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小学步入初中,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契机,因此,做好小升初的数学教学工作,能够引导学生转变数学学习思维,变得善于观察生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联系到一起,锻炼其理性思维的同时,为提升其解题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
小学到初中,是学生成长的过渡过程,升入高年级,对其思想基础、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一、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差异
首先,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来讲,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学中,主要以四则运算为主,强调的是对学生一些低等计算能力的提升;而初中数学大多探讨的是数学元素之间的梳理关系,从简单的算式到整式、分式、无理式等的加减乘除,运算起来更为复杂,也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在表达数量关系的时候,方程不可或缺,从一元一次方程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再到二次函数,不仅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其次,从能力要求方面来讲,小学数学侧重的是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注重的是形象思维;而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抽象性更强。从学习方法上来讲,小学数学教学注重的是模仿,也就是让学生从简单到特殊进行大规模的机械记忆,只要听老师的要求,被动地完成作业、课堂任务或游戏活动即可。但是初中数学要求的是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注重的是让学生依据大量的实践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对自己适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提升自身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 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的差异化研究
(一)课程体系的跨越式变化
小学数学的各类知识,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算式变化,大多以呈现为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迁移的过程,进而加深记忆。这种数学逻辑的简单训练,一来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如果完全理论讲解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另一方面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使其能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魅力。而初中数学注重的则是在数学理论学习技术上思维的展开和引用,也就是在呈现数学原理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和优化。而且与小学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原理相比,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明显枯燥的意味,其数理性较强,要求教师用一种更加简单化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同时也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学习背景的差异化突出
小学数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较少,而且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也不够彻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仅停留在死记硬背和照本宣科方面,如果加一些勤奋,学生的成绩很快就能提升上来,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但是初中数学知识系统庞大,各个知识点之间盘根错节,再加上图形符号的应用数量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仅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数学知识系统中大量的数理符号,都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够逐渐优化自身的知识衔接能力、统筹能力、分析能力等,将数学知识点归纳到自己的脑海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反思习惯,这样才能在勤奋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在数学学科方面有所提升。
(三)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
从知识的数量来讲,小学数学知识点较少,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完全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消化理解殆尽,家庭的学习大多以写作业和默写定理为主,并不需要家长的过多参与。但是初中数学的知识系统庞大,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在课下大量刷题,将易错、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反复纠正和记忆,尤其在回家温习功课的时候,除了要做好课后作业之外,还需要对当天教师课上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和理解,找到相关例题进行学习和思考,并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和展望,这样才能保证数学知识衔接的流程性,提升数学学习效力的同时,优化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 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策略分析
(一)强调对教材内容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过渡
小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阶段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为高年级的学习做准备的。因此在实际的衔接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教材中内容与知识的衔接点,并进行有效的过渡讲解。具体来讲,首先,注重算数与有理数的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以算术题为主,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认识到了负数等相关知识。在进入到初中阶段后,数学中梳理关系就从简单的四则运算过渡到了幂和乘方的运算。基于此,在面对刚入学的初中学生时,教师可以用图示的关系来呈现整数、分数、有理数、自然数等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符号法则的教学。对于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反复讲解和记忆,并加入适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将初中入门的梳理关系烂熟于心,为更有难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是强调数和算式或公式之间的过渡。小学数学教學强调的是对具体数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地了解了一些字母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掌握的简单的公式定理。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大量的数量关系充斥着应用题型当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不同字母的含义,并记忆和理解大量的公式。尤其在七年级需要建立完善的代数概念,并将有理数的运算过渡到多项式的运算当中,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初中和小学知识的衔接过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七年级中合并同类项的知识与小学加减交换律类似。小学约分、通分的学习,也是初中分数加减乘除计算的基础。这些过渡体现在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中,对于学生的知识迁移来说具有重要影响。
再次是算数与方程之间的过渡。小学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应用题的解答,大多考查的是学生对数学运算的掌握,即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答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初中的数学应用题,大多以方程组的形式来呈现,但是传统的算数方法与代数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严密的联系。利用传统的算式方法来解答初中应用题,虽然最终也能得到答案,但是需要对每一个未知项目都进行分解,计算量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维。采取方程计算的方式,仅需要将位置变量设置成字母“x”,列出相关等式,最终求“x”的值即可。这种逆向思维模式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不常见的,要求教师掌握好过渡的方法,选择一些经典的如“鸡兔同笼”“等差数列”等问题为学生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算术法和方程法之间存在的关系,体会解题思路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最后是图形和几何之间的过渡衔接。几何是图形知识的集合体,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接触到的图形知识大多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为主,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初中几何的教学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学习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需要从中寻找特定的规律。两者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与代数知识相比更为自然,因此也就能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尽快地养成空间意识,为更有难度的立体几何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让学生尽早适应
数学知识千篇一律,但是教学方法的不同很可能会导致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果。因此,在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逐渐转变教师策略和方式,尽量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节奏较快、知识点较为密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简单机械的记忆作业中解脱出来,逐渐向变式训练、思维模式的养成方面靠拢。具体来讲,每次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明确该堂课具体要进行哪些内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如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等问题,教师也应该一一地予以纠正,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探究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与小学互动式课堂不同的是,初中数学课堂大多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有效推导函数定理、得出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等,为学生养成独立学习好习惯奠定基础。
(三)密切關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其中一大重点就是帮助学生改掉小学学习过程中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包括心理上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行动上的坐姿、握笔姿势不准确等,还有一些包括学习意识不集中、思考不充分等问题。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做好表率,从言行、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继而对其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引导。具体来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教学安排和目标计划,将理论讲解、探究实践以及课后训练等多个模块衔接在一起,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强度较大的数学学习模式,并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数学学习方法,以引导实践。在衔接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充分考查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查看其是否已经做好了直接接受新知识的准备等,让学生能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引导,进而为更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结束语
在小升初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充分考查学生当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做好衔接教育工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逐渐端正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并在经验总结和日常反思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为更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小升初衔接数学教学的探讨[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2]许军,梁玉梅.如何做好小升初数学教学的衔接[J].宁夏教育,2017(6):56-57.
[3]薛倩.“桥梁”让数学更有魅力——探析小升初数学衔接教学[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5):68-70.
作者简介:瞿新梅,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市启秀中学。