足干劲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处置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从战“疫”的定位和目的出发,根据疫情面临的新问题,选择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针对患者的差异性进行多学科、个性化的分类治疗,认识不断变化的疫情并进行跟踪分析处理,并积极探索信息化抗“疫”、社区“三社联动”在线抗“疫”、党建引领抗“疫”、金融服务抗“疫”等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与抗“疫”有关的科研与临床、经济、社会等活动,强化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研判病毒传播规律,监测发现新情况,以尊重人的生命与保障人的身体健康为目的而提高对抗“疫”的认识和处理,并据此精准施策。在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抗“疫”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控制疫情蔓延的防线,用担当与务实精神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战“疫”故事。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必须对高度不确定的病毒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实事求是地分析疫情防控的内因和外因,判断抗“疫”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并对其制约关系进行整体性考察和规定。

再次,加快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全面展开一场疫情防控总体战。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总体布局看,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场人民战争,考验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是其组织机制,既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全力以赴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要统筹推进“六稳”工作,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复工复产;战斗主体是人民群众,重点在社区。因此,不断探索创新社区防疫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制度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建设人人“有责”“尽责”“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8]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最大限度地凝聚抗“疫”主体的力量,构建社会治理责任共同体。既要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服务及时推送疫情信息、防疫知识,引领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又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以便基層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并依靠人民群众解决矛盾,更要发挥党支部功能,引领网格员、楼门长、党员与志愿者形成群防群治的格局。二是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抗“疫”同心圆,推进“互联网+抗疫”,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和个体特殊性优势,不断提高抗“疫”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各地基层治理创新成果,搭建群众议事平台。例如,浙江诸暨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合作、有序、规范的抗“疫”工作机制,紧紧围绕人人既是抗“疫”主体又是受益主体的理念,启动战时机制,以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工作方式织密责任网,开展抗“疫”活动。

最后,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的合力,奋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经历的最严峻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抗“疫”需要其落实依法、科学、有序、合作原则,坚持科学思维,采取合理、有序、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调度、配置和优化资源分配网络,有效克服时间、空间和各类应急资源有限的约束,充分发挥“五治”合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一是着眼政治引领,创新治疫的领导力量,凝聚抗“疫”的合力。政治引领在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战“疫”中起决定性、根本性作用并且贯穿于其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把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抗“疫”优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形成联防联治联保联护的格局,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防疫“前线指挥部”“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二是突出法治保障,强化治疫的守法用法意识,增强抗“疫”定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防控疫情的能力,把治疫纳入法治化轨道。面对疫情,要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推进严格执法、坚持公正司法、推动全民守法,为抗“疫”提供法律支撑,保障合法权益和打击违法犯罪,严禁发国难财,用法治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三是加强德治教化,引导治疫的自觉自律,提升抗“疫”内力。道德教化是激发抗“疫”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加强正面宣传和柔性教育,积极引导舆情,挖掘德治资源,健全德治体系,强化德治约束,激发德治能量,深入挖掘“逆行者”“战疫情”的动人故事,为抗“疫”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四是注重自治强基,优化治疫的良性循环,激发抗“疫”活力。人民群众是抗“疫”主体,要充分调动其抗“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自治制度,建强自治组织,创新自治活动,激发自治活力,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城乡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推进“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以在职党员下沉到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抗“疫”活力。五是强化智治支撑[9],提升治疫的智能化水平,打造抗“疫”动力。智能化为治疫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提升了防疫的效率。智治可以推进防疫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的智能化再造,推进“智防风险”“智辅决策”“智助司法”“智利服务”,依靠现代科技把防疫服务移到网上、连到掌心,推动“网上办”,用“小程序”“小服务”优化智能感知、监管体系,发现防疫征兆、判断防疫走向、推演防疫处置,提升防疫能力水平。建立信息化、智能化、互联互通式的防疫技术体系,可以推动治疫大数据应用以及分析、研判、预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充分发挥“五治”合力,既是抗“疫”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五、开放性讨论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传染性,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病毒来势汹、疫情传播烈、范围扩散广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构建科学、系统、规范、合作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既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和在健康领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在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后工业化时代,风险无处不在,新型病毒有可能常态化,因此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我们基于整体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科学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采用“防—控—治”联动的系统性方案,合理有效地调配人、财、物等资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风险治理效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方式方法,实现为人民守护、靠人民战“疫”。我们既要看到防疫中民意、民声、民情、民诉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又要严厉打击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恶意攻击、诬陷、诽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既要提前做好物资储备的应急预案,又要主动寻求慈善组织的合作、完善捐赠管理制度、签订捐赠协议、制定应急情况下的捐赠流程、注意质量查验,还要加强物资使用管理、规范财务管理、主动公开捐赠物资流向,更要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使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快速响应、高效运行、合法合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全体公民提高健康素养,确保身心和谐,培育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知识与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加快“防—控—治”联动体系建设,实现“防中带控”“防控结合”“治中抓控”;借助科学技术利用好线上线下平台,推动“政府—社会组织—民众”共同行动,实现主动且有序的合作;建设更加完善的联动防疫体系,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国总动员的人民战争具有可持续性,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与充分发挥“五治”合力这个系统工程铸魂、强基、固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质,引导公众尊崇科学、相信科学,客观地认识疫情、科学地防治疫情。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既要考虑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要对其进行验证和结果评估,尊重生命和保护健康。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监测、预警与报告体系外,还须建立包括生命安全防护、疫情波及人员生活救助、次生灾害防治、运送系统保障、生命线系统保障等内容的灾害响应对策支持系统。

综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密码,坚持全国一盘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和发挥“五治”合力,不断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实现人的共生共在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

注释:

①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20年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②参见“国新办武汉新闻发布会 中央指导组介绍防控工作”,http://news.163.com/20/0220/19/F5RRNG4O0001899O.html,2020-02-20.

③参见“中疾控报告:超三千名医护感染新冠病毒,確诊1716例”,http://news.ifeng.com/c/7u8xRvDsovo,2020-02-17.

参考文献:

[1]Ali Farazmand. Handbook of Crisisand Emergency Management[M].NewYork:Marcel Dekker,Inc.,2001.

[2]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13.

[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04.

[5]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02-06.

[6]习近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20-02-15.

[7]张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下医院接受捐赠的风险管理和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2020,(2).

[8]刘琼莲.“中国之治”的五重成就与崭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9,(11).

[9]陈一新.“五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J].求是,2020,(3).

[责任编辑:张英秀]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改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问题研究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
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