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人类社会不断日益变化的今天,创新更是人类进步的主要阶梯。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初中化学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传授,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同时还要借助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阐述了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以其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为初中化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一、 引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不是引导学生去开拓未知的知识体系和领域,而是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够针对现有的化学知识进行模拟探索和研究,从而在借鉴前人科学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使学生发现新的化学现象,然后通过学生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探索创新能力进行相关知识的联想判断推理并综合分析,对新的化学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本质研究和规律探索。因此借助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实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主人公的意识,在挖掘学生现有潜在本能和天赋的情况下,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兴趣开展创新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因此首先要吸引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拥有足够的兴趣,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从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的知识探索研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发展。
(一)构建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新的环境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应为学生构建自由活泼开放的教学课堂,这样在不束缚学生思维分享的情况下才能引导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放松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表现,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勇敢的针对相关化学知识提出疑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当学生在针对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師应给予有效的鼓励,我的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者是相关问题与本节课所教的化学知识是否相关,都表现出了学生在针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因此应充分地鼓励学生的行为。然后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有效的解答,对于教师能够解答的问题应给予学生的详细指导和理论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获得相应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提出的相关问题和知识点,老师不能给予解答,应给予学生明确的答复告知学生通过课后寻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只有在如此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拥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共价化合物》相关知识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氯化氢为例进行分析:元素的化合价数值就是该元素原子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目,而当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种原子时,该元素就会显示出负价,而当共用电子对偏离哪一种原子时该元素就会显示出正价。在课本教材中只是针对NaCl和HCl的形成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但是有很多学生对于该知识点进行联想,在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有部分学生会询问关于CO2和H2O以及其他化合物的相关化合价形成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很显然对于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解决,课堂时间完全不够,因此对于精力充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询问该问题以后给予有效的解答,并指导学生通过自我寻找相关资料探索研究相关知识,而对于经验不足或者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提出相关问题以后应指导学生针对该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在完全准确掌握该知识点之后由教师给予相关问题的解答。
(二)借助于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趣味性开展创新教育
虽然初中化学所讲的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初中化学实验还是很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借助于这一要点,更好的应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和总结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点实验结果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验者的想象和分析,而学生针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会进行思考,探索相关问题。化学实验课程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过程,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操作、自我观察、自我探索、研究,获取相关的化学知识,并针对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互相验证,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借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大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创新教育。
(一)在课外活动中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
鼓励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进行思考,例如:市政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水泥路上为什么要洒水?食用醋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清洗带水垢的厨房用具?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而我们在进行课外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的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在分析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应用化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长期开展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观察化学现象,并通过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家庭小实验
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进行家庭小实验,从而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例如开展明矾净化水质的小实验,开展二氯甲烷清除衣服上的油漆小实验,开展废旧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的实验,开展小苏打除茶杯上的茶渍相关实验,上述任何家庭小实验都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牢固的掌握了相关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原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实验的过程需要学生充分的融入自己的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創新思想和精神
为了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和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化学知识的动态演变,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去实践去证明,借助于化学课堂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问题和事实进行紧密结合,从而揭示出相关的原理和疑问,而教师则通过有效的启发将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为学生的探索研究和创新构建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溶解度》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同一种溶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无限量的溶解吗?问题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对所学溶解度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如果通过学生自我去探索和发现这些问题具有一定难度,而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去进行思考,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能力。再如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下其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溶质溶解的量出现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我思索难以获取答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进行不同的实验,从而获取相应的答案。当学生能够通过实践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同时准确的分析出相关结果和答案以后,就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想,从而推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等理论概念。在这一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做好了引子作用,而学生则在这一引子的引导下通过自我分析、自我研究、自我实践中总结掌握了相关化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探索研究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思想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
五、 结束语
创新教育的开展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初中化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特点,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吸引学生的目光不断探索研究,多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24.
[2]陈房新.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4):23.
[3]马美君.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7,8(17):144-145.
[4]刘维维.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措施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78.
作者简介:陈光成,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太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